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品評 > 正文

國産動畫業現狀調查報告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4日 16:51

  國內動畫業,差距不僅僅是20年

  “在過去近20年的歷史中,國內90%以上的動畫公司都只在從事國外動畫的加工工作,整個國內動畫市場面臨著急劇萎縮的困境。”作為一個有著16年從業經歷的動畫人,杭州安利星電腦動畫製作有限公司的何志祥總經理回顧往昔,感慨萬千。

  早在40年前,萬籟鳴導演的一部《大鬧天宮》曾讓國人驕傲無比。當時,被尊為“日本漫畫之神”的手冢治純也專程趕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向“中國動畫片之父”萬籟鳴拜師學藝。之後,《九色鹿》、《小蝌蚪找媽媽》、《小燕子》、《三個和尚沒水喝》、《牧童》、《金猴降妖》等一系列經典國産動畫片伴隨當時的孩子度過了充滿趣味的童年。然而,當日本、歐美等國的動畫産業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之時,國內的動畫卻在市場經濟與意識形態的不斷爭論之中,跌入了一個令人迷茫的低潮。

  有關資料表明,近幾年來,國産動畫片年産量僅為日本的1%左右。日本現人均擁有國産動畫5-8分鐘,而我國只有區區0.0012秒。於是,外國動畫乘虛而入,在《獅子王》、《海底總動員》、《蠟筆小新》等等“泊來動畫”迎來上座與收視狂潮的同時,國産影片的全年票房收入卻不到40%,更不用説僅有的幾部國産動畫片了。而電視市場的國産片比例一度只有10%左右。在音像市場、印刷市場、文具、玩具、兒童服裝等衍生産品市場以及漫畫書吧、卡通吧、電玩及娛樂網絡市場裏,到處都是洋品牌的蹤跡。我國巨大的卡通市場潛力正被外商大力挖掘,每年造成直接損失數十億之多。不少專家在業界人士座談時都曾痛心疾首地表示,國內動畫的差距是在創作理念、臺本構思、後期製作以及發行銷售上全方位的落後,這不僅是每一個動畫人的悲哀,也是整個文化産業的痛處所在。

  從曾經的風格到技巧都獨樹一幟,到現在遠遠落在世界動畫強國之後,到底是什麼束縛了中國動漫業的腳步?

  “概念先行”使觀眾大量流失

  “一直以來,人們總認為文化産品屬於意識形態領域的東西,於是就太想通過動畫片來告訴人們一些東西,因此政治性要求太高,娛樂性和趣味性不足,限制了産品本身的發展。”國家文化部文化産業司研究規劃處處長吳江波的解釋直指造成國內文化産業現狀的共因。由於概念先行和“兒童本位”理念的缺失,製作人的姿態往往居高臨下,使得國産動畫片與好玩好看的國外動畫片相去甚遠。而且,就動畫的客戶群來説,應該是對全年齡段開放的,不同年齡的人都可以從中得到不同的感受,這也是《獅子王》、《海底總動員》等動畫片的成功之處。而很長一段時間裏,國人的觀念是動畫片是哄孩子的東西,從編劇到配音都極盡幼稚之能事,題材陳舊、劇情老套,缺乏有血有肉的人物設計和大膽創新的故事情節。

  産業鏈斷層成為發展的絆腳石

  除了故事本身缺乏吸引力之外,市場運作手段的匱乏也成為阻礙動畫形象順利進入流通領域的一塊“絆腳石”。按照國際慣例,動畫片市場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動畫片本身的播出市場;第二個層次是卡通圖書和音像製品市場;第三個層次是卡通形象所衍生的産品,包括服裝、玩具、飲料、兒童用品等。而且,後一個層次比前一個層次的收入要大、週期要長。以日本動畫片《變形金剛》為例,它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是完全免費提供給電視臺播放的,但之後就因為動畫片帶動的相關産品而收益50個億!

  “動畫製作項目收回成本的途徑不是電視播放,而是音像製品及其衍生産品。動畫産業70%的利潤是通過衍生産品實現的。”三辰“藍貓”的有關工作人員在接受採訪時援引日、美等國的實例説,“即使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國産大片《寶蓮燈》和新近推出的《梁祝》等,都談不上較好地開發了相關衍生産品。”這一觀點得到了《科園月刊-夢幻總動員》雜誌社執行主編朱辰磊的認同,他介紹,日本東映集團等公司在投入製作一部動畫片之前,已做好周邊産品的開發規劃;動畫片放送之際,相關産品也開始熱賣,資金回收、市場開拓、卡通形象推廣等系列工作都同時開展。所謂“産業鏈”並不神秘,無非是精心策劃的産物。可惜,“這種廣告意識還沒有得到中國動畫界的共識。”

