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大學生談電視人大篇》精華輯錄
發佈時間: 2003-12-15 10:56:33



關注央視新聞評論節目



  【人大現場同學】新聞學院同學:焦點訪談是《東方時空》的名欄目,讓我們記住了水均益和白岩松等名主持,但是最近《焦點訪談》在走下坡路,我想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少了白岩松等名主持人嗎?
  【特邀嘉賓:周小普】我先回答一部分,我認為剛才這位同學提的問題非常好。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名記者越來越少,這個問題並不是説真正的缺乏名記者,而是説這個欄目沒有很及時地推出和發現自己新的名記者。新聞報道上推薦了一批敢説敢做、發掘事實的記者,他們因為個人的工作狀況贏得了全國人民的認可,現在的焦點訪談好像就沒有這種人。實際我們看的時候我個人認可了一批人,但是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學有幾個認識他們,就看到這個欄目在推出他們著名的記者,真正具有事業心,而且具有這方面才華的記者,當然他也有他節目製作的困難。我覺得在眾多原因裏頭,沒有了這種明星記者,沒有下功夫培養,把他們介紹給大眾,更多地讓大家知道這方面的工作比較少一些,可能這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特邀嘉賓:鐘 新】我覺得另一個原因是觀眾喜新厭舊。那麼多新的節目出來,競爭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一個外在原因。
  【現場主持人:涂光晉】我有一點個人的看法,我覺得《焦點訪談》當時推出是作為電視評論性節目,而且《焦點訪談》的形態實際存在幾大類。我在98年的時候,參加了一個北京電視臺主辦電視評論節目的國際研討會,我在發言中指出,《焦點訪談》的功能過於單一。大家看節目時可以發現,雖然輿論監督類節目佔他播出總量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但是給大家的印象,《焦點訪談》就是一個輿論監督性節目,這種定位的相對單一,實際上制約了多種題材的開發。
  第二,《焦點訪談》的欄目定位從“時事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大眾話題評説”到“用事實説話”,實際上它的定位發生了擺蕩,一直是在猶豫的。而今天電視新聞類節目競爭的最大著力點最終還是在內容上,而不是在形式上,也就是説,他關注的話題是不是我們所關注的,他打的蒼蠅是不是我們覺得的大個的蒼蠅。他為觀眾的展示方式是不是陳舊等等。功能的相對單一,形態的相對固定,監督範圍、監督對象類型上的相對固定,這才是妨礙他繼續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最近我和其他的老師一塊兒參加北京電視臺《今日話題》欄目的評獎,讓我們吃驚的是,有些節目對於事實深度評析的深刻程度我覺得是要超過《焦點訪談》的。《焦點訪談》要想讓自己在整個新聞傳播大的競爭中,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最重要的還在於內容的選擇、評析對象的選擇和表現方式的多樣化,否則的話,只會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人大現場同學】現場同學問:剛才您説《焦點訪談》如果有更多的發展,那麼它的內容應該有所改變,但是《元元説話》《第七日》,它的內容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你認為她報道的內容可不可能有更多發展的空間?會不會超過《焦點訪談》的影響?
  【現場主持人:涂光晉】《第七日》開始定位的時候,完全是定位在不同的受眾對象和不同的選題範圍的前提之下,《焦點訪談》是中央電視臺面對全國觀眾的節目,面對的是現實生活中非常需要關注的問題,包括相對來説比較重大的、和老百戲生活關係比較密切的選題,比如這幾天關注拖欠民工工資問題的節目。北京電視臺的《七日七頻道》關注大都是北京市民身邊的小事,代表北京的地方特色,體現北京電視臺的節目定位。這兩個欄目是“兩軌道上跑的車”,永遠不會碰到一起。實際上我覺得不同的頻道有不同的定位,同一個頻道不同的欄目也有不同的定位,同一個欄目不同的節目也有自己的追求,這種多樣化和豐富性才是電視的魅力所在。

  【人大現場同學】人大商學院同學:在王志的訪談類節目中,有些似乎就是漫無目的的提問,如果這個節目這樣下滑,它的質量也會像《焦點訪談》一樣,前途不會很大,我不知道各位嘉賓怎麼看?
  【特邀嘉賓:鐘 新】新聞學院在講授採訪課的時候要講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採訪前的準備。你準備得越充分,你的採訪收穫就可能越大。沒有一個採訪真的是漫無目的的。王志肯定是做了充分準備,現場提問或者把握不好也是可能存在的。見仁見智,你剛才説王志和張積惠兩個人對著哭,似乎不太認可王志的做法。你這樣想大概是因為你沒有設身處地,很難體會張積惠的感受和王志的感受。他們那樣的特殊經歷、特殊感受不是用言語用眼淚就能表達的。張積惠的眼淚是發自內心的。王志的眼淚也是發自內心的。連王志這樣的漢子都流淚了,非典給白衣戰士帶來的特殊感情經歷可想而知。王志在非典期間出生入死的採訪,他每一次進出都可能有染上的風險,到一線的記者也是英雄。這一點我對他是表示尊敬的。
  【現場主持人:涂光晉】實際上非典期間《面對面》比較深刻的節目是對鐘南山、王歧山和呂厚山這“三山”的採訪。

  【明月夜!】在電視評論裏出現一種重圖像、輕語言,重訪輕談,把評論窄化為述評,把述評窄化為“訪談”,甚至通篇以隱性採訪貫穿始終的現象,請各位嘉賓們談談你們對此種現象的看法?
  【特邀嘉賓:周小普】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你是要應用你已經有的個體媒介,你有同期聲的媒介、使用畫面的媒介為什麼不用呢?我這兒有一個同學提的問題,好像我比較關注談話元素,首先我覺得鐘新老師的意見我同意,我們已經有的所有手段,都可以用。如果使用畫面來表達你的論據,甚至你的論點很到位,那你就使用畫面,如果你使用同期聲表達的更好,那就使用同期聲。這絕對是它的優點。另外就是這種意見發表到底是什麼東西?現在好多同學認為,我要有一個明確的東西灌輸給你,我的感覺,其實新聞評論有的時候是需要觀點明確,有的時候依託這麼多的媒體形式,你完全可以把你的意見逐漸地推進去,應該是起到一個對事實的把握和解讀。可能後一種形式更好一點,往往你自己得到的這種結論,實際上你更深層次的認同他,而不是説,我上來就是我的觀點是什麼,只是單純的論述我的觀點,從觀點到觀點,像報刊、文字式的論述,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我想都是多樣化的。
  【特邀嘉賓:鐘 新】實際上從我的觀察來説,很多的電視新聞談話節目,更多的是新聞分析,為觀眾提供看問題的視角。新聞評論並不一定要做出一個是和非的判斷,而更多是對新聞事實進行解析,幫助觀眾理解新聞事件或者問題。這是一個總的趨勢,所以述大於評也是正常的。關於新聞談話節目中的圖像和語言的比重問題。短片是重要的視覺化工具,它提供談話的話題,談話的語境,就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討論問題,它代替了語言的長篇大論,語言闡述遠遠不及畫面闡述來得直觀,這是毫無疑問的,要突出圖像的作用。如果主持人和嘉賓的語言不是很有魅力,那你把圖像畫面做好看一點,讓觀眾覺得有得可看。如果主持人和嘉賓特別有魅力,特別會説,解析的視角跟人家就是不一樣,那你就重點賣你的主持人。究竟突出哪方面要根據節目本身的資源來權衡和把握。


責編:張青葉、邢立雙

 共11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