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焦點訪談》的輿論監督內容為何減少?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6日 17:28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近日在一次座談會上對溫家寶總理説,《焦點訪談》1998年輿論監督的內容在全年節目中所佔比例是47%,到了2002年降為17%。《焦點訪談》的輿論監督內容為何減少了呢?敬一丹説,輿論監督類的節目幾乎無一不遭遇説情。説情已經從熟人老鄉出面發展為組織出面,製片人、臺長不得不用大量精力應付説情,有的節目就在這種環境下夭折了(人民網轉自http://www.cctv.com/)。我們知道,央視的名牌欄目《焦點訪談》一度被國人稱為“焦青天”,就在於它強有力的監督力量。觀眾喜歡就在於它敢於揭露社會陰暗面,敢於講真話,反映人民的心聲。但是,現在《焦點訪談》的“焦點”慢慢轉向了,不再把鏡頭對準社會問題,不敢再搞批評報道了,央視輿論監督尚且如此,更何況其它地方媒體了。《焦點訪談》的苦衷折射出我國輿論監督的困難。

  早在1998年,央視門口每天都有兩支長隊,一支是衣衫襤褸的上訪告狀者,一支是西裝革履的説情者。從那時起,《焦點訪談》就不斷跟這些説情者鬥智鬥勇。然而,從現在來看,《焦點訪點》的輿論監督內容比較大的減少,不能不説是説情者暫時戰勝了上訪告狀者,更準確地説是戰勝了《焦點訪談》。這些説情者為何能撼動央視的製片人甚至是臺長?而製片人和臺長為何在這些人面前屈服了呢?這些人有什麼權力背景?有什麼樣的通天關係?我以為這本身就是《焦點訪談》進行輿論監督的一個好選題。如果説,以熟人老鄉的身份出面説情還帶有個人行為,那麼以“組織”的形式出面,就不能不讓我們反思了:這些掌握權力的“組織”為何害怕輿論監督?輿論監督若不敢或不能監督“組織”還能監督誰?我們從央視的妥協中不難看出這些説情者的巨大能量,看到輿論監督終變成“監督”輿論的不幸事件的發生。

  “搞輿論監督最頭疼的就是説情,這是輿論監督的天敵。”一位《焦點訪談》的記者如是説。按照著名學者吳思的説法,説情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潛規則”。它不是按照公開的法律、法規、政策的規則進行,而是以人的關係遠近、情感的深淺、利益的大小來影響、干涉正常的規則。“潛規則”是一種私規則,而國家的法律等是公規則,在有些時候,私規則往往比公規則更有影響力,甚至決定一事物的發展方向。説情本身就是一種腐敗,被批評的對象會動員所有的社會關係,向一家媒體的各個崗位遊説、施壓,甚至賄賂,直至將報道扼殺在搖籃之中。當私規則盛行的時候,表明我們法律的權威正遭到私規則的強烈挑戰。如果當前的法律狀況不改善(如沒有輿論監督法),作為維護公共利益的媒體監督,將永遠處在一種弱勢狀態。

  《焦點訪談》並不是讓人開心、讓人歡笑的節目,它是給人痛感和警示的節目,它能讓人對社會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它對社會的意義如同讓人對身上的疥瘡一樣保持痛感,進而能保證整個社會肌體的健康。沒有疼痛感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不願自審缺陷甚至腐敗的“組織”和個人,最終也會腐敗掉。

  也正是從這種高度的認識出發,近日,總理溫家寶誠懇地説:“只有民主監督,才不會政息人亡。”而民主監督的前提需要法律的保障,如果一任“説情”這樣的潛規則盛行,最終會使輿論監督銷聲匿跡。作者:束學山

(編輯:郭翠瀟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