  “血本無歸”澆滅投資熱情

  “産業鏈”的斷層,帶來的最顯著的結果是製作費用與播映收入的嚴重背離,這使動畫投資機構資金不足的現狀“雪上加霜”。一方面,動畫片製作投入大,以目前的行情計算,每分鐘國産電視動畫片的成本在1.2萬元至2萬元左右,而動畫電影如《寶蓮燈》的製作成本則高達每分鐘14萬元,投入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製作一部動畫片並不稀奇。有資料表明,中央電視臺每分鐘500元的收購價大概算得上是全國最高的,而一般地方電視臺每分鐘收購價僅8元至10元,至多不超過30元。正如何志祥所説,“任何企業都是講求現實利潤的。”在血本無歸的現實面前,投資熱情被打擊殆盡,投資者對動畫市場望而卻步。

  人才瓶頸引發新一輪惡性循環

  由於國內動畫市場的日漸萎靡,大量原創動畫人才相繼流失,造成了新一輪的惡性循環。一位業內人士在表述國內動畫人才流向時遺憾地説,在廉價勞動力的吸引下,國外製作單位紛紛把動畫片的動畫和上色兩個勞動密集型環節交由中國的動畫公司完成。因此目前的現狀是國內一二流的動畫人才都在給別人打工,三四流的人才從事國內動畫的原創。同時,雖然上世紀90年代中國動畫迎來了一個製作高峰,但杭州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動畫設計係副主任黃偉依然認為,大量工匠型人才涌現,原創和後期製作型人才缺乏又成為國內動畫産業持續發展的一大“瓶頸”。

  雖然“振興中國動畫産業”的口號喊了許久,但在這一系列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國內動畫産業舉步維艱。業內人士指出,發展動畫業,需要內外環境的共同努力。

  今年4月20日,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於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産業的若干意見》,從體制、政策、市場管理等方面為促進我國影視動畫産業發展提出了不少指導性和建設性的意見。對國産動畫産業來説,這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多年的努力有了結果,我國動畫産業在經歷近20年的迷茫後,終於見到了曙光”。有專家分析説,隨著國家扶持力度的加強和國內、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未來一兩年內,我國動畫産業將迎來一個新的熱潮。

  國産動畫業蓄勢待發

  出於對國內動畫産業疲軟狀態的憂思,在國家廣電總局《關於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産業的若干意見》出臺之前,已經有種種跡象表明,國內的動畫産業正在由單純的加工向産業鏈的方向發展。

  2000年3月,國家廣電總局發出《關於加強動畫片引進和播放管理的通知》,其中規定了電視臺播放國産動畫片和外國動畫片的時間比例:每個電視臺每天必須播出10分鐘以上的動畫片(省臺要求30分鐘以上),其中60%必須是國産片。

  同年,據廣電總局的統計,全國製作完成的動畫片産量達1.3萬分鐘,比上年增長一倍多,動畫片製作公司達到120多家,比上年新增30多家,從業人員達到6000多人。

  2001年9月,國內動畫公司三辰“藍貓”産業化開始啟動。大量的貼片廣告讓其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迅速發展為一個較為龐大的産業集群。在“藍貓”節目和高密度廣告形成的強大“制空權”之下,“藍貓”開始走下熒屏,擴張到音像、文具、服裝、食品、保健品、日化、自行車、家用電器等十幾個行業。

  到2004年,報考北京廣播學院動畫學院的學生人數創下該學院辦學以來的最高紀錄——三個專業85個名額的報考者為1400余人,復試人數高達740多人。而在全國,100多所高等院校相繼開設動畫專業,在校動畫學生總計約7000余人。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和家長都在看好動畫業的發展。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從近三年動畫片生産的數據來看,民營公司的産量從50%發展到今年的63%,在全國數量中已佔有主要比例,且在直線上升。

  無論是國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強、市場環境的不斷改良,還是動畫從業人員觀念的轉變,國內動畫人才的蓄勢待發,都為國內動畫市場的新一輪熱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動畫市場的復蘇似乎指日可待。

  復蘇之路依然曲折

  但是,轉型期同時也是理想與現實猛烈碰撞、交鋒的時期,一些快速發展中來不及處理的問題紛紛暴露出來。

  動畫教育的熱啟動與師資力量嚴重短缺的矛盾首當其衝。與當前100多所院校開設動畫專業的現狀相比,在三年前,從事中國動畫教育的院校不會超過五六所,其中辦學歷史最長的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在1999年以前還只是美術系中的一個專業,在電影學院15個專業中的排名也是在最後的。這種快速發展導致了負面問題的出現,其中最主要的,是師資嚴重短缺,動畫教材不夠系統、不夠完善,教育質量令人擔憂。

