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方時空》這張臉變得不耐看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6日 17:09

  事先被吵吵了很久的新版《東方時空》,終於在11月27日粉墨登場。很少有幸看見電視的記者,30日起了一個大早,一睹新版《東方時空》的芳容。這是改版之後的第四期。

  由於事先看過有關的報道,記者這次收看基本上是按圖索驥,但仍然感受到了一些新鮮和興奮,畢竟,形式是大大更新了。

  材料上説,《東方時空》已被擴充為一檔150分鐘的綜合電視節目,從早上6:00到8:30,全面覆蓋新聞、專題、資訊等領域,在繼承原《東方時空》精華的基礎上,增加了多個欄目:《直播中國》開創中央電視臺完全直播檔電視節目的先河;水均益領銜的《世界》與中央電視臺駐世界各地首席記者聯袂,提供獨特視角的報道;《早新聞》由四位主持人打破傳統播報方式,用聊天的形式將當天早上從報紙上、網上獲取的最新新聞聊出來。具體節目安排是:週一到週六日常版塊:6:00開始播發國際新聞,同時跟進文化、交通等對百姓生活“有用”的資訊;6:00—6:50《早新聞》,四位主持人桌邊開聊;6:50—7:00交通信息,該欄目將與民航總局、鐵道部信息中心、交通部調配中心等部門密切合作,告訴大家海陸空交通情況,為百姓出行提供信息參考,觀眾可以一邊刷牙或一邊吃早餐,一邊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信息;7:00—7:50是《東方時空》的保留節目,原先的四大板塊改頭換面之後與觀眾見面:頂替《時空報道》的《直通現場》以“感受真實”為定位,強調在第一時間讓觀眾目擊新聞,由《東方之子》演變而來的《面對面》則“走下神壇”,不再盯著名人和專家,而將目光鎖定在真正的“新聞人物”身上,只要你是夠分量的新聞人物,

  哪怕你是一個平頭百姓,你也可以上《東方時空》的熒屏,而由《生活空間》演變而來的《百姓故事》則揚長避短,在保留原來“風味”的基礎上,加強了“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新聞性。

  新版《東方時空》分日播版和週末版,日播版主持人又設立A、B兩組,張羽、張泉靈、康輝、李小萌為A組,白岩松、方靜、周雷、鄭天亮為B組。

  記者是從第一檔的《早新聞》開始看的。在簡短的幾句話中總主持人張羽和張泉靈各出現了一次口誤。然後由康輝“聊新聞”,主打內容是內蒙古呼盟煤礦搶險,通話到現場,時效性很強,其餘的內容是國際新聞。康輝的口齒還算伶俐,但還有明顯的念稿子的痕跡,“聊”得不夠自然,而且手裏拿著支筆,夾雜著些小手勢,不明顯,整個有點像個緊張的小學生了。

  在李小萌介紹文化新聞時,結合了不少畫面,幾個人還採用了問答、評説和討論的形式,挺新。如果把期間張羽的咳嗽聲也算作創新的話,那就真可以説是有直播的現場感了。

  大概是有意安排主持人休息一會兒,6:35左右還播了一段MTV,內容形式都極其陳舊,破壞了整個節目風格的統一性。

  到“傳媒鏈結”時,四個主持人由分開站立改為圍坐在一張桌子邊上,仍然是聊,內容是從各大報刊上來的,也都是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卡殼、咳嗽都是難免的了。

  7:00,康輝再聊早新聞,內容重復的多,之後又“滾動”了一次,不知道康輝會不會感到厭煩,但為了觀眾,厭煩也得忍著嘍。這一次康輝沒拿筆。

  7:20的“直通現場”是個專題,播的是蒙古野驢回歸的事,畫面很美,也很有人文氣息。但一看片子中的季節就不對勁了,草是綠的,下著雨,至少是一個月前的事了,不知怎麼還叫“直通”。

  7:30的“面對面”採訪的是棋王胡榮華,還是專家大腕。而定位語“面對面,一切從交流開始”也是廢話一句。

  7:45的“百姓故事”講的是一位研究蛇的“蛇博士”,內容沒有衝突,頂多能算成“狀態”,不是“故事”,倒是“百姓”,很窮很苦的。

  最後,四位主持人又圍坐在一起,把今天播過的節目來了次回顧,好像是怕觀眾忘了。記者早年間做教師時,上課時間用不完了就這麼做。

  兩個半小時的電視看下來,記者感到很累,能這麼認真地看電視的觀眾恐怕不多。

  眾人評説好與壞

  在記者“採訪”電視的過程中,旁邊的幾位員工也有一搭沒一搭地瞄上幾眼,其中一位老兄説的一句話叫人印象深刻:“都是報喜不報憂,説真話的少。”

