潛山位於安徽西南部,大別山與長江“山水之間”,是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革命老區縣、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片區縣,素有“皖國古都、二喬故里、安徽之源、京劇之祖、黃梅之鄉”美譽,市域總面積1688平方公里,呈“七山一水兩分田”地貌特徵,轄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和16個鄉鎮,總人口58.6萬。2018年撤縣設市,是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以旅遊特色獲批的縣級市。
2022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37.19億元、增長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1億元、增長7.2%,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3.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843元,增長6.9%,增速居安慶市第三;農業總産值55.9億元,增長4.2%,增速居安慶市第一。
2018年,潛山市依託境內全長50余公里的“母親河”——潛水河,系統規劃建設環潛水河鄉村振興示範區。精心編制《環潛水河鄉村振興示範區規劃》,規劃面積781平方公里,涉及潛水河沿線9個鄉鎮,以“産業振興”為主題,以“潛水河國家濕地公園”為主軸,以“旅遊風景廊道”為鏈結,以“四宜”特色村鎮為支點,著力打造三産融合發展先導區、全域旅遊特色景觀區、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區、農村綜合改革創新區,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打造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範樣板,探索共同富裕之路。
近年來,潛山市搶抓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項目首批試點機遇,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2022年,潛山市環潛水河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情況在國家評估中獲A等次,助力打造了一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樣板。
一是特色産業“強”了。推進茶莊“三富”茶葉基地等農業類項目、天柱村鄉村旅遊産業提升等文旅類項目建設,項目區內4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基地,成功創建天柱山瓜蔞籽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環潛水河區域內特色瓜蔞産業融合示範區建設項目獲3.1億元信貸資金支持;示範區內3A級以上景區已發展至14家,形成中高端民宿50余家的環天柱山民宿集群,研學旅行、休閒康養等新業態蓬勃發展。
二是鄉村面貌“美”了。推進黃鋪村鄉村旅遊等基礎設施類項目、痘姆黑河小流域綜合治理等環境整治類項目建設,引領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示範區內9個鄉鎮87個行政村美麗鄉村覆蓋率達100%,示範區鄉鎮政府駐地污水處理實現全覆蓋,通過“點、線、面”三管齊下,實現農村“由表及裏”、城鄉“由點到面”、保潔“由突擊向常態”升級蝶變,潛山市榮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三是群眾腰包“鼓”了。示範區內村集體和群眾通過盤活土地、農房等資源資産,發展“山茶畈瓜”、鄉村旅遊、民宿康養等特色産業,完成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推進“三變”改革,激活農村發展動能,示範區內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均突破10萬元,其中50萬元以上的9個,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萬元。
四是鄉土文化“活”了。將地方文化資源推陳出新,實施痘姆古陶研學基地提升改造項目、傳統村落“活態”保護工程,挖掘王河舒席、五廟彈腔等非遺文化,以文化為紐帶,將歷史文化資源串珠成鏈,推動“民宿+非遺”“民宿+研學”“民宿+體驗”“民宿+文創”等經濟形態,推出了山水尋秘、文化尋源、戲曲尋根、禪宗尋祖等一批研學旅行線路,使“沉睡”的文化獲得“新生”,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五是鄉村治理“優”了。實施基層黨建“書記項目”,推廣“五議三公開兩參與”工作法,完善村規民約、組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等“一約四會”管理機制,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試點,引導農村主體向善向上,黃鋪村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中國幸福村、國家生態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培訓基地。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黃鋪實踐
黃鋪村面貌之所以煥然一新,最重要的就是積極探索“黨建+”路徑,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黨組織的組織力強、戰鬥力強、創新力強、服務力強,形成了“黨建引領、村社一體、村企共建、多方共贏”的發展思路。