  杭州安利星電腦動畫製作有限公司的何志祥經理在接受採訪時分析説,熱門專業的泡沫已經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難度。與普通職高生相比,他們的就業期望值較高,希望從事技術含量高的工作,但由於整個教育水平難以跟上,他們空有理論而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即便是最底層的工作也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目前在他的公司裏,95%以上的員工都是職高畢業生和社會招聘人員,企業寧可用2—3年的時間自己培養員工。這也使得很多動畫專業畢業生流向其他行業,國內三大動畫學院之一的吉林藝術學院動畫學院畢業生林斯告訴記者,他們90%以上的同學都去了遊戲、廣告和藝術設計公司。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真正高水平人才的培育和動畫産業的發展後勁。

  其次,動畫市場振興的關鍵在於國內市場,而國內的動畫市場還處於“很不成熟、很不規範”的低級階段,不少投資商的心血之作就因為盜版猖獗而受害不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動畫學會會長金國平介紹説,當時《寶蓮燈》的正版與盜版之比是1:9,而熱播動畫片《我為歌狂》的各種盜版版本超過10種。三辰卡通集團董事長孫文華更是無奈地表示,《藍貓淘氣3000問》創造了吉尼斯世界最長動畫片紀錄,而盜版“藍貓”産品的數量也可以創造另一項吉尼斯紀錄。盜版者的一次投機行為,對於各方面都處於起步階段、本身比較脆弱的國産原創動畫作品和像“藍貓”這樣的原創動畫著作權人和投資人來説,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另外,強調産業化運作是否會削弱動畫片質量的問題也成為業界爭論的焦點,而“藍貓”系列動畫也因為這點而備受爭議。黃偉老師評價説,在業內人士看來,藍貓形象從動畫設計和故事創意上看並不如意,但它能成為一個大眾知曉度較高的國內動畫品牌,大部分要歸功於商業運作的成功。而國內動畫片要真正做到被孩子們喜歡,動畫的質量還是第一位的。

  我國動畫産業有1000億元産值的巨大發展空間

  儘管轉型之中的重重矛盾惹人心煩,但國家廣電總局在有關文件中已經明確指出:影視動畫産業是資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重要文化産業,是二十一世紀開發潛力很大的新興産業、朝陽産業,具有消費群體廣,市場需求大,産品生命週期長,高成本,高投入,高附加值,高國際化程度等特點。因此,從國際和整個國家的大環境看,動畫産業前景廣闊,國內動畫産業正走在全面復蘇的大路上。

  國際上,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視覺享受的要求越來越高,數字動畫應運而生,以數字媒體為基礎的動畫産業正成為迅猛發展的朝陽産業。同時有資料顯示,全球最大的娛樂産品輸出國美國,每年的動畫産品和衍生産品的産值達50多億美元。日本則通過動畫片、卡通書和電子遊戲三者的商業組合,成為全球産量最大的動畫大國,年營業額超過90億美元。即便是後起之秀的韓國,其動畫業産值也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生産量佔全球的30%,是中國的30倍。也正是與動畫發達國家的差距,為我國的動畫投資、動畫人才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三辰“藍貓”的研究人員為我們算了一筆賬:根據中國國家廣電總局2000年137號文件及2001年公佈的十五發展規劃的要求,暫且不按照全國3000多個電視播出機構來估算,只考慮約600家城市電視臺,平均每天播出以10分鐘計,設定重播率為500%(即一次新節目4次重播),那麼:10分鐘365天600家電視臺1/560%=26.28萬分鐘/年。而國産動畫片每年的現有産量只有1萬多分鐘!國産動畫節目播出市場需求缺口每年約25萬分鐘!

  隨著國家政策監管力度的加強,僅各電視臺的需求已經成為國內動畫投資的巨大動力。按照國內製作能力與較低收費標準測算,其製作收入每年約37.5億元,其衍生産品收入112.5億元,其國際市場播出收入50億元,合計達200億元。同時,隨著經濟迅速發展,數碼技術廣泛運用,消費方式進入“看圖”時代,人們的卡通文化需求將進一步釋放,卡通衍生産品市場總值將進一步提高,前景看好。“如果經過5至10年左右的時間,動畫産業在國民生産總值中的比重能夠從目前的十萬分之一提高到百分之一,那麼我國動畫産業就具有1000億元産值的巨大發展空間。”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動畫學會會長金國平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信心十足地估算。

  今年8月和9月,首屆中國青少年動漫藝術博覽會和“東亞動畫論壇”將分別在北京和吉林舉行,也將是我國動畫業與國際接軌的有益嘗試。動畫産業作為後起之秀,必將在全球文化産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轉自中國動畫網

(編輯:徐建委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