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新聞?-第42期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4-10 9:55:45



聚焦央視即將推出的24小時新聞頻道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5月份中央電視臺開播新聞頻道,作為研究電視新聞的學者,二位老師,你們希望看到什麼樣的新聞頻道?能首先談談新聞頻道推出的背景嗎?
  【特邀嘉賓:葉鳳英】中央電視臺5月份開闢新聞頻道,這是觀眾也是電視從業人員熱切期望的。在衛星電視、有線電視飛速發展和大範圍覆蓋的今天,世界各大電視臺都把新聞作為自己的主打節目,以表明對世界發生的重大事件和人們生活中間的狀態進行關注。在國際上,新聞頻道幾乎是國際重要媒體的最主要的頻道,這個新聞頻道的競爭也成了國際媒體競爭的主要戰場。中央電視臺早在96年就有了關於開設新聞頻道的意向。記得96年底,我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座談會,當時會題的主要內容是探討如何做好97年香港回歸的直播和總結96年的新聞改革,探討97年的新聞的改革走向。在那個會上,與會者就談到了新聞頻道問題。當時央視已經開闢了經濟頻道,體育頻道,新聞中心是中央電視臺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應該是最有條件開闢新聞專業化頻道的。但是由於種種的原因,新聞頻道一直遲遲沒有推出來。
    現在,總算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了,應該説這是中國電視界的一件大事。對關注新聞的觀眾來説,也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希望能夠通過新聞頻道的開辦,把新聞立臺的旗幟重新鮮明的豎起來。我們國家進入WTO以後,經濟全球化已經成了共識。但是媒體的全球競爭似乎與我們還有距離,但是這次伊拉克戰事的報道,讓我們深切的感受到媒體的全球化競爭也已經在我們的跟前了。所以,我們的新聞的改革更加迫在眉睫,我們的新聞頻道如何運行,實際上已經提前開始在實踐了。
  【特邀嘉賓:趙淑萍】作為一個新聞頻道,首先應該是按照新聞的規律來創辦,我希望看到的新聞頻道應該是在節目的樣式和形態上是多樣的,節目的傳播是有序的。從一個專業的新聞頻道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第一點應該考慮的問題是:新聞頻道欄目的構成。什麼樣的欄目才能夠支撐起一個頻道的獨立存在呢?從世界電視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新聞頻道要在不同時段上安排不同的節目,節目的安排應該是按照受眾的收視習慣進行有序的安排,也就是説早間、午間、晚間、夜晚要安排主打的節目,每一檔節目都應該有主導傳播意向,有獨創的風格。如果新聞頻道是24小時全天的播出,還要安排整點新聞節目內容,欄目方便觀眾收看,整點新聞節目內容的構成,應該以信息資訊為主。新聞頻道還要有深度報道,例如人物專訪、新聞評論、調查報道等等。總之,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開播是中國電視新聞改革進程中的新的舉措,它的開播對中國的新聞傳播具有深遠的意義。
  【網友嘉賓:譚笑】當今世界的主要國家都有自己的24小時新聞頻道。在我們的國家日益強大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在電視新聞的領域展示自己的實力。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新聞頻道應具有什麼樣的傳播理念?
