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指南
首頁
>> 首頁

誰能把《講述》拉下馬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07日 09:41

  

文/10視新鬼刀

  據幾個月前的消息,《講述》欄目長時間來一直佔據著科教頻道收視率的第一名。不知現在是否仍然如此。

  即便不是,《講述》的風光無限也是很明顯的。進軍CCTV-12和CCTV-1、相關書籍出了一本又一本、在無數報紙上半版整版地刊登節目內容、大撒網向全國觀眾徵集素材……除了《探索•發現》在美洲非洲溜達的那段時間能多搶些眼球之外,十套有哪個欄目能比得上?就是在全央視,除新聞節目外也沒幾個欄目能有如此風光。難怪一年前製片人張國飛就雄心勃勃地聲稱要把欄目的影響擴大到國外。

  《實話實説》靠的是首開先河的先入優勢和多年來積累的名牌效應,《藝術人生》靠的是有大腕們作看點,而《講述》這樣一個表面上看來平淡無奇、之前沒有大造聲勢、又沒有大牌主持壓陣的欄目,能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實際上他們只用了一年多就已取得如今地位),我想這即使稱不上奇跡,也是相當令人吃驚、相當值得學習的。

  仍然記得當初張國飛(也可能是《講述》的其他哪位主要負責人)在談到成功經驗時説,十套開設這個欄目主要是為了使頻道增加一些“人文氣息”和“人文關懷”,或者可以説是以一個有人情味的、更貼近生活的欄目作為其他教科文欄目的補充(不知我是否理解正確)。現在看來,《講述》不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且大大超額了。十套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文氣息”和“人文關懷”,在進行人物訪談、挖掘人物心理方面幾乎已達到了極限;在這方面比較出眾的《人物》、《當代教育》乃至剛開播半年的《大家》都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成功(當然還遠遠不如《講述》)。

  實際上,《講述》這個欄目本身是相當好的,它並沒有把目光都盯在名人上(雖然很多講述人都是一定意義上的名人),沒有什麼故意做秀的痕跡,也沒有志在拼命挖隱私而讓講述人出醜,而是很平民化,很真實,很溫馨,因此很多時候也很感人。“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在如今的電視界是一個非常可貴的口號,而且始終貫徹得很好。在具體的製作中,《講述》也有很多不同於一般談話類節目的做法,比如對被採訪者不稱“嘉賓”而稱“講述人”並且不標明其身份(職業、XX家),演播室不做得明亮花哨而是營造一種午夜般的昏暗氣氛(而且很多節目就是在午夜錄製的,因為午夜被認為是人們最願意傾訴內心的時刻),主持人不出名不漂亮不搞笑但非常有親和力且善於傾聽,沒有現場觀眾圍觀刁難被採訪者,等等。也正是因為這些,當初可能並沒有太大野心的《講述》實現了從新星到明星的轉變,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央視的“超級明星”也絲毫不會令人吃驚。

  不過,問題是,《講述》欄目的成功難道沒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嗎?儘管有不少新意,但它畢竟仍是一個談話類欄目,而談話類欄目這些年來儘管魚龍混雜但一直是比較容易引起關注、也比較容易獲得成功(僅指收視率)的欄目類型。

  在我的印象中,談話類欄目不等於“Talk-show”,這個詞現在用得太濫了,也正因為此很多談話類欄目為了一個“秀”字就不惜代價放棄了很多原則。不過,“秀”也好,不“秀”也好,人們的一大本性就是喜歡聽別人講自己的故事(當然包括隱私),喜歡聽自己希望了解的人吐露自己的內心感受(雖然這其中絕大多數是與自己不相干的人),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與乾巴巴的新聞與主觀性濃厚的評論相比,以“故事+心理”為內容的談話類欄目有自己獨特的優勢。《10視之窗》的主持人在評價《講述》時就説,“誰不喜歡聽故事呢?”是啊,哪怕是對社會沒什麼意義、與自己更毫不相干的故事,對觀眾(並不都是閒人)也總是有誘惑力的。看看那麼多晚報和雜誌不惜佔用大量版面刊登很可能是某人杜撰的“報告文學”並經常打出或聳人聽聞或故作風雅的標題,也能明白這一點。可以説談話類欄目的成功是觀眾的本性所決定的。歸根結底,還是利用了人們的好奇(有時候就是獵奇)心理。

  《講述》雖然一直標榜平民化,但作為一個處於激烈競爭中的電視欄目,它不可能不去拼命尋找那些有意思的奇人奇事來作為賣點,並且實際上也難免有一些煽情,當然這種煽情是對被採訪人而不是直接對觀眾(這已經是不小的進步了),或者説還是引誘被採訪人説出那些最感人的話並讓觀眾也跟著感動。與以往的節目不同的是,《講述》是盡可能讓被採訪者講真心話而不是可笑可惡的假話套話,不過——拿真話作“感化工具”與拿假話作“感化工具”有什麼本質不同?只不過是一種技術更高超的煽情手段。

  仔細分析一下,《講述》其實既不“教”、不“科”也不“文”,卻在教科文三足鼎立的十套佔據了頭把交椅,這不知是不是十套的又一個悲哀。不是教育類、文化類和科技類欄目無能,而是觀眾的普遍心理註定了關心別人故事的人永遠會多於關心文明傳承、教育狀況、科技進展、自然風貌的人。就像《Newton科學世界》的讀者不會超過《青年文摘》一樣,專題片的收視率也很難超過一個優秀的、講故事的、煽情的欄目。也許現在的中國人不僅是做不出來《Discovery》,而且恐怕也還沒養成看《Discovery》的習慣吧?

  當《講述》在十套不能獨領風騷的時候,如果不是他們自己墮落,那麼就是央視教科文節目取得真正進展的時候,中國觀眾品味真正得到提高的時候。

(編輯:蔡麗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