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春節晚會以何動人——戲曲與歌曲的輕與重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6-2-22 21:40:29



春晚中戲曲節目如何突破

  【崔磊】張老師,我覺得春晚的戲曲節目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原生態”的,一類是創作型的,從歷年春晚來看,編導們在對戲曲節目的包裝上下了不少工夫,創作型的節目出現了戲歌,戲曲歌舞,戲曲小品等形態,在有限的時間裏展示著戲曲的唱、打、舞及各種絕技,您怎麼看這些創作型節目?您覺得春晚戲曲節目創作的切入點是一個點還是一個面,那樣的效果會更好些?
  【特邀嘉賓:張關正】崔磊朋友,您所説的這種類型的節目確實是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品種,它是在諸多因素約束下擠出來的一種形式,經過許多藝術戲曲導演和演員的努力,這種大拼盤式的節目已得到了觀眾們的認可,但是作為創作者來講,説心裏話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他就給你這麼點時間,又要滿足廣大觀眾的各種要求,為了能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展示更多的內容和優秀的演員,結果就出現了這麼一種大拼盤式的節目,可能一時還改變不了,我們只能努力把它做得更好一點。從另一方面來講,也算是擠出了一種新的形式,對於一些對戲曲還不是特別了解、特別迷的觀眾來講,也許這也是一種他們欣賞戲曲、接受戲曲的好形式。至於您提的第二個問題,我還真沒想好,希望以後有機會咱們再交流。

  【明月夜!】張教授,中國戲曲流派眾多,您認為應該選取那些有代表性的劇種和名角來表展晚會的豐富與厚重呢?
  【特邀嘉賓:張關正】 明月夜朋友,戲曲不僅流派眾多,而且劇種就很多,而且不同的劇種、不同的流派都有一些影響很大的有代表性的藝術家。戲曲觀眾也歷來有各自不同的欣賞對象、崇拜對象,有些是不可比的,所以要在春晚戲曲節目這麼一個狹小的空間裏選取所有戲曲觀眾都認同的最也代表性的劇種和名角實在不容易。在戲曲春節晚會上還是注意了這個問題,因為它有較大的表現空間,不知您是否看了今年的春節戲曲晚會?

  【絲柏魔羯】戲曲的受眾是不是太窄了?為何總是那些經典唱腔?如果平時裏就可以欣賞為何還要在大年夜裏邊再拿出來放一遍?
  【特邀嘉賓:張關正】 絲柏魔羯網友,我與您的看法有許多同感,首先我覺得春節晚會裏所看到的節目應該是平時不容易看到,也應該是最能吸引觀眾的節目,但是他給的時間太少了,戲曲要表現的內容又太多了,光是戲曲的劇種有影響的、有相當觀眾層面的就有好幾十種,要把這麼多的內容集中在十幾分鐘的時間裏表現出來確實難度很大,往往是推上去一些能有更多的觀眾都還有點了解的節目,其結果就出現了您所提到的“總是那些經典唱腔”的現象,所以我才在前面談到希望在春晚中給戲曲藝術再多一點空間。

  【崔磊】張老師,以前是逢歌必舞,現在各種晚會中對戲曲唱段的包裝手法是逢戲必舞,雖然我認為這是戲曲節目的電視化的一個重要手段,但也出現了與“舞伴歌”相似的問題,與此同時,在新編戲中也有不少運用了舞蹈手段,有許多成功的例子,電視應當在為戲曲唱段配舞時可以從新編戲中吸收那些成功經驗?是不是以後伴舞演員應該優先考慮戲曲演員,那樣在藝術語言和表現上可以使唱與舞融合的更好?
  【特邀嘉賓:張關正】崔磊朋友,您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但又是一個有點複雜的問題,因為這種晚會的創作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生産形式,除了藝術的因素之外,還要受制于許多非藝術的因素,使得有些很好的創意不能順利的得以展示。對於舞伴歌的問題,業內人士也常在討論,覺得用舞蹈演員穿著很現代的服飾為一些非常傳統的歷史的戲曲唱段來伴舞有點不協調,是否可以用戲曲演員來伴舞。但是,晚會的製作還要考慮經濟核算,還要考慮電視和舞臺呈現的不同要求,於是就出現了不同的戲曲唱段用的是一批相同的歌舞演員穿上不同的服裝來進行伴舞的現象。應該説晚會的伴舞和一些戲曲劇目中的舞蹈是屬於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這對我們戲曲工作者來講還是一個沒有得到真正解決的新課題。我們將在今後的藝術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找到一種觀眾滿意的表現形式。

  【過大年了】張老師,我認為您説的“春晚已經成了優秀文藝節目的加工提煉的一個最好的機會,我們還是應該把希望寄託于整個文藝創作的繁榮”説得非常有道理,沒有大環境的繁榮,哪會有春晚的繁榮。那麼咱們來探討一下戲曲的發展環境,2005年戲曲界有哪些驚人之舉嗎?在春晚中有所體現了嗎? 
  【特邀嘉賓:張關正】“過大年了”網友,您提的很好,一年過去了,我們應該對過去一年戲曲界的整個創作狀態有認真的總結,我們從業者正在做這項工作,在進行認真的反思,因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形勢還是很嚴峻的,最中心的一點就是怎樣把更多的觀眾吸引到劇場裏來,我們在過去一年裏嘗試著對一些優秀的傳統劇目做進一步的整理與加工,以期使這些劇目更能適應今天觀眾審美的需求,比如把一些傳統劇目中比較拖遝、比較水的臺詞、表演進行合理的刪減,使這些優秀的劇目更加優秀,我們這一代人理應去完成前輩藝術家所未能完成的歷史使命。戲迷朋友可能還記得在2005年《空中劇院》欄目中所播出的不少經過加工整理的優秀傳統劇目,我們還將繼續努力。至於驚人之舉是我們努力的一個目標,我們非常希望能在這方面得到您和廣大戲迷朋友的批評、建議和支持。

  【崔磊】張老師,您怎麼評價今年的戲曲晚會?還有就是戲曲晚會的目標受眾是大多數觀眾,我在網上看了些相關評論,有的網友覺得戲曲晚會成為“鬧劇”,他們覺得應該在節目設計上更原汁原味一些,這麼寬泛的受眾定位是不是會出現非戲曲愛好者不關注,而戲迷又不滿意的情況?
  【特邀嘉賓:張關正】崔磊朋友,您所説的問題可能正是編導者在創作中覺得難以解決的問題,又想讓真正的戲迷,懂戲的老觀眾看到一些原汁原味的、藝術品位很高的經典表演,但是又怕本來就對戲曲不甚了解的觀眾,由於欣賞習慣的距離而不喜歡看,於是就在“熱鬧”上下工夫,有時就使人感到像鬧劇了,這個分寸的把握確實有點難度。今年的戲曲晚會我至今還未能認真的看,據説在節目的編排上地方劇的比重比往年要多了一些,可能會增加一定的觀眾層面。另外,主創人員也力求做到雅俗共賞,有靜有鬧,不知您是否看了全部的節目?很想聽聽您的高見。
 

 


責編:羅石曼、王云云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