  針對節目的整體印象,記者採訪了幾位普通觀眾。王德君先生是一位稅官,他説:“《東方時空》改版前期介紹搞得太多,叫人抱了很大希望,結果失望也很大。比如昨天的‘百姓故事’,講的是農村的事,做得拖遝,看不下去,人物採訪不夠緊湊,好像話説多了,無話可説。兌水了。聽別人議論,好像變成直播以後,出的口頭上的錯誤也多了。”

  説“水了”的觀眾佔大多數,一位姓謝的航空公司職員説:“我不知道《東方時空》為什麼非得要播兩個半小時,弄得拉拉雜雜太零碎,是不是想多播些廣告增加經濟效益呀?其實一個小時就夠了,拉長了總有些巧婦偏要做‘無米之炊’的感覺。這兩天新聞的內容跟以往比起來,可以説沒及格。”

  一位外地的個體老闆説得好:“人太多了,濟濟一堂的看起來很熱鬧,其實一男一女足夠了,本來供應的‘飯菜’只有那一點,要那麼多‘跑堂’的幹嘛?最多,再加個嘉賓主持。”

  身為汽車出租公司領導的武錦山先生卻説:“反應挺好的,挺新。但時間安排得太早了,起不來,也看不完。主持人換了,但都不是陌生面孔,素質也很高。相比之下,我就覺得咱們大連的主持人與人家中央臺的主持人相差太大,我前一陣上深圳,看電視感覺很舒服,大連什麼時候能有這麼好的主持人就好了,哪怕人家不用了的也行,應該花重金聘請。”大概參照係不同,評價也不一樣了。

  電視看的是什麼

  説起主持人,是這次《東方時空》改版下得工夫最多的一處,吸收了七張新面孔加盟,事先還在全國範圍內招聘,甚至老主持人白、水、丹的去留問題都被當作新聞炒作著。《東方時空》欄目主編朱波説,新版《東方時空》一下子引來七名新面孔,做這麼大的調整,就是培養主持人的需要。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很多,但大牌主持人不多,而優秀主持人是練出來的,如果不給空間的話,年輕的主持人也成長不起來,希望觀眾給他們一點兒時間和空間。

  難道《東方時空》成了練手的地方了?

  這不能不叫人聯想到這一段時間熒屏的另一個熱點——主持人大賽。在轉播的幾場賽事中,涌現出撒貝寧、于洪、曾晶等許多素質很高的新人,觀眾由衷地發出相同的感慨:這些選手比很多名主持人水平高多了。趙忠祥説,即使下崗我們也放心了。沈力也用“後生可畏,望塵莫及”評價這些選手。最具説服力的是,央視諸多欄目在比賽剛剛進入復賽便已到賽場“搶人”,而這一現象也是絕無僅有的。在欣喜與興奮之餘,卻反觀出觀眾對現有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不滿。目前,中國的主持人氾濫,但成熟有個人魅力的主持人卻是鳳毛麟角。

  但是,主持人就那麼重要嗎?

  公允地講,儘管出現了這樣那樣的紕漏,但《東方時空》的這幾名新主持人的素質還是很高的,改版之所以不受讚揚,主要原因還是節目的內容欠精到。淩晨3時就得上班,一做兩個多小時,壓力大,有情可原。也正因此,才安排了A、B兩組人馬吧。

  説到底,主持人只是一檔節目的引題、串聯和歸納。他們能代觀眾提出問題、幫助尋求答案,他們應該是觀眾的替身,是觀眾的口、眼、舌、鼻。最終能吸引觀眾的還是節目或是新聞本身,主持人所能決定的應該只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提供信息,關鍵仍然是幕後的新聞採訪、準備工作。“看戲看角兒”,但看節目畢竟不同於看戲,不能每天只看著幾張臉作秀過日子,不能喧賓奪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手兒再好,沒米也白搭。當然,有了好的節目,再有好主持人來傳送,就更好了。

  期待下一次改版

  不管怎麼説,央視的這次醞釀達兩年、運作了5個月的改版,其勇氣和魄力是令人敬佩的。“聊新聞”的形式是向國外的“説新聞”學習,表現出中國電視人的追求,我們應該予以肯定。但由於磨合不到位,主持人的配合還不盡如人意,又由於在形式上花費的精力過多,使節目內容的精度和密度受到了影響,甚至連以前的成熟欄目也受了牽制,這也許與300多人的班底不大相稱。“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種開端於今後的道路是很不利的,有待於進一步的調整,磨合。要不然,兩個半小時的馬拉松式的節目就會變成一個大而無當的空架子。

  來源:大連日報

(編輯:郭翠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