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品評 > 正文

批判《東方時空》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08日 10:13

  

薛寶海

  這幾天碰巧連看了幾天《東方時空》,看完一回味,不對啊?!這是《東方時空》嗎?這是那個十年前給中國電視以革命性貢獻的《東方時空》嗎?怎麼做成了一個典型的“雞肋”節目?等我跟身邊的同事一交流,大家都異口同聲的指責:節目太差了!跟今年風起雲涌的電視革新比起來,《東方時空》全方位的落後!

  《東方時空》的落後不是今年才出現的,兩年前的那次大改版(應該叫大折騰)讓它元氣大傷,那次改版幾乎可以寫進教科書裏,題目就是:關於改版失敗的典型個案分析。四位主持人同時熱熱鬧鬧的出現在演播室裏,你爭我搶的發言,仿佛一個聯歡會,這符合早間節目的特色嗎?什麼叫改版?節目每況愈下,才應改版,觀眾都沒覺著看夠呢,你急著改什麼版?做出一個好的節目形態很難的,尤其是新聞性節目,發達國家的許多大欄目一弄幾十年不變,比如《60分鐘》,因為內容始終優秀,再加上節目形式合理。

  還好,做出了《時空連線》,讓觀眾覺著新鮮,因此大家覺著還能交差,《東方時空》長舒了一口氣。但《時空連線》這種形式是你們的首創嗎?圈裏的人都知道,這是跟魯豫學的,魯豫的《一點兩岸三地談》做了好幾年,老兄,學人家你倒是學精髓啊,你以為弄個形式上的開視窗,就是學到家了?!魯豫做《一點兩岸三地談》,用連線的方式,是個絕妙的創意,她在香港,另兩位嘉賓分別在內地和台北,直接就某一熱點話題交流,而且是周播(因為沒有多少兩岸的熱點值得天天“連”,看人家策劃的多週密),但這樣做一方面是突出“兩岸三地”,還有一點是“很省經費”,鳳凰是最會過日子的,這樣既不用嘉賓坐飛機過來,也不用節目組很麻煩的前期錄製,後期編輯,同時兩位嘉賓可以同時就分歧的觀點探討,一舉多得!

  可我們的《時空連線》呢,看似“模樣”象了,其實“東施效顰”。其一,形式上,為了“大膽創新”,有時甚至開“三個視窗”,氣勢磅薄,別怪我揭短,有些嘉賓明明就在北京(有一期是三個嘉賓,有兩個在北京),打個車就過來了。還弄這種連線幹什麼?難道嘉賓坐在演播室、坐在主持人身邊交流,效果還不如開個視窗?這不是明顯的形式為內容服務嗎?

  其二,內容上。這種連線的最大好處是“身處現場”,可以直接到新聞事件發生地實地連線,可看了兩年的《時空連線》,有多少期內容是值得這樣做的?有多少期是新聞時效性很強、很重大、觀眾最關心“此時此刻有何進展的”?就拿昨天(11月21 日)的節目來説,題目是《江浙滬人才流動新政策》,就憑這題目,有多少人會關心?不過是三個省市的政策互動,福建人怎麼辦?山東人怎麼看?先別説內容既不重大、也沒實效性,整期節目的“方向”都有問題,人才、戶口方面,各省市許多是“滯後的彌補”,很少有“瀋陽取消暫住證”、“廣西打破城鄉戶口界限”這樣真正“重大而進步”的新措施,這個也不例外,根本不是非常重大的新政策。看了整期節目,感覺就是簡單的“讚揚新政策”,連線了四位領導(江浙滬的教育廳負責人,另一位是國家人才中心的領導),也沒説出什麼更重要的內容——就這麼個“小事”,你讓領導怎麼説?

  一位《東方時空》的記者曾跟我抱怨:你不知道我們多難,有很多好選題報了但上面不批。我一聽更生氣了:你們這不是明顯的養尊處優心理嗎?哪個國家沒有新聞政策?哪個國家沒有新聞導向?要的就是“既合乎國家新聞政策、又能産生重大影響”的新聞,明明是你們策劃不週、視角狹窄,還怪選題沒通過!《泰晤士報》的主編説過:什麼是好記者?就是既能想出好點子,又能用漂亮的文筆寫出來的人!什麼叫“好點子”?你們那些不疼不癢的選題合格嗎?

  前不久的“衡陽大火”,《經濟半小時》一枝獨秀,最先把矛頭指向了建築商。先別管最後調查結果如何,“衡陽大火”最引人關注的是“樓塌了壓死了很多消防戰士”,那麼問問建築商這不是首先應該想到的、最起碼的常識嗎?

