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回眸 > 走近科學精華 > 正文


  《走近科學》編播隊伍及欄目宗旨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在CCTV.com《走近科學》網頁上我們看到了一張《走近科學》欄目的全家福,有幾十個人呢,應該是央視比較大的一個欄目組了,兩位欄目主創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你們的家庭成員?
  【特邀嘉賓:張國飛】《走近科學》是一個大家庭,大概有50多人,分成兩部分:編導、攝影製作,另外還有我們重要的主持人,要在這裡一一介紹,有點不太現實。總之,這裡是一個充滿友愛、尊重和上進心的團隊。
  【牧言再生】其實,從我的個人觀點上説,我們電視批判的妹妹們都可以參與《走近科學》的創作隊伍。因為她們一方面理解科學,一方面了解觀眾,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者也,不知小可説得對不對呀。

  【牧言再生】倍受尊敬的李老神仙:))因為您對天文知識的貢獻,您得到了這樣美譽,在您看來,是個人的名聲重要,還是對科學的認真態度重要呢?當今的科學界和文化界的浮躁之風,什麼時候能夠真正澄明呢?
  【big銀河】是啊,我們的科普界後繼有人嗎?
  【特邀嘉賓:李元】我認為科普工作的後繼是有人的,現在這種情況我認為越來越好了。因為國家在政策上對科普是特別重視的,社會的大環境非常好,《科普法》也有了,國家領導人對科普的重視我們有目共睹,社會上對科普的重視,也是對科普工作者的重視和尊敬。電視臺對科普工作的投入比以前更多更好,這個大環境是有利於科普工作的。所以後繼是肯定有人的,而且我也看到不少,比方説在從事的天文科普裏頭,就從北京天文館新館的擴建過程來説,我就發現很多新手幹得很好。還有,我國惟一的天文科普雜誌《天文愛好者》編輯部裏也有很多新生的力量,他們不論在工作水平、工作效果和認真的態度上,都是大有希望的。我也曾經擔心是不是老的一代下去,新的一代接不上來?現在我覺得不是了,我覺得他們做得更好。
  【火腿-老法師】是啊!李老前輩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特邀嘉賓:李元】當然是對科學的認真態度重要。個人的名聲是因為工作的關係別人給你的,有了個人的名譽,更應該做好工作了。的確,現在科學界和文化界有浮躁之風,我發現這已經是一個社會的風氣,我個人也不能避免。我想好像這和過去的老知識分子踏踏實實的工作是不大相同的。我認為作為我個人,或者對我參與的這部分工作,就是要認真工作,認真對待。在我這個圈裏的夥伴們都應該認真工作,我認識一些搞科普的都比我做得好,他們都是很認真的,現在就是要從上而下,廣泛糾正社會的不正之風、這種浮躁之風,我願意從我做起。
  【10視新鬼刀】那麼您覺得作為一名老科普工作者應該如何抵制浮躁之風呢?現在的科普不就是要面向這個社會,面向這個市場嗎?

  【10視新鬼刀】張騰岳的主持現在也越來越好,在國內應該算是最優秀的科普節目主持人之一了,但是不是還包裝得不夠?而且十套的主持似乎都是這樣,可惜了。
  【特邀嘉賓:張國飛】 為什麼你説的都是我們正在做的?過些日子你就會看見我們的主持人形象片了。其中包括你喜歡的張騰岳。
  【流淚的天使】會變帥不?


  【流淚的天使】兩位製片人你們好,我特別喜歡改版後的走近科學,覺得比以前好看了,印象深刻的是那套關於槍的片子,覺得很有意思,既有歷史又有科學,特別喜歡其中衝鋒槍那一集,我跟我媽媽説了以後她非常想看,什麼時候會重播?
  【特邀嘉賓:夏曉輝】 謝謝你的鼓勵。我們會繼續努力,讓《走近科學》更好看,讓更多的人來收看《走近科學》。老槍系列節目得到了觀眾的好評,我們已經在一套、七套安排了多次重播,近期內不會在我們欄目裏重播。但是,這套系列節目已經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版了一套光盤,你可以跟他們聯絡購買。
  【流淚的天使】太好了,您可以給我編導哥哥/姐姐的電話嗎?我有很多關於軍事節目的意見哦 !

