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涂光晉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從“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
——電視評論類節目的演變、發展與未來走向


作者:涂光晉


    (3)由個性化評論到人格化評論--傳播者自身角色的轉換
    個性化評論是報紙、廣播、電視評論發展的共同趨勢。隨著報紙上署名評論員文章的興起,個人耕耘或個人署名評論專欄的開闢,如《經濟日報》的“尚德專欄”、“馮並專欄”,《中國青年報》的“小川快語”、“方向專評”、“熙東評論”等。自90年代以來這類專欄層出不窮,作者以其某一方面的專長(或專門知識)、獨特的視角和與眾不同的文風張揚自己的個性和評論專欄的個性。這種個性化評論體現在電視評論中,除以上特點外,還多了一些人格化色彩。隨著電視評論類節目主持人地位與作用的日益顯著,往日只是以抽象的媒介形式或“只見其文不見其人”抽象的個體形式存在的評論,借助於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性格、有語言、有表情的實實在在的“人”發出;使電視評論類節目在個性化之餘又增添了一種人格化魅力。在主持人(評論員)評論及談話類節目中,主持人常常把個人的經歷與感受帶進節目之中,他鄉的觀眾可以直接向主持人及嘉賓提問或發表自己的有關看法。類似做法在目前我國的電視談話類節目中已開始進行嘗試,這在傳統的報紙評論中是無法實現的。這種方式,使受眾由被動地接收信息變為主動地獲取和傳播信息,有力地促進了傳者與受者間的良性互動,也使電視談話類節目的傳播空間得以無限延展。

    三、電視評論類節目目前存在的問題與未來發展走向

    雖然近年來我國電視評論類節目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但我認為目前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電視評論功能的單一。《焦點訪談》的出現,使電視評論類節目的輿論監督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現,但它畢竟只是新聞評論功能的一種。假如《焦點訪談》的絕大部分節目,或全國電視評論的絕大部分欄目都以“揭醜”、“曝光”為自己主要的選題範圍,勢必帶來選題的單一化與節目的單調感,使受眾將這種類型節目單純視為渲泄與出氣的窗口,以致影響了電視評論其他功能的正常發揮。同時,應明確媒介就是媒介,評論就是評論,記者就是記者,不能角色錯位,也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或法律。
    二是電視評論風格手法的雷同。在我國,“一窩蜂”的現象由來已久,在電視新聞傳播中同樣存在這種現象。例如看《焦點訪談》火爆,就一擁而上,看《實話實説》走紅,就一哄而起……
    只是《焦點訪談》佔中央電視臺的“天時地利人和”,各地方檯很難“照方抓藥”;崔永元只有一位,一些主持人不顧主客觀條件的刻意模倣只能“東施效顰”。只有依照特定地區、特定媒介、特定受眾、特定欄目、特定報道與評析範圍,確定特定的節目表現方式和風格,才能保持自己欄目的個性與生命力,才能迎來電視評論“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春天。
    三是高水平電視新聞評論人才的匱乏。由於電視的年輕,電視的高速發展與電視自身的傳播優勢與壟斷地位,帶來了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矛盾;一方面是電視機構與電視從業者隊伍的急劇擴張,另一方面是高水平電視人才的嚴重匱乏。電視大工業生産的流水線工作方式與節目源的稀缺,也使得不少與報紙、廣播相比本來就年輕而略顯浮燥的電視從業人員無暇靜心思考與充電。這種矛盾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除少數精品欄目外,相當一部分電視評論類節目的質量和主持人的質量不盡如人意。這種質量不高的欄目的長期存在與所佔比例的大小,將會直接影響電視評論性節目的地位及聲譽。
    面對21世紀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嚴峻挑戰,中國電視評論類節目將走向何方?我認為主要有四點趨勢:
    一是電視評論類節目的某些形態(如電視述評與深度報道)間的分野將日益模糊,新聞與評論因素將呈現繼續融合的趨勢。什麼叫評論?除了評價與議論外,也包括分析與透視、預測與展望。電視述評與深度報道節目中都是有敘有議,有述有評,但前者是從評馭述,述是手段,評是目的;後者是述中有評,評是手段,述是目的。二者都需要借助於述來表現事實,借助於評來剖析事實;借助於評論的思維邏輯和思維方式對事件、對現象、對問題展開分析和做出預測。節目體裁樣式的規範化是需要的,但最終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內容服務。
    二是電視評論類節目中的一部分將順應分眾化傳播趨勢,在選題範圍、受眾對象、節目形態與風格特色上有所區隔;談話類節目中時事性、政治性“硬話題”將成為一類節目的追求,並與以“軟話題”為主、帶有一定娛樂性的談話類節目分離。以不同領域、不同風格、不同談話方式、不同“品牌”的主持人為標誌和基本特色的談話類節目及其他評論性節目,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發展餘地和生存空間。
    三是電視評論性節目中主持人〈評論員〉的作用將進一步強化,個性化特徵將通過人格化特徵得以更為充分的展現。一批從事其他媒介或領域的工作、具有新聞傳播及相關學科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資深人士將成為未來更具個人魅力和權威性的主持人。在西方國家,電視評論類節目的主持人比中國的同行更為年長,不少人已白髮蒼蒼,甚至其貌不揚,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個人魅力和權威性。反之,正是因為他們的個性特徵和特殊的人生經歷,使其主持的節目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化、人格化與權威感。這種主持人越來越多地介入和出現,將會增加電視評論類節目的深度與厚度,並因此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公眾的審美取向與價值取向。
    四是新的傳播媒介和新的傳播技術將直接影響和介入電視評論性節目的發展,使其雙向性、交互性特徵獲得新的表現方式和傳播渠道,隨之而來的是於此相配套的法制管理與行業規範的建立。互聯網的普及,將會直接影響傳播方式與傳播觀念的改變,但傳統的大眾傳媒,包括電視媒介並不會消失,她積蓄多年的專門的從業人員隊伍,她培養多年的固定的收視群體和收視習慣,她不斷優化的傳播樣式和手段,將使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佔有自己的優勢,在代表社會主流意見和權威意見方面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傳播者在意見性傳播方面的主流地位也將繼續保持,其“把關人”角色將更多的展現在對信息(特別是意見性信息)的選擇、加工與傳播上。
    中國電視評論類節目剛剛走過不到20年的路程,實踐的積累遠遠多於理論的梳理。在歷時2000餘年的論説文體、100餘年的報刊評論、50年的新中國新聞評論的歷史演進中,她是一支年輕而充滿活力的方面軍。繼承與超越,探索與創新,既可以作為中國電視評論類節目過去20年的總結,也是即將到來的21世紀對中國電視新聞工作者新的挑戰。

責編:邢立雙
 共3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