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回眸 > 藝術人生精華 > 正文

  疑問三:為什麼把“名人”作為受訪的對象?

  【鳶尾竹】《藝術人生》邀請嘉賓的標準是什麼?

  【嘉賓:王崢】觀眾關心的人,我們不以他的藝術成就或者單純的道德批判作為邀請的標準。【漫遊世界】人生是豐富的,藝術人生不是封神榜,我們希望各種各樣的人來談人生的各種側面。請嘉賓詳釋《藝術人生》的宗旨:用藝術點亮生命,用情感溫暖人心,探討人生真諦,感悟藝術精神。

  【嘉賓:彭吉象】因為文學藝術應當説是人類精神的家園,中國的傳統美學就講過,儒家美學強調人生的藝術,道家美學強調藝術的人生,但總而言之,對於中國人來説,藝術和人生有很密切的關係,所以《藝術人生》體現出了這種宗旨。

  【oleman】客觀地講,《藝術人生》、《對話》、《東方之子》、《面對面》等欄目在央視內部自詡為名牌欄目,不錯,瘸子裏邊選將軍。但我作為一個觀眾,總感覺到和國外一些名牌欄目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嘉賓:王崢】我們有自己的本土文化。電視是生長于本土的東西,電視不神秘,不複雜,很簡單,就是傳達思想,傳遞信息。我覺得欄目的成功不是電視節目的較量,而是整個民族文化的變遷,所以我相信下一代或許可能和國外水平持平。

  【oleman】欄目定位交叉現象非常嚴重,央視的很多欄目都把“名人”作為受訪的對象;第二,主持人一個個都裝出一副多有學問、多有感情、多麼渴望學習和求教的姿態,要麼咄咄逼人,要麼多愁善感;第三,不考慮他們在為誰説話,他們以為他們只是在給一個或幾個受訪者交談,事實上他們多麼幼稚、可笑,可笑的是他們不知道他們在給成千上萬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知識階層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進行交流。

  【嘉賓:彭吉象】目前確實存在著紛紛把名人作為受訪對象的情況,這種一哄而上的情況可能一時難以避免,但是,在競爭中總會有優勝劣汰,就像大浪淘沙,總會有一些欄目倖存下來。所以,這種欄目競爭的情況也是好事,只有競爭才能産生真正優秀的欄目。你的第三個觀點説的非常對。電視欄目一定要注意到自己的收視對象,所以電視人一定要學一點觀眾心理學,而且要真正了解觀眾的需求。

  【嘉賓:王崢】你説得太對了,我對電視的現狀也不滿意,電視人處於歷史交替的裂縫階段,我們處在一個變革的時期,我們呼籲著摧拉腐朽的力量,改變現在的現狀。

  【oleman】王崢女士,請你説一説《藝術人生》是為誰服務的。希望你從今晚開始每天堅持讀一遍毛澤東同志1942年寫的《在延安文藝做談會上的講話》的原文。有心得的時候請告訴我,或者在你的欄目裏表現出來。

  【嘉賓:王崢】我會繼續學習“三講”。

  【萬萬1973】藝術人生不應只訪談純屬搞藝術出身的人生。

  【嘉賓:馬寧】我想這是個欄目定位的問題,現在有很多人物的訪談節目,比如説《警察人生》、《財富人生》等等,我想《藝術人生》有它固定的訪談對象,每個節目都會有自己的固定的服務對象和受眾對象,所以目前為止,我們應該還是以搞藝術出身的人為主,你的觀點很多朋友都有,我希望大家只是把《藝術人生》當成一檔節目,有個平常心就最好了。

  【ecaoxian】藝術人生難道除了和藝術沾邊的人才能進?

  【嘉賓:彭吉象】我認為確實是人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藝術或者藝術人生,但是作為一個電視欄目,《藝術人生》只能選擇一些人所共知的著名藝術家或者著名演藝人士來作為嘉賓,這個原因我想你也明白,就是電視不能不考慮收視率,因為人們總是希望更多的看到名人的人生經歷。

  【網絡主持人】《藝術人生》第一期做的是童安格,選擇他有什麼特別考慮嗎?

  【嘉賓:馬寧】沒有,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藝術人生》的感覺呢,更沒有找到選嘉賓的感覺,實話實説,選他是因為他正好北京拍戲,有時間。但是童安格確實給了我們一個驚喜,《藝術人生》從此有了信心。

  【彤兒4】我想知道藝術人生的嘉賓有時在現場會遇到驚喜,他們真的不知道嗎?我感覺他們的表現好象不太象不知道啊。

  【嘉賓:馬寧】當然不知道了,知道了就不叫驚喜了。但是我希望我們的驚喜是不做作的,要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有驚喜感才好,也許是因為驚喜多了,嘉賓有慣性了。所以表現的有些平靜。但是我們的方案是對嘉賓絕對保密的,希望我們以後能想出更多的驚喜的招兒。觀眾也可以建議啊。

<<上一頁下一頁>>
第3頁
(編輯:王今一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