  【特邀嘉賓:葉鳳英】新聞頻道應該要有現代的電視新聞傳播理念來支撐,首先要確立時效第一的概念,力求把新聞報道和事件的發生是同步的。過去我們在新聞時效性上,強調的是今天的新聞今天報道,國際新聞界説:電視改變了新聞的時效,把新聞的時效從今天的新聞今天報道轉變為現在新聞現在報道。電視對新聞事件的現場直播、現場報道,正是體現了這種現在新聞現在報道的優勢。那麼,現在的電視新聞理念,還要求把觀眾的參與、觀眾的需求、觀眾的滿意度放在第一位,所以研究和了解受眾,是現在電視新聞在選題內容取向上的基礎,我們今天面臨的是有現代意識的現代受眾,他們反對那種灌輸式的、教育式的、結論式的報道,而要求媒介向他傳播的是事實,用事實説話,結論由他們自己來得出。現在受眾接受信息的特點是,要求平等的參與。在信息資訊多元甚至爆炸的時代,他們自己來做出選擇,他們要求媒體不僅是簡單的報道什麼地方發生了什麼事,還需要媒體能夠提供給他們相關的背景,甚至應該幫助他們去分析、解釋新聞事態。求快、求新、求客觀、求真實,這是受眾對電視媒體的要求,所以電視新聞傳播應該把觀眾是否滿意放在第一位。 電視新聞頻道應該充分發揮電視的優勢,現代的科學技術給電視新聞的傳播提供了技術的支撐。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葉老師,您能否談談電視新聞記者的報道方式?
  【特邀嘉賓:葉鳳英】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作採訪、作報道,通過形象的畫面可以直接傳達給觀眾,讓觀眾看到記者採訪調查的過程,讓觀眾也如同身臨其境的參與到記者的採訪報道過程中。在可移動的電視轉播車上,安裝小型地面衛星發射站裝置,可以把新聞事件的現場直接傳達給觀眾。電視直觀形象的優勢,讓觀眾接受的信息不僅是記者現場採訪報道的語言,還包括神態、表情、動作、氛圍等非語言符號,所以它是一種可視的立體信息傳播。是觀眾在接受語言符號的同時,非語言符號同時在加強了語言符號傳播的效果。電視匯天下之精華,揚獨家之優勢。它在表現元素上要比報紙、廣播豐富的多。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葉老師,您認為新聞頻道應如何進行欄目設置?
  【特邀嘉賓:葉鳳英】 對新聞頻道的具體實施是,應該精心的策劃好欄目。除了整點新聞播出以外,其他的新聞欄目應該各自承擔不同的功能。所以精心策劃欄目,處理好整點播報和個欄目的關係,處理好綜合新聞與專業新聞的關係,這是新聞頻道應該予以重視的。為了樹立新聞頻道的形象,應該打造品牌欄目,在新聞欄目中創新、創優、創品牌,要讓新聞欄目屬於各自的各自特性和風格。要培養和精心推出新聞主持人,讓主持人與欄目能夠起到互相推動的作用。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還可以採取主持人衷心制,以主持人的個性來造就欄目的個性。在欄目的設置上,除了傳統的消息、新聞、評論等欄目外,還應該重視推出新聞時事類的談話節目,這是多快好省做新聞的方法。通過主持人和嘉賓的談話,來對新聞的做有深度的報道,談話、語言交流是提供新聞信息,延伸背景材料,解讀新聞事實的最快速便捷的方法。要重視新聞資源的共享,樹立大編輯部的意識,記者採訪的新聞材料,各欄目都可以各取所需來用用。對欄目的播出來説,還應該建立開放性的演播室,充分利用包括網絡、通訊等各種資源來實現與觀眾的互動,讓觀眾多提出線索,及時播出對節目的反饋。

  【菊蟲】中央電視臺對於這次伊拉克戰爭的報道與對911的報道相比有哪些改進?相比以往的直播報道又有什麼特點和突破呢?
  【網友嘉賓:杜友君】 伊拉克戰爭的報道更全面一些,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這次報道比911報道的準備工作要更充分。
  【特邀嘉賓:趙淑萍】中央電視臺對美伊戰爭的報道比之對911的報道有很多的改進。主要表現在反應迅速,組織報道的能力明顯增強,報道的形式多樣,全方位的提升了央視在重大新聞事件報道的地位和作用。同以往的直播相比,這次直播報道的時間比較長,考驗了中央電視臺新聞報道的整體水準,在節目的樣式上有新的嘗試,這為今後的報道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嘉賓與各位網友,央視成立新聞頻道,在新聞報道方面做了很大的改革,在改革過程中,作為普通觀眾對央視的這次改革,有什麼好的想法?
