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批判 > 電視批判特別策劃——CCTV 優秀電視欄目在線 > 正文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鑒寶》

電視節目應如何正確引導藝術品投資者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有人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出現了“三多”現象,一是流入藝術市場的資金越來越多;二是涉足藝術市場人越來越多;三是創新高的藝術品越來越多。面對中國藝術品投資和收藏驚人的發展和增長速度,兩位專家認為,電視節目應該提醒這些藝術品愛好者和投資者注意些什麼呢?
  【特邀嘉賓:張淑芬】我想這樣問題是這樣看的,流入藝術品市場的資金越來越多,我想在市場經濟運作的過程當中,特別是近兩年來中央調節金融的機構和企業改革過程當中,中央也非常重視藝術品和文化市場上的活動,另外推出了在藝術市場當中的一些精品。所以我想一個是我們也迎接著2008年奧運會的召開,提出了人文奧運的問題,因為我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文化是長久的,只有文化是值得推敲、最值得追求的東西,所以我想,在這樣一個市場騰飛的過程當中,在金融投資風險比較大的情況下,證券投資是完全枉然的一個東西,這是我的認識未必很對,只有做文化藝術品投資是最長久的,並且它的增值的空間和程度也比較大,我想大家在幾年的運作當中,在金融的改革和容易成熟的過程當中,非常自然的就把金融的投資轉向一個民族對文化藝術市場的投資的資金,這是一個社會創新和前進的一個勢頭,這個勢頭在我們的歷史當中也是很多見的,我覺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情況,所以大家在追求藝術市場的投資會越來越多,我想這個是很準確的,並且已經顯示它的優勢。
  第二個,必定在投資資金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參與藝術市場的人就越來越多,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也是毫無疑問的。另外我覺得在大家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情況下,對於藝術品的投資,也是我們發展當中的必然現象,溫飽解決了,在追求過程當中,特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非常豐厚,它的寶物有序的流傳在國外,所以我想收藏藝術品在市場當中會越來越多。
  第三,我想在市場經濟發展,人民得到生活安定的過程當中,在我們文化發展的過程當中,尤其由於我們政策的對路,由於我們慢慢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優勝,所以也在傳統文化當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尖、精、明”,這樣在我們文化發展當中就必須有品牌高的藝術品。所以在這幾年的發展中,由於大家的認識,政府的推動和支持,使我們中華民族很多的精品的藝術品現在已經出現在市面上,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我們作為搞文物的專家,或者説真正熱愛鑒寶和熱愛藝術的廣大的網民也參與進這樣的藝術品市場。我想我們更多的參與,更多的關注它,就使我們這樣三高的現象會越發展越好,更能使我們歷史的發展真正達到持續有序繼承我們中華文化的發展,使我們子子孫孫發展下去。但是我想三高也要杜絕一些贗品出現,只有在我們大家共同認識和共同監督的情況下,使我們贗品和糟粕儘量少出現,使我們的資金投入到真正的精品上去,使我們中華文化的發展達到一個可喜的程度。
  【特邀嘉賓:王春成】你所説的“三多”現象目前比較普遍,特別是剛剛涉足收藏隊伍的新人,往往帶有一種收藏增值或者是收藏發家的意識。正是由於這種現象,涉足藝術品市場的人可以説前赴後繼。我認為廣大的藝術品愛好者和投資者應該保持頭腦冷靜,依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收藏。因為收藏是一個大的範疇,它裏面所涉及的門類很多,每個門類都會有無窮的樂趣。關鍵是如何去對待,現在社會有人收藏火花,有人收藏戲單,有人收藏民俗文物等等…所有的這些收藏都應該有一個起碼的標準,那就是在最小範圍內要有一定的系列,而不是搞跳躍式的收藏,看什麼好收藏什麼,我們稱這種人是“跳躍式收藏”或者“盲目收藏”。現在也有許多人,一邊收藏一邊看書,也就是通常人們所指的看著書本買文物,其實這種方式最容易走入誤區。因為創新高的藝術品作者也在看書,看著書上的東西去創新。我建議廣大收藏者多去博物館去看看,看看那裏的標準器,或許對您的收藏有所幫助。

  【漫遊世界】隨著社會文化生活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藝術品投資吸引了許多藝術品投資愛好者,請問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品投資愛好者,需要具備些什麼樣的條件?
  【特邀嘉賓:王春成】我個人認為如果是做藝術品投資,首先具備的條件需要有充足的資金和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理智的思維。
  【特邀嘉賓:張淑芬】由於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隨著社會文化生活的不斷改善,確實有很多的收藏家和愛好者,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有序發展的規律。現在也正是在市場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後我們有很大的一個群體是一個收藏的群體,這個群體真正是想從收藏的過程當中提高我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吸收信仰,和它對於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吸取營養,提高他的修養和素質,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我們作為專家多年在這個方面進行探討,我們正想和收藏家結合在一起,真正把我們祖國民族文化投入到真正的藝術品投資上,我想也是一樣的。
  【漫遊世界】也就是説,一要買得起,二要認得準,三要想得好。
  【特邀嘉賓:王春成】藝術品投資和藝術品收藏是兩個概念,所以要投資的話,首要條件就是資金要雄厚,當然這也是特指比較大的投資。認得準的問題,是藝術品投資的基本要求。“要想得好”,這種説法不太確切,因為我們講的“理智的思維”是特指在投資過程中要有一個冷靜的分析,不要盲目地被周圍的氣氛所烘托,失去理智的投資消費。《鑒寶》節目的舉辦其實也是為了在最大範圍內普及文物知識,從現在來看藝術品投資和收藏之間基本上劃的是等號。其實收藏有它特定的含義和水準,從歷史上來看,更多的收藏家是以收藏、研究、欣賞為主,投資往往會忽略。