  【月亮每晚升起】《走近科學》運用了演播室模擬講解科學原理、三維電腦動畫模擬講解科學原理、外景實地採拍、演播室專家採訪等製作手段,題材廣泛而豐富,應當調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請問兩位欄目主創,《走近科學》每期節目的資金投入與人力投入有多大?製作週期有多長?
  【特邀嘉賓:夏曉輝】《走近科學》節目的一期日常節目基本上要經過選題遴選、前期採訪、拍攝提綱確定、拍攝、後期編輯、撰稿、配音、合成這些環節。一位編導製作一期節目平均週期大概有三周左右,在編導工作的同時,動畫製作、道具製作、音效製作共同協調配合來完成一期《走近科學》。一期優秀的節目,離開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存在缺憾。雖然我們的節目經費有限,但是觀眾看到的每一期《走近科學》節目後面都凝聚著各個製作環節的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心血。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走近科學》欄目的節目宗旨是:“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傳播科學知識。”其中“弘揚科學精神”是當前被一些科普工作者廣泛關注的話題,有的學者認為以前的科教片曲解了“科學精神”,認為只是簡單地介紹科學知識並不能傳遞科學精神,傳遞科學精神應重在展現科學探索過程,結果並不重要,也可以展現一個沒有結果的科技探索事件。幾位嘉賓認為“科學精神”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在《走近科學》欄目中是如何注重體現“科學精神”的?請以具體個案説明。
  【特邀嘉賓:張國飛】“科學精神”的本質在我看來就是不斷的對真相的探究和對客觀規律的探詢,科學沒有終點,探索無極限。在我們欄目中,我們表現的往往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比如我們最近播出的《慧眼識寶》系列節目,就是從我們日常的收藏活動入手,展示一個個上當受騙的經歷,通過辯真識偽的過程告訴觀眾科學的道理。
  【漫遊世界】像《慧眼識寶》這樣的節目,肯定會受到廣大收藏愛好者的歡迎,因為從中他們既學會了如何辨別收藏品的真偽,又獲得相關收藏的科學知識。
  【特邀嘉賓:夏曉輝】“科學精神”的本質很難有一兩句話來形容,但是在《走近科學》欄目中卻是把弘揚科學精神作為欄目的立身之本。首先“科學精神”就是一種不斷質疑、尋找真相的過程,在《走近科學》的節目中我們的每一位編導也始終對每一種現象、每一個話題充滿了質疑的精神。比如,我們做過的一期《烈塔湖水怪》,就是對貴州省高原的一個湖泊內的神秘自然現象,記者跟隨專家實地調查,採用各種科學手段,探究事實真相。澄清各種社會傳聞,讓人們了解真實的烈塔湖。“科學精神”就是一種實事求是,力求實證的精神。《走近科學》曾經播出的一期《火孩子》節目,講述了一個經常出現異常高體溫現象的孩子,雖然體溫經常達到40度以上,卻沒有其他異常身體狀況。這讓孩子的家長憂心忡忡,也讓醫生百思不得其解。我們的記者和孩子一起到協和醫院、到北京大學、到北京師範大學心理係共同尋找孩子異常體溫現象的致病原因。雖然最終也沒有完全準確的答案,但是讓孩子的家長了解了可能的原因,也讓普通觀眾了解了這類疾病的可能致病原因。
  【漫遊世界】請嘉賓談談,“科學精神”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當表現在哪些方面?
  【特邀嘉賓:李元】在普及科學當中,現在強調不僅僅是普及科學的知識,還要宣揚科學的精神、傳授的方法。我看了一些國外的科普片,比方探索頻道,還有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片子,我都發現他們的片子,也不是把趣味性放在第一,單講過程的好玩和驚險。我比較愛看的是整個探索的過程,以及結尾説的一些話,帶有一定哲理性的話,比如什麼人為什麼事業獻身,給大家帶來什麼樣經驗和教訓等。有些帶有哲理性的話,我覺得我們的科普工作者和電視工作者都是應該吸取的。關於科學精神,在科學發展史方面都有很多例子,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都有這種精神。拿科普方面最有名的高世啟來説,他是一個嚴重的殘疾人,他在美國做科學實驗的時候,細菌從他割破的手指進入了大腦,後來他就行動十分困難了。就是因為這樣,他回到祖國以後,到了延安,又到了祖國各地,在各種艱苦的情況下,寫了上千萬的科普作品,而且寫得特別好。這就是一種科學精神。他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富國強民,克服自己的最大困難做了這個工作。
  我還有一個老師,是有名的天文學家張鈺哲,他在1941年,為了觀測一次日全食,從昆明抗戰的大後方帶了一個觀測隊,走了幾千公里來到甘肅。當時是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代,物質條件非常困難,連科學儀器也不是完善,路途又十分的遙遠,交通又困難,但是這次日食是很多年來少有的,橫跨中國的西北到東南的廣大地區。有一部分地區是在日本帝國主義佔領的地區,有一部分是在荒野的地方,就是在甘肅的那些地方也不是很富裕的地方。張老師就坐著一輛大卡車,把行李放在後面,觀測隊員就在行李包上坐著,翻山越嶺,幾千公里,做日食的遠征,一直到甘肅的臨洮。張鈺哲當時是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所長,像張鈺哲所長在天文學領域裏面也是首席科學家,按説按照那個時候的條件,你不去觀測也完全可以,因為條件太惡劣了。但是雖然他身體不太好,但他還是全力以赴地做好這個事情,他這樣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中國能在自己國家的領土內完全第一次的日全食的科學觀測。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歷史很悠久的國家,中國歷史上有大量的日食記錄,在全世界都是很有名的,但是作為用現代科學方法和科學儀器觀測的日全食還沒有過,這是第一次進行這個工作。所以他就不遠萬里從昆明到甘肅。在快到重慶的時候,日本飛機來轟炸,炸彈就落在他們附近,他們就躲在公路旁的橋底下,然後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再繼續前往甘肅。後來張鈺哲老師在他的日食觀測記錄裏也説到了這些,同時他還在外國雜誌發表了這篇文章,在一本美國大眾天文雜誌上發表了叫《在日本轟炸機陰影下的日食觀測》,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到了中國的日食觀測所經歷的千辛萬苦,而且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在這次的日食觀測當中,他拍下了世界上第一部日食彩色電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們可以看出,他之所以能夠不畏艱難,做出這麼大的工作,就是因為它的科學精神,為祖國,為科學奉獻自己。我覺得這是我自己親自領略到的在他們身邊體會到的這種可貴的精神。當然,正是在這種科學精神之下,才取得了科學成果。沒有科學的精神,這種成果絕對是不可能得到的。

<<上一頁下一頁>>
第4頁
(編輯:邢立雙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