  【雜學旁搜1】如果真為觀眾著想,真想把節目做好,要多聽聽群眾的呼聲、多看看網上的評論、多點謙虛就夠了。
  【金達欣】主政者要開明,要在機制、制度上促進新聞“快、新”,要採取一些可行措施,如設特約記者、對及時提供有價值線索者給予獎勵等等。
  【yq117】我覺得,央視全新的24小時新聞頻道建立,應該進行大膽改革和創新,電視新聞鏡頭應該更多的聚焦基層、聚焦生活、聚焦群眾,客觀全面地報道和反映生活現實,準確地記錄和描述經濟社會生活的實踐,生動展現和宣傳實際。
  【網友嘉賓:譚笑】 在電視新聞改革深入進行之後,收視率必然成為對一個節目好壞的重要評判標準之一。而客觀公正的收視率是來自於觀眾的選擇的,我想這就是普通觀眾對新聞改革的配合吧。央視正在推行欄目末位淘汰制,所以觀眾的聲音也是很重要的。
  【網友嘉賓:杜友君】其實,觀眾才是新聞改革的基礎。一是觀眾的要求要能夠冷靜準確的提出來,二是觀眾在收看新聞報道時要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有些問題是觀眾關心的,但是媒體又不能報道,主要是擔心在社會上産生不良的影響,這些影響中,就有由於觀眾的不冷靜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在這方面,我們的教訓太多太重了。所以,觀眾素質的提高以及心理承受力的增加,對於新聞改革的速度與程度是十分重要的。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網友嘉賓,目前電視新聞節目樣式大體上有幾類,代表性欄目是什麼?新聞頻道如何分配這些節目樣式效果更好? 
  【網友嘉賓:杜友君】目前的電視新聞主要動態消息(新聞聯播)、專題報道(兩會專題)、新聞評論(焦點訪談)、新聞雜誌(東方時空)、新聞訪談(面對面)、電視紀錄片等。我個人認為,未來的新聞頻道,動態消息做貫穿主線,大型活動現場直播作為亮點,評論節目作旗幟,談話節目作為主要填充。為增強頻道的接近性,適當加大社會新聞的比重是必要的。

  【陳開2003】趙老師能談談“生活式”報道麼?這是否是我國電視新聞的一個發展方向?謝謝!
  【特邀嘉賓:趙淑萍】70年代中期以來,在電視發達國家比如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開始了生活方式報道,這種方式主要是告訴觀眾怎樣生活,如怎樣保持身心的健康,怎樣工作,怎樣自我保健,怎樣消費等等,突破了傳統新聞對題材的選擇。生活方式報道最主要的是具有服務性。
  【網友嘉賓:譚笑】當社會進步、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的時候,受眾對於新聞的需求必然會細化,就會需要很多專業的新聞報道來滿足受眾需求。五年前我們都不能想象24小時的氣象頻道能播什麼,但是,這種生活報道已經成了今天新聞改革的努力方向。
  【陳開2003】隨著工業化進展,我們的社會節奏越來越快,這就使得很多人的生活圈子變小。同時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那麼這種生活方式的報道恰好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深度報道是電視新聞走向成熟的標誌,什麼是深度報道,與其他報道相比有什麼優勢?二位老師能舉例談談嗎?
  【特邀嘉賓:趙淑萍】簡單地説,深度報道就是具有一定的深度,與其他報道相比較在於它有事實、有分析,多角度、多側面、有觀點、主題立意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網友嘉賓:杜友君】深度報道實在事實表象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問題的層次更豐富,報道的結構更立體,觀點更加辯證和全面。它對記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採訪報道的難度也更大。深度報道的魅力,也正在於對這些問題與難度的不斷發現和解決的過程。


責編:張青葉、羅石曼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