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賈磊磊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激情燃燒的歲月》:歷史與現實的雙重奏

作者:賈磊磊


    一部以革命歷史為敘事主線、以革命軍人為核心人物的電視連續劇《激情燃燒的歲月》在沒有任何商業“炒做”的背景下,卻在迷漫著商業氣息的電視市場上悄然升溫,在充斥著種種娛樂形式的休閒空間裏倍受人們的矚目。這本身就構成了一個“費解”的文化問題。因為所有流行的、時髦的、新潮的內容幾乎都在這部戲的敘事範圍之外,甚至連演員也是一個從黃沙飛揚的《雙旗鎮刀客》、從風煙漫卷的《金戈鐵馬》中走來的鬍子拉碴的孫海英;女主角呂麗萍也不再是一個靠青春靚麗的外貌贏得觀眾的偶像型演員。導演康洪雷也不是曾具有著輝煌票房業績的大牌導演。他們共同演繹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過去、舊式的、歷史革命故事。它離時下那些“戲説歷史”的古裝歷史劇、製造偶像的偶像劇場、調侃愛情的愛情故事都相距甚遠。然而,這樣一部作品卻使無數的觀眾之所動!對此,我們不得不問一句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革命主題與懷舊主題的平行剪輯

  毫無疑問 《激情燃燒的歲月》是一部“主旋律”式的作品。作者在片頭著意突出了以紅色為基調的視覺影像,它與劇中一系列歷史性的畫面相疊映,昭示了它對那一段激情澎湃的歷史的由衷敬意。意在給觀眾造成一種重新回到過去年代的審美幻覺。特別是對於經歷過那個歷史時代的人來説,這種詩意的表述可能會在瞬間喚起他們“歷史記憶”,而對於那些未曾經歷過那段歷史的觀眾來説,這種表述又成為他們向革命歷史認同的一種觀賞儀式。
  這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不斷的改善,人們對於他們在流逝的歲月中所付出、所失去的東西有一種在心理上得到補償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從艱難困苦中走過來的人,有時一首歌曲,一段音樂、一部影片都容易引起人們對過去的追憶和懷念。在這種歷史文化境遇中,懷舊逐漸成為人們內心共有的一種“文化情結”。根據大眾的這種特定的心理市場,這些年電視臺相繼推出了一系列以“懷舊”為主題的節目。像《老同學大聯歡》、《往事在訴説》、《流金歲月》,以及前些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渴望》和近年來播出的《一年又一年》其實都是在不同的層面上回首歷史風雨,重溫舊日情懷的作品。但與《激情燃燒的歲月》不同的當它們無論是“言情”還是“講史”都沒有一個“革命的主題”貫穿在作品裏。《激情燃燒的歲月》將革命的歷史與對這段歷史的回顧共同書寫到電視劇的故事情節中,這也是這部作品與眾不同的藝術特點。它就像一部塵封了多年的革命家庭日記,觀眾通過劇中人物的視點重新喚起了他們的對那個時代的回憶與追思。特別是該劇的後半部石光容與褚琴多次回顧他們共同走過的革命歷程與人生道路,其中石光榮重返故里與蘑菇吞的父老鄉親重敘舊情的一場戲,表現的不僅是石光榮這個八歲時父母雙亡、吃百家飯長大的革命軍人對故土鄉情的深切眷戀,而且也體現出我軍勝利之後與人民群眾保持的血肉聯絡。
  我們知道,不同題材、類型的影視作品,所喚起的是觀眾不同的審美心理反映,滿足的是他們不同的審美心理需求。就像喜劇是通過觀眾的歡笑來滿足他們對喜劇的期待;恐怖片是通過對驚悚的營造和對驚悚的解除來排譴他們心理潛在的恐懼。在對觀眾審美心理的把握上,《激情燃燒的歲月》把電視劇中所表述的一種革命的、社會的主題與觀眾“期待視野”中對歷史、對過去時代的情感記憶交錯在一起,形成了革命主題與懷舊主題的相互“重合”。使觀眾從個人情感的角度回到了那個他們曾經從社會的角度進入的革命歷史。石光榮與褚琴從相識、相知到相戀的過程,是一個典型的過去時代的愛情故事--是一種組織安排與個人努力的共同結果。與今天流行的“真情告白”相比,這種土得掉渣兒的“愛你沒商量”,正是那個時代許多軍人的“愛情樣式”。反過來説,如果我們現在的影視作品還只是滿足於寫一個革命故事而對這場革命對人們內心情感世界的震撼只字不提;如果我們現在的鏡頭還只是靜止地對準戰爭的烈火硝煙而對更為深邃的人的心靈空間一掠而過,就不會引起現在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和社會反響。應當説,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正是由於擺脫了過去有些主旋律影視作品那種就事論事的表述方法,使它的社會教誨的功能依附在一個動人的帶著懷舊意味的愛情故事上,從而使主旋律作品在敘事的空間樣式有所翻新,在表現的時間範圍上有所括展,才在更深的層面上建立了與觀眾心理的呼應。

