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國家地域界線不再是阻止傳播的因素,以前所用的國際傳播概念已發生了變化,取而代之的是網際傳播。特別是近一年來,不少涉及政治的事件,由於首先在網絡上傳播,而後又迅速佔據全球各大報刊的頭版頭條,成為百姓話題的新聞。沒有網絡,也許這些事件只是地區性的,或國家性的,但現在卻産生了完全不同的較果。如以下三個被認為最有網絡傳播效應的事件。
一是美國獨立檢察官斯塔爾調查克林頓有關事件的報告在網上公佈。報告的內容相信已經無人不曉。在此就不再敘述。 這事件卻也成為網際網絡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們不是通過電視或電臺,而是通過網際網絡先了解一件重大新聞事件的詳情。
二是印尼的排華暴亂事件。 1998年5月,在短短50小時內,人口1000萬的首都雅加達內有27個地區發生暴亂,結果造成1198人喪生(其中27人死於槍下)、150名婦女被強姦、40座購物中心與4000間商店被燒燬,以及數以千計汽車與民房被縱火。受害者主要是華人。這一事件一經網絡報道,在全球引起巨大的反響,特別是激起了華人社會的憤怒。 印尼總統哈比比不得不宣佈設立一個獨立委員會,負責調查5月暴亂期間婦女遭強姦的案件。他前天曾宣佈設立一個全國調查委員會,負責調查當時的暴亂事件。哈比比説,獨立委員會將調查所有強姦案,然後把那些犯罪者緝捕歸案。
三是馬來西亞副首相安華事件。 由於近年來的亞洲金融風暴,馬來西亞70多歲的馬哈迪被認為必須為馬來西亞的經濟困境負起大部分的責任。但馬哈迪並不願意接受這一點,因為他堅稱馬國經濟結構並沒有問題,問題的根源是外國投機分子所造成, 雖然如此,但在國內他遇到的主要批評來自他的副手,即副首相安華,他不能夠容忍同他對立的人再在政府裏,於是就將安華辭退。由於遭到安華支持者──新生力量的反對,於是就産生了一系列的安華貪污及"姦情"訴案,安華終於被判入獄服刑6年。這意味著他的政治生命遭受另一個重大挫折。他喪失國會議員資格,在未來兩屆大選都不能參加競選,安華已經失去了所有有形的政治舞臺,只能在幕後領導他的支持者。但在網上他獲得了大量的同情者。 有分析説,這是馬哈迪採取的一石二鳥的策略:一方面重整經濟,使其不受環球市場力量的影響,另一方面又要徹底結束安華的政治生涯。馬來西亞是亞洲的一個政治經濟都不算太發達,國力也不強的國家,首相和副首相的紛爭更屬一國內部之事,但由於其一系列事件經過網絡傳播,引起了全球的關注。
在即將結束的這個世紀中,有一種觀點被人們廣泛接受,即新聞媒介成為了政府、立法、司法這三種權力之後的第四種權力。於是在即將跨入下個世紀前,由於網絡的發展,有人提出網際網絡即將成為第五種權力。 面對如此活躍的網絡新聞傳播,不禁使人們將一系列事件和網絡傳播的環境聯絡起來思考,分析網絡媒介究竟是傳統的四大媒體(報紙、廣播、電視、雜誌)的延伸,是第四種權力的補充?還是有成長為第五種權力的趨勢?
從傳播研究的角度來看,媒介與政治的密切關聯是成為“權力”的先決條件,上述三人事件都是涉及政治的;媒介的"權力"在於它能形成“輿論”,而“輿論”的形成是一個過程,要通過相當量的內容傳遞,以及較高的到達率等等。但是我們説,雖然媒介的權力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並不是所有可以報道政治事件的媒介都有可能成為一種獨立的“權力”。另外。以上三個事件從內容傳播效果上看似乎是促成了“輿論”,産生了結果,但仔細分析這些事件的傳播過程就會發現,不但網絡這種傳播媒介本身還存在著問題,還不能完全成為一個可以讓人完全信賴的媒介;它也不是一種能獨立的生成“輿論”的“權力媒介”,僅僅是和傳統的四大媒體相依存,發揮著所謂“第四種權力”的作用,所以也談不上成為“第五種權力”,這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責編:青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