  另外,我始終看不到《時空連線》的“個性”在哪(獨特的魅力),週刊雜誌搶不了時效性,但可以突出個性,比如《三聯生活週刊》注重“人情味”,開篇就是被搶救成功的江春茂,看看他那天的工作細節,然後是另幾位消防戰士,接下來是住戶居民。而《新聞週刊》則在兼顧“人情味”的同時,繼續發揮它的犀利特長,直指建築商,然後又大膽探討了“消防體制”,這就是個性!

  《新聞調查》是“詳細、深入”,《面對面》是“質疑、尖銳”,《東方時空》給人的感覺似乎應該是“迅速、權威”。但我們看到了多少?

  再來説《東方之子》,在眾多的人物訪談節目中,《東方之子》已經徹底找不著自己的位置了。原來的《東方之子》是個榮譽的標準,仿佛中國的“諾貝爾獎”一樣,只有“做出卓越貢獻的大人物”才夠格,現在呢?還拿昨天節目為例,居然訪的是一位年輕的話劇導演!他只不過是在北京推出了一部反響還算好的作品(《趙氏孤兒》,據圈內人介紹,很不錯,但這跟上《東方之子》兩碼事兒),如果按這個標準,《藝術人生》訪過的嘉賓,《東方之子》都可以訪了,能這樣嗎?這還是《東方之子》嗎?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一段推出了“省委書記”訪談系列!又不是在開黨代會,這個時候訪省委書記,有何新聞時效性?我看是因為人物題材枯竭,找一個大系列來應付了事吧?以前做過“省長系列”、“院士系列”,都感覺“投機取巧”,泱泱13億人的大國,居然沒有多少“具有一定時效性或新聞性的大人物”可以採訪,可能嗎?照他們的邏輯,我看可以做“中央委員系列”,然後是“候補中央委員系列”,一年的人物就夠了。明年呢?做些年輕的吧,做“團中央委員”系列,然後做——

  去年我聽説,曾考慮取消《東方之子》,是一位大領導説“可惜了”,才保留下來,天哪!費那麼大勁兒做起的名牌欄目,不去好好維護,居然——

  什麼題材枯竭?藉口!明明是不動腦筋,不好好策劃!吳清源為什麼不做?就因為他入了日本國籍嗎?恰恰因為這個才該做啊!因為當時他要不改國籍,命都沒了,這位曠世圍棋大師至今還經常回國訪問,言談之中,愛國之心讓人感動!(《五環夜話》的張紅訪談了他,非常精彩,再加上他身邊的來自台灣的大弟子林海峰,那期節目精彩極了。)他絕對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東方之子》應該胸懷寬廣,只要是熱愛祖國的華夏兒女,都應該容納,這才顯出《東方之子》是中國第一人物訪談節目的氣魄。照此推理,海外有多少大人物值得做?有多少人渴望在這個節目一吐胸臆!龍應臺不夠格嗎?今年她已經不是“台北文化局長”了,李敖不夠格嗎?澳門的那位真正的“賭王”(傳奇一生,支持澳門回歸祖國)呢?

  另外,在看《魯豫有約》時,我忽然想起,沒説過《東方之子》只“製作” 仍在世的大人物啊?看魯豫採訪劉少奇的女兒,採訪周總理的保健醫生,看到激動處,我的淚水奪眶而出。這麼好的節目(創意),《東方之子》為何做不出來?訪談女兒、保健醫生,其實就是在“訪談”這些偉人啊!

  好,就算這個一時不好解決,那麼曾經的“英雄”(仍在世的)呢?看魯豫都採訪了誰?當年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郎平、汪嘉偉、莊則棟、章含之……,這些源源不斷的素材不值得大家思考嗎?就不能找個恰當的新聞點來訪談他們嗎?你們在選擇嘉賓的領域時真的用盡全力了嗎?

  再來説《生活空間》,如今這一類節目(普通百姓紀錄片)各省市遍地都是,有的以“情感”為主,有的以“快樂、輕鬆”為主。《生活空間》呢,最早是製作精細、題材新銳,如今要不打臺標,還能看出是央視的水準嗎?如果説《時空連線》做出個性比較難(重點在時效與重大),那麼《生活空間》應該重個性吧?在哪呢?而且很多選題還是北京市內的,這不是在“偷懶”嗎?中央臺節目你不多做地方的,那你做什麼?

  最後來看《東方時空》的主持人名單: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張羽、張泉靈、柴靜、李小萌、張恒,中國最優秀的新聞主持人多數都在這裡,可節目怎麼樣呢?(中華傳媒網)

(編輯:王今一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