  將軍形象與平民形象的相互疊映

  同樣是正義的英雄,同樣是叱吒風雲的軍事將領,不同的民族有同的英雄性格。巴頓的粗獷、豪放,朱可夫的沉穩、剛毅,蒙哥馬利的機智、善變,他們不僅在軍事戰爭史上是名垂千古的將領,同時也被人們塑造成令人難忘的銀幕英雄。中國人民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建立了一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以工農為主體的人民子弟兵。在這個軍隊當中上至軍長下至士兵,始終都保持著一種勇敢、無私、堅定的革命本色。與這種政治本色相一致的是他們在生活上同樣也具有一種樸實、正派、坦誠的平民作風。這兩方面的特點在《激情燃燒的歲月》的主人公石光榮身上體現得都非常突出。他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他身上所特有的那種從骨子裏散發出來的土氣。在一個人人似乎都怕別人説自己是農民、怕自己“土”的年代,《激情燃燒的歲月》卻把石光榮牢牢地定位在農民大眾的行列裏--這不光是指他所體現的精神品格,還包括他在生活上好抽捲煙、愛吃白薯、喜歡種地……他在新時期革命軍人的形象中成為一個徹底擺脫了單向的、平面的、職業化角色的“圓型人物”。他不只有作為軍人的威嚴和剛毅,他還有作為男人的倔強的個性,有作為父親他對孩子有慈祥,有作為丈夫對妻子的疼愛。包括他在聯歡舞會上開始追求初戀情人時的那種木訥,以及他與褚琴跳舞時那種一蹦一蹦的樣子,不僅沒有損害他作為一位革命軍人的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使他這個從蘑菇屯走出來的軍人,顯得更加真實、也更為可信。
  也許在我們觀眾中有人的父輩就是一個與石光榮一樣整日在自己家的門口種這種那的“都市裏的農民”;也許有人的鄰里就是像石光榮一家那樣吵來吵去的“恩愛夫妻”。《激情燃燒的歲月》利用劇中主人公與平民百姓生活的“相似性”,有效地消除了電視劇藝術過去與觀眾造成的心理距離,特別是消除了那些極盡表現奢華的、頹糜的所謂現代生活的電視劇所引起的觀眾的反感。《激情燃燒的歲月》裏返樸歸真的影像藝術風格與平實普通的日常生活內容相得益彰;孫海英質樸、真實的表演與石光榮、率真的個性有機地融為一體。也許正是因為戲裏的人物是如此地生動感人,才促成了戲外一對戀人的姻緣。

  愛情題材與人生題材的交替演進

  從某種意義上講,所有的電視劇其實講的都是愛情故事,沒有那一部長篇的電視劇是沒有愛情的。但是,許多電視劇由於只是把視點集中在某個時期、某種群體、某些人物的感情經歷上,從而使愛情故事始終不能超越男歡女愛、卿卿我我的題材局限而上升到更高、更廣的層面,而《激情燃燒的歲月》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跨度內講述了主人公從初戀、結婚到成家、生子的整個人生過程,從而使一個最初的傳奇的、浪漫的愛情故事逐漸昇華到一個以人生為題材的歷史語境中;生命的春夏秋冬、人的生老病死、家人的聚散離合在“激情燃燒”的歲月中逐一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石光榮與褚琴這對當年風華正茂的革命軍人,也隨著劇中時光之輪的飛轉變成了步入黃昏的老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們能夠相濡以沫,共同的人生信念使他們能夠克服在生活中所面對的種種困難。當浪漫的激情終於成為“歷史的記憶”的時候,家庭中看似尋常的“鍋碗瓢盆兒交響曲”隨即成為 《激情燃燒的歲月》後半部的敘事主題。如果説,該劇曾經設定了一個它最初的“受眾目標群體”的話,那麼這個群體也隨著這部戲從一個愛情的題材向人生題材的不斷昇華而得到逐漸擴大,並漸漸造成了整個觀眾群體的反響。
  在敘事結構上 《激情燃燒的歲月》繼承了中國電影、電視劇以家庭為核心的人物構成體系,把歷史的演進與家庭的變化進行交叉剪輯,把人物感情關係置放在家庭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裏,使家庭親昵、私密的空間氛圍消解了人物在社會空間中“自我包裝”的威嚴和冷峻,還原了人物最具有自我的個性特徵。尤其是在石光榮和褚琴離休以後,故事的愛情主題開始逐步地向人生的主題遞進。他們為一系列生活鎖事而産生的種種矛盾,不僅沒有使整部作品的敘事節奏懈怠下來,反而因為兩人性格都開始向對立的方向轉變,顯得全劇的後半部分更加緊張而富於生活的情趣。與此同時,第二代人的情感故事開始進入該劇的中心情節:女兒在火車上與失散多年的男友不期而遇,苦苦的廝守等到的卻是對一個難言的結局。就像在現實生活中無數始終不渝的愛情都被無情的現實所改變一樣,《激情燃燒的歲月》所講述的愛情並不是一個好萊塢式的白日夢幻。它表現出作者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和對電視劇敘事邏輯的嚴密把握。


  在這部戲製片人張紀中的藝術檔案裏除了電視劇《楊家將》、《三國演義》、《水滸》、《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這些歷史題材的長篇巨作之外,還有一系列“主旋律”式的作品:他曾與導演張紹林、高建國合作,拍攝了《好人燕居歉》、《有這樣一個民警》、《溝裏人》、《百年憂患》。翻開中國電視劇的歷史,這些電視劇大多都在飛天獎榜上有名。《激情燃燒的歲月》能取得如今這樣的反響,也是由於它的製作群體是在製片人張紀中揮下征戰多年的一班人馬,導演康洪雷、攝像師王江東都曾與張紀中一起多次合作,這種長時間的“磨合”也許使他們的電視劇創作達到了運轉的最佳時期。當然,《激情燃燒的歲月》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一部作品,從電視劇的視聽效果上看它缺少一首能夠讓人記憶、傳唱的主題曲;它還缺少那種沒有任何假定痕跡的空間真實感;對這樣一部涉及半個世紀中國歷史的作品它還缺少更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但是這些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觀眾對這部作品的喜愛。有人説,“缺陷是完美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人生是這樣,藝術同樣也是如此。


                                                         原載《中國電視》雜誌
責編:詩曼
 共1頁  第1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