  【LAOSHU49】張淑芬女士:您好!我們是同行,您現在在故宮工作,還是在文史館工作?
  【特邀嘉賓:張淑芬】我們在故宮工作,同時也在文史館參加北京市文史的一些研究工作。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鑒寶》的觀眾不過是中國民間藏寶中的冰山一角。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懷舊風氣的盛行,民間收藏人群急劇膨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收藏愛好者約7000萬人。他們構成了國內收藏界“金字塔”的底座,這些還不包括因祖傳或意外獲得“寶物”的人。面對巨大的收視潛力,《鑒寶》的主創人員有什麼想法嗎?各位專家有什麼建議?
  【欄目主創:李建偉】原來我們以為收看藝術品節目的觀眾主體應該是年歲大的人,但是《鑒寶》播出以後,央視公眾資訊中心為我們做了一次大型的專門調查,原來收看《鑒寶》主體人群的年齡在30—40歲之間,佔到了50%以上,20—30歲之間的觀眾也達到了10%,收視人群的職業主要集中在文化、科研、教育、體育、商業、金融、信息、農業、黨政機關以及新聞媒體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觀眾佔到了60%以上,這就是目前我們觀眾群的基本面貌。由此看來,《鑒寶》節目不僅僅是過去的一些搞收藏的人看,一些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文化層次逐漸提高的人都在關注《鑒寶》。
  現在藝術品市場溫度比較高,目前每年國內市場藝術品的拍賣成交額基本上超過了15個億,和前幾年比翻了兩番。從這個意義上説,收藏的潛力是很大的,但是説到收視的潛力,從近期來看,不會像拍賣市場那樣很快就翻上兩三番,但是提高收視率是我們的努力追求,現在我們節目的服務內容基本上本著兩個方面考慮:第一方面是佔70%左右的內容是給普通的觀眾收看的,佔20%的內容是給從事收藏的觀眾看的,另外10%的內容給專家看的;第二方面,在內容的構成上80%的內容是知識普及,20%的內容是鑒賞和鑒定的“門道”。在目前的市場背景下,我們要按照臺領導提出的不斷創新的要求,積極的進行節目的研發和節目內容延伸,力爭通過打造節目品牌,吸引更多的觀眾收看我們的節目。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想玩,想買,可既不懂,又不敢。”是很多想進行藝術品投資的觀眾的普遍心態,請兩位嘉賓在此給想進行藝術品投資的觀眾提一些建議好嗎?
  【華葆閣】先積累金錢和知識,還要有吃藥的準備。買喜歡的,門類最好專一些,容易弄通。
  【特邀嘉賓:王春成】想玩就去實現,實踐的場所在博物館、在古玩舊貨市場、在拍賣市場。當然也需要讀書,豐富自己的知識,在博物館能看到既有價值,又十分標準的標準器皿。在古玩市場,如果你發現同樣的東西有好幾件,你需要給自己提出疑問,因為同樣的東西流傳下來非常稀少,如果在一個市場裏出現幾個或者幾十個,你想它可能是真的嗎?即使是真的,這種器皿我想也不值得玩。不懂沒關係,關鍵是善於積累,無論是參觀博物館,還是到市場上體驗生活,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去把握自己,使自己的認識適時地得到昇華。幾年下來,我想你就敢玩了。因為這時候的你就成為專家了。我們反對盲目的投資,特別是看到別人買自己也一定要買,唯恐失去這個機會。孰不知,正恰恰你沒有失去這個機會,結果是你上當了。

  【中國吉祥0】《鑒寶》節目對我國的收藏界將産生什麼影響?對文物研究有什麼影響?
  【特邀嘉賓:王春成】凡是以收藏為主題的節目,書刊報紙都會對收藏界産生一定的影響。最基本的影響是普及了文物鑒定,促使更多的人關注足夠的優秀文化遺産的保護問題,也會有更多的人關注來保護文物的同時開展適合自身特點的收藏。就收藏本民族的文物來講,我們國家文數是最多的。正如主持人所説的“《鑒寶》的觀眾不過是中國民間藏寶中的冰山一角。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懷舊風氣的盛行,民間收藏人群急劇膨脹。全國現有收藏愛好者約7000萬人,他們構成了國內收藏界“金字塔”的底座”,這個底座是多麼雄厚,在這個底座上建立起來的文物研究,它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牧言再生】閒茶一杯話《鑒寶》,此欄目自開播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廣泛關注,現在也是趨成熟,無論是主持風格和節目創新。問:我們所請的專家有沒有過鑒定失敗的先例呢?
  【特邀嘉賓:王春成】鑒定失敗,失敗後再鑒定,直至到成功,是一個鑒定人員的必由之路。無論是多麼著名的鑒定家,一生的鑒定生涯失敗是常常伴隨左右的。關鍵是如何看待失敗,如何去總結失敗的教訓。

本篇文章共有 6 頁,當前為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