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回眸 > 中國新聞精華 > 正文

  

  

唇槍舌劍:主持人有必要成為專家嗎?

  【豬才怪】趙鋼!您剛剛説“對午間《中國新聞》做個改版,將會推出自己的專家型的主持人”?您認為主持人和專家兩個詞彙從詞義的解釋上能相同嗎?主持人能靠培養就成專家嗎?即便成了專家哪怕也是“説話的專家吧!”

  【“文化人”】對呀,主持人只能成為主持人專家,深度分析還是要真正的學者型專家。

  【阿瓦古麗】同意,不能給一種媒體職業賦予太多的概念,先作好媒體人。專業性的評論和學者觀點是支撐欄目的給養,主持人的功能是駕禦話題和將觀點進行關聯,並有機地呈現出媒體的觀點。

  【嘉賓:趙剛】專家是指他對一些問題的深度的了解和廣泛的涉獵,主持人也可以成為專家。

  【“文化人”】我很擔心:你這樣堅持認為現在的主持人可以培養成為專家會讓《中國新聞》止步不前。

  【嘉賓:趙剛】我覺得恰恰相反,我們的努力將使《中國新聞》不斷地進步。

  【豬才怪】我個人認為鋻於主持人的工作特性與自身素質,所以限定了他們在你所説的廣泛涉獵方面必然只是皮毛,好似鳳凰的“曹驚醒”,只有專家的措辭,缺少專家的內涵。

  【豬才怪】趙主編,您換位一下,試想自己是一名普通的觀眾,昨天還看到“主持人”象個無知的聽眾在向專家發問,今天搖身一變成了答疑解惑的專家了,我們能接受嗎?

  【豬才怪】趙主編:中國新聞到底要專家型的主編還是專家型的主持人!

  【嘉賓:趙剛】都需要。

  【嘉賓:胡正榮】從新聞運作的角度來説,主編和主持人其實都不太可能成為真正的專家。因為新聞運作是在一個大的新聞編輯部中完成的,主編負責的是對各編輯和主持人的協調與管理,主編和主持人其實是雜家,他們每天要處理不同的選題和不同的內容,但是要求編輯是專家,不同的編輯分管不同的領域,共同完成新聞節目。因此,新聞運作其實是由四個層次組成的,記者、編輯需要對自己所跑的領域瞭如指掌,從而成為專家;主編和主持人需要對自己的節目駕馭的遊刃有餘,需要面對不同的問題和情況,從而需要是雜家,這是國外成熟的電視新聞運作中都是這樣的。

  【“文化人”】兩位專家,給《中國新聞》把把脈吧。我希望它做的更好,可是碰到了一個固執的主編。

  【網絡主持人】固執在哪,説的詳細些,專家才好把脈下藥啊。

  【嘉賓:趙剛】你不覺得主持人也應該成為他所報道領域的專家嗎?

  【豬才怪】今天他能是氣象專家,明天能是財經專家,後天他還能是法律專家嗎?

  【“文化人”】國際事件的主持人怎麼可能成為一個專家呢。我們的專家還分中美問題專家,中東問題專家,核問題專家,南亞問題專家。。。。。

  【zexiao】同意!!不能説“應該”,頂多也就是附帶的職業影響,而且還得這個主持人自己另外下功夫研究,才有可能升級為“某一個”領域的主持人兼專家!

  【suibianjiao】因為新聞主持人要報道的範圍太廣,確實不能成為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專家,但應該多了解相關知識。

  【嘉賓:吳靖】專家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不是專家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熏陶也能成為某方面的專家;而原本被當作專家的人如果固守成規,不接受新的信息,也就不再是專家了。

  【“文化人”】咱們的專家之所以專,是因為他靠這個吃飯,所以不可能不接受新的信息。而主持人呢,他們每天有很多日常的工作要忙,怎麼更好地主持已經讓他們研究不過來了,怎麼又有時間學習呢?雖然我的機器被無數次地重啟了,我還想最後説一句。

  【嘉賓:趙剛】你所強調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人的潛力是無限的。

  【suibianjiao】沒錯,人的潛力是無限的,請問您打算怎樣挖掘其他人的潛力

  【嘉賓:趙剛】一個人的潛力是要靠他自己去挖掘的,我們的主持人都是很勤奮的。

  【“文化人”】冒著死機的風險,再説一句:專業化分工和信息爆炸的時代,那種認為天才是靠2%的天賦和98%的勤奮而造就的觀點恐怕有些不切實際了。當然,我重申一句,我一直信奉活到老,學到老,努力刻苦。

<<上一頁下一頁>>
第10頁
(編輯:小文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