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品評 > 正文

央視《焦點訪談》遭遇“熊”市 漸漸變味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07日 14:04

  曾幾何時,央視《焦點訪談》節目風生水起,勢如破竹,如同一匹媒介黑馬,挾風雨裹雷霆,擲投槍掄棍棒,曝醜惡之內幕,揭貪官之老底,使狗茍蠅菅之輩聞風喪膽,令心憂天下之士拍手稱快,被前中國國務院總理譽為“政府鏡鑒,改革尖兵”。 

  然而,現在的《焦點訪談》卻漸漸變味了,不僅“鏡鑒”模糊了,和“尖兵”弱化了,而且還在社會上産生了不小的副作用。

  副作用之一:説情面前敗下陣。   

  據統計,2002年,真正的輿論監督內容的《焦點訪談》如同遭遇“熊”市一般,一路狂跌下來,下降到了播出總數量的17%。究其原因,原來是頂不住來自方方面面的説情,因為“説情已經從熟人老鄉出面發展為組織出面(敬一丹語)。”曝光報道被大量的正面宣傳性專題,甚至諸如央視節目改版、主持人調整這類連“焦點”都談不上的內容取代,不僅違背了廣大觀眾看《焦點訪談》的初衷,辜負了觀眾的期望,冒領了觀眾的信任,而且還給公眾和其它媒體了一個嚴峻的暗示甚至是公開的信號:連《焦點訪談》都跟“壞”的東西妥協了,在壓力面前屈服了,在情、理角逐中敗下陣來,小老百姓們還有啥指望?級別低的媒體還搞什麼輿論監督?    

  副作用之二:評論變成了桑拿按摩。   

  不妨讓我們一起回顧幾期《焦點訪談》:   

  ——2001年11月30日,《焦點訪談》播出了《當孩子落水的時候》,披露得是寧夏吳忠市副市長王明忠帶隊的一個車隊,在過一座窄橋時,12歲女童小王平躲避不及跌入水中,而車上的35名黨政領導幹部竟無一人下水施救,眼看著小王平被活活淹死。節目的最後,主持人評論道:“在小王平落水的時候,那隊人連起碼的援助之手都沒有伸出來,這種行為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議論和批評。”   

  ——2001年6月3日,《焦點訪談》播出了《有令難禁小煤窯》,披露的是湖南永新縣置國家取締違規獨眼井禁令而不顧,陽奉陰違,肆無忌憚,既侵犯國有大礦利益,又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節目的最後,主持人評論道:“本來6月1日就該關閉的礦井,直到6月4日還在大接定單。在關閉小煤窯的問題上,湖南省政府的態度是堅決的;但是,是不是能夠真正得到執行呢?這還有賴於加強檢查,嚴格監督各地的執行情況。”   

  ——2003年9月29日,《焦點訪談》播出了《活命錢哪去了》,披露的是哈爾濱第二亞麻紡織廠,近幾年數百名職工下崗,按規定可以領取少量的基本生活費,但該企業卻擅自私刻大量下崗工人的印章,將下崗職工視為活命錢的生活費套取105萬挪做它用。節目的最後,主持人評論道:“很多跡象表明,這家企業不僅在套取和拖扣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上存在嚴重問題,在其它財務管理上也存在著很多漏洞。”   

  據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著名新聞法學專家孫旭培先生的調查,基層的幹部群眾對此是十分有意見的。的確,對如此觸目驚心、令人髮指的醜惡行徑,央視作為政府的重要喉舌,主持人竟如同事不關己、隔岸觀火的旁觀者一樣,用平靜的語調、謙恭的表情、中性的面孔,説些不溫不火、不長不短,不冷不熱、不疼不癢的話,把“焦點”變成了“嬌點”,將“訪談”變成了“方糖”,怎能不讓人看著著急、氣憤,繼而無奈、失望!   

  也許主持人追求的就是所謂的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可是,《焦點訪談》作為一個以新聞評論立身和見長的節目,評論的觀點性、鮮明性、旗幟性如何體現?也許《焦點訪談》的操辦者也有“苦衷”,比如怕人家告狀,怕有人不滿,怕引起某些“不安定”與“動蕩”;可是,怎麼就不怕失去民心、動搖根基、大廈傾斜?怎麼就不怕將“三個代表”打折扣、落不到實處?也許他們還會説:話説重了會引起訴訟招來麻煩的。這也不必為慮。只要不搞新聞審判、不用法律語言給人家強扣罪名,旗幟鮮明、言詞犀利地對醜陋的東西進行鞭撻與譴責,即使走遍天下,又有何怕之有?!   

  《焦點訪談》,該振作一下了! (中記傳媒網)

(編輯:王今一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