黨建引領,把黨員群眾有效組織起來,提高組織化程度。一是黨建+好班子,選準“當家人”,提升組織力。二是黨建+好制度,用活“傳家寶”,提升戰鬥力。三是黨建+好思路,踐行“新理念”,提升創新力。
村社一體,把土地資源有效集中起來,提高規模化程度。在推進土地流轉的過程中,黃鋪村堅持三項原則:一是美麗鄉村建設到哪、土地流轉到哪。二是組界確界、戶界確畝。三是農戶自願流轉。
村企共建,把各類主體有效調動起來,提高市場化程度。黃鋪村採取“村級公司+市場主體”經營方式,村企共建發展産業。一方面,村級公司選準發展産業,重點經營花卉苗木、油茶等長效産業,這類産業“政策有支持、市場風險小、預期收益穩”。另一方面,通過招商引資大力引進符合村級産業規劃的市場主體,黃鋪村注重引進的項目與鄉村旅遊相結合,重點發展瓜蔞、葡萄、藍莓、桑葚等採摘類産業。依託現有基礎,黃鋪村又做起了鄉村旅遊“文章”,形成休閒採摘、農事體驗的“鄉村旅遊圈”。
多方共贏,把改革效益有效發揮起來,提高共享化程度。在發展過程中,黃鋪村實現了村民增收“六法”。一是土地流轉收益。二是基地就業收益。三是外出務工收益。四是自主創業收益。五是鄉村旅遊收益。六是村集體公司增值收益。
經驗啟示及推廣價值
“好班子”組織引領。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黨組織的組織力強、戰鬥力強、創新力強、服務力強”。
“好制度”貴在堅持。黃鋪村黨委十餘年如一日,雷打不動地堅持“三會一課”等制度,將“三會一課”作為解決問題、宣傳政策、凝聚黨群幹群關係的重要抓手。
“好思路”在於創新。黃鋪村通過不斷的探索創新,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黨建引領、村社一體、村企共建、多方共贏”的發展思路。通過股權合作和産業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發展,實現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好産業”帶動發展。黃鋪村的産業發展,就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有效盤活農村各類資源,發掘鄉村多功能價值,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樹牢“五共”理念 保護傳統村落
萬澗村在傳統村落保護中,牢固樹立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五共”理念,建立完善“五共”機制,推進傳統村落保護、修繕和基礎設施建設,整治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探索出了傳統村落可持續保護利用的“萬澗模式”。
凝聚各方力量,“共謀”村落保護。堅持“眾人拾柴火焰高”,凝聚多層級、多領域力量,搭建各盡其能、各展所長的謀劃推進平臺。一是省級政策支持,二是縣級組織推動,三是村級發動參與,四是人才智力支持。
創新體制機制,“共建”美麗鄉村。堅持以“共同締造”觀念推動試點項目建設,匯聚政府、社會、群眾三方力量,全力加強要素保障。一是建立多方參與的建設團隊,二是建立多方投入的資金籌集渠道,三是建立簡便易行的村級工程發包模式。
發動村民參與,“共管”項目實施。堅持“活態傳承”方式,依靠村民開展項目可持續管護運用,通過對傳統村落資源的挖掘、傳承和轉化,既保住了傳統村落“筋骨肉”,又守住了傳統文化的“精氣神”。一是組建村民理事會,二是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發起“社員之家”活動。
拓寬民意渠道,“共評”建設成效。堅持將“老鄉同意、大家滿意”作為工作標準,建立健全美好家園的評價標準、評價機制,做到“建設效果好不好、群眾評議説了算”。一是村級層面,二是政府層面。
放大試點效應,“共享”發展成果。堅持“村民得實惠”目標,豐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內涵,改變鄉村面貌,讓村民在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過程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一是鄉村面貌發生巨變,二是村民收入增長較高,三是“萬澗模式”不斷推廣。
經驗啟示及推廣價值
“萬澗模式”是在推進傳統村落可持續保護利用的長時間實踐中,摸索出的一條成功路徑。它因地制宜,具有自身特殊性。同時,它尊重和運用了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一般規律,具有普遍性,對其他地區開展傳統傳統村落保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較強的啟示意義。
突出系統規劃。在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中要強化系統思維、整體觀念,因地制宜做好頂層規劃設計。
健全工作機制。建立多層級聯動會商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做實投入保障。落實資金保障,加大財政投入,強化涉傳統村落保護資金的統籌、整合、利用;拓寬融資渠道,採取以獎代補等形式引導外來社會資本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産業培育發展等領域。
創新活態傳承。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特産品種養加工、休閒文旅、康養度假等特色産業,以新業態帶動傳統村落復興,將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堅持農民參與。應充分尊重村民意願,及時向村民公開重要信息,聽取村民意見和建議,回應村民訴求,發揮村民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重要作用,鼓勵支持鄉村“五老鄉賢”&&參與村落傳統建築保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