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血書上甘嶺——訪原中國人民志願軍15軍參謀長張蘊鈺
  張蘊鈺:少將,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參謀長,參與指揮了上甘嶺戰役。回國後,領導了我國核試驗基地的建設。參與了我國第一次原子彈試驗,氫彈、核導彈、通信衛星等重大國防科學試驗。1988年獲國家級科學進步一等獎。

  50年前發生在朝鮮戰場上的一場鐵與火、血與肉的殊死較量,以其異常激烈與殘酷創造了諸多世界紀錄,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一道奇觀———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在英勇的人民志願軍裏有一位參與指揮了這場戰役的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就是志願軍15軍參謀長張蘊鈺。

  秋日,在北京西域一處幽靜的寓所裏,記者慕名採訪了這位已83歲高齡的功勳指揮員:“上甘嶺戰役是在兩個小山頭上展開的一場激戰。敵我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鬥持續時間之長,火力之猛烈、密集,爭奪之緊張、殘酷,都是世界戰爭史上所罕見的。”

  出征朝鮮那年,年僅33歲的張蘊鈺出任志願軍15軍參謀長。他回憶説,上甘嶺是一個只有3.7平方公里的小山村,敵我雙方為爭奪這兩個陣地,投入10萬大軍,激戰了43天之久。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之所以要瘋狂地搶奪這個彈丸之地,就是企圖從中打開缺口,奪取戰略要地五聖山,突破我軍鎮守的三八線,進而危及朝鮮整個戰線。

  五聖山緊依上甘嶺,這裡是上甘嶺戰鬥的前沿指揮部。在上甘嶺戰役反復爭奪的最初階段,張蘊鈺第一次上五聖山了解戰況,為作戰提供決策依據。當時戰場上的情景,張老至今記憶猶新:

  “部隊打得很苦,但很頑強。一個連上去了,下來僅剩幾個人,可他們接著又向領導請戰。你要問連幹部還有多少人,他總是説,‘首長,你就下命令吧,我們保證完成任務!’”

  “在戰場上,已經沒法用數字來顯示部隊的戰鬥力。一個人堅守陣地,硬是可以把成排成連的敵人打下去;一個人在一次戰鬥中就可以消滅100多個敵人,這在上甘嶺戰役中已算不上奇跡。”

  “敵人每天用十幾萬發甚至幾十萬發炮彈傾泄在我們陣地上。在陣地調查中,我提出為減少傷亡,保存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暫時轉入坑道鬥爭。白天鑽洞,夜晚打仗,用小分隊襲擊陣地的敵人。一旦時機成熟,就進行大反擊。軍部經過研究,採納了這個意見,並決定由我負責統一指揮。”

  張蘊鈺將軍給記者提供的資料中記載: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打退敵排以上進攻900余次,與敵進行大規模爭奪戰29次,以1.1萬餘人的傷亡代價,斃、傷、俘敵2.5萬多人。其中全部殲滅敵建制1個營、18個連、218個排,擊落擊傷敵機300架,擊毀坦克40多輛……使敵人所謂“一年來最大的攻勢”,以徹底失敗告終。

  張老深深沉浸在對烈士的懷念之中。他説:“抗美援朝戰爭也給我們留下了啟示:保家衛國,不受別人欺負,除了有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還必鬚髮展先進的武器裝備,鞏固強大的國防。”

  臨別,我們請張蘊鈺將軍向全國的青少年寫一句話,由於病痛已多年不再寫字的張老,沒有拒絕,顫抖著手寫下:“建強大國防。”這是他的寄語,也是他畢生追求併為之獻身的目標。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