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回眸 > 藝術人生精華 > 正文

  

口號:紀錄時代人物

  《藝術人生》有個口號:紀錄時代人物,這是否意味著王崢運用紀錄片的手法在“用文化引導娛樂”呢?這是一個方法,還是一種理念?

  【生命如此脆弱】《藝術人生》現在有個口號:紀錄時代人物。不知這是欄目階段性的原則呢?還是一以貫之的原則?時代人物的概念可很大,不是誰都可以榮膺的。這個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個回溯性的概念,我們可以説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時代人物是某某某,但很難確定的説誰誰是2000年代的時代人物,因為某人可能一時很紅,但轉瞬即逝,不具有時代意義。

  【嘉賓:馬寧】也許你現在覺得有些嘉賓並不代表時代,十年之後如果再有機會看看《藝術人生》的錄像帶的話,你會發現我們至少一個領域內記錄了一個時代。可能不全面,但是一定是有價值的。

  【嘉賓:王崢】記錄時代人物,這是我們創作原則,單純的個人總是蒼白的,只有個人和時代結合才是驚心動魄的。

  【嘉賓:彭吉象】你的問題很好。時代人物確實是個很大的概念,如果界定一下,《藝術人生》所説的時代人物,應該是藝術方面的時代人物。你覺得這樣行嗎?

  【鳶尾竹】王崢,看過你的一期專訪,你説自己因為排斥文藝的浮華與矯飾,讀研究生特意選擇了紀錄片專業。畢業後,分在文藝中心,堅持以紀錄片的理念來創作文藝,你的這個理念在《藝術人生》中實現了嗎?《藝術人生》每期節目大部分都在演播室裏以主持人和嘉賓的談話為主,紀錄片的風格無從體現,倒是10套的《人物》更像紀錄片。

  【嘉賓:王崢】紀錄片的理念是直面人生,讓娛樂深刻,用文化引導娛樂,這個是《藝術人生》的創作理念。

  【萬里一歸人】總忘不了陳凱歌那期節目的一捧黃土,非語言的交流有時更有力量,月圓的時候每個人的心房都會軟軟的.請談談藝術人生非語言交流的技巧。

  【嘉賓:李謙】我認為“此時無聲勝有聲”是非語言交流的最高境界,我覺得有些時候是不經意間的一種情感流露打動了觀眾,而不是刻意地通過技巧來完成的,真要説“技巧”的話,可能在於編導後期的編輯上,如節目中嘉賓的欲言又止、嘉賓在現場的沉思過程、面對驚喜時的表情、現場遭遇的尷尬等等,這些現場發生的細節的放大,無形中加強了情感的張力。

  【funny6383】還是忘不了秦怡老師那期,最後節目結束朱軍深情擁抱老藝術家,很感人~我覺得藝術人生就是要把那麼真誠的東西展現給大家。

  【嘉賓:馬寧】很多人忘不了那個鏡頭,朱軍自己想起那個鏡頭也特別激動,但是很多的激情是不能重復的,假如能留下美好的記憶,那我們就非常滿足了。但是,這種真誠不能變成一種方法和模式。有些時候對人生的感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們希望和大家一起珍藏那個鏡頭。

  【21世紀設計師】上一期節目朱時茂我也覺得不好看,反正我現在看《藝術人生》不是以前那麼積極了,有的時候看到一半就不想看了。

  【嘉賓:李謙】作為編導,我對你的問題很感興趣,當你在看我們的節目時,什麼是最吸引你的?什麼是讓你換臺的重要因素?期待與你探討!

  【21世紀設計師】應該是眼淚,眼淚是最吸引我的,沒有眼淚的藝術人生我肯定換臺,悲劇就是最高境界

  【21世紀設計師】馬寧,我覺得你剛才在回避我的問題,如果每一個節目大家都不想看,那我們還怎麼好好的活著?中國的老百姓靠電視娛樂是主流呀?

  【嘉賓:馬寧】你靠看電視活著嗎?人間正道是滄桑,不是看電視,謝謝你的追問,我倒沒有回避你的問題,因為做節目是我的正道、我的滄桑。

  【21世紀設計師】你為什麼不去仔細想象還有多少觀眾和我這樣的感覺,沒有觀眾,節目有收視率嗎?

  【嘉賓:馬寧】收視率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謝謝你老替我們著想,我們也替觀眾者想,看電視最重要的是愉快,我們希望觀眾是輕鬆的,這樣我們才能輕鬆。收視率不是節目好壞的唯一判斷標準,也不是我們的成就感所在,不過還是謝謝你,從你身上,我知道了我們做節目更多的時候應該換位思考。

<<上一頁下一頁>>
第12頁
(編輯:王今一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