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指南
道評央視伊戰報道
視説心語
伊拉克戰事專題

新聞大戰與美伊戰爭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17日 15:04)

  CCTV.com網友 E.T.人

  伊拉克戰爭,到今天已經二十天了。除了伊拉克上空連綿炮火、硝煙瀰漫的殘酷戰場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場沒有血腥的新聞媒體大戰也在激烈進行著。

  ○國內:央視一支獨秀,地方檯不甘落後

  自伊拉克戰爭在3月20日爆發以來, 央視的CCTV-4,CCTV-1,CCTV-9都進行了長時間、全方位、多視角的即時轉播,其規模之大, 時間之長,均為史無前例;這給了廣大電視觀眾強烈的現場衝擊感,印象非常之好,影響非常之大; 一掃兩年前美國“911”事件報道不及時、不徹底的頹勢。其實,像戰爭等大型突發事件的報道,最能體現一家電臺媒體的綜合實力;現代傳媒對新聞的報道就是追求時效性、真實性和豐富性。中央電視臺作為中國最大、世界最著名的媒體之一,理應做得更好。通過這次戰爭直播報道,希望央視在以後的各種新聞報道中多嘗試和借鑒這次報道的經驗,如專家當場解讀,事發地記者的連線報道以及全球媒體的報道的綜合分析,這些都會激發觀眾收看新聞報道的極大興趣。

  這次,伊拉克戰爭的發生, 我國各地方檯也是不甘落後,紛紛推出專題新聞和特別節目,更讓觀眾最大量地感受到戰爭的現實性和殘酷性。據悉,地方也有多家媒體也向伊拉克派出了自己的戰地記者等,這給我國的新聞報道豐富性提供了基礎。

  ○國際:美國媒體漸失優勢 中東媒體異軍突起

  全球媒體罕見關注 新聞報道影響戰局

  這次的伊拉克戰爭新聞報道,美國的CNN和FOX等媒體依仗美軍的特許,能作隨軍報道,但4月1日出版的美國《新聞週刊》載文指出,以半島電視臺為代表的中東媒體的綜合實力,在這次伊拉克戰爭的新聞戰中壓倒了來自美國政府的戰爭言論,讓全世界知道了美國以外的聲音,從而使全世界範圍內的反戰浪潮日益聲勢浩大。

  ◎美國媒體漸失優勢

  像海灣戰爭一樣,這次的伊拉克戰爭也是各大媒體比拼實力、爭奪新聞的戰場。美國政府也試圖控制世界輿論,特許美國有線新聞網CNN, FOX等媒體可作隨軍報道,但因片面報道,在巴格達的美國記者大多被伊拉克當局驅逐出境,搞得美國媒體播放的畫面大都來自中東媒體拍攝的。CNN ,FOX等媒體也漸漸失去原來的優勢。

  ◎中東媒體異軍突起

  曾因獨家播放拉登錄像帶而聲名大噪的卡塔爾半島電視臺這次是出盡了風頭。 因為其比較中立的立場,世界各地的電視網在播報伊拉克戰況時大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半島電視臺製作的新聞及畫面。

  這邊,美國媒體稱伊軍師長已投降,那邊,半島放師長高舉槍支在喊抗美到底; 這邊稱,伊總統已身亡,那邊放總統上大街向百姓朗讀反戰宣言;這邊稱美軍已佔領了伊總統府, 那邊放伊新聞部長在總統門前發表譴責宣言,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還有,一個畫面給我的印象特別深:這邊,美軍指揮官們強調他們的炸彈如何精確,如何避免誤傷平民;在半島電視臺的節目中,放的是到處被美軍炸毀的民房,死去的平民,哭泣的臉龐;CNN在轉播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新聞發佈會時,半島的電視畫面裏卻出現了一名在空襲中受傷、躺在醫院裏的伊拉克小女孩,而在屏幕下方的滾動新聞裏,伊拉克平民的傷亡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除了半島電視臺以外,這次還有許多其他國家的媒體也發出了與美國媒體截然相反的聲音。印度的《亞洲時代》曾撰文指出,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造成了“難以想象的傷亡”, 就連盟國英國的《鏡報》也將一張布什微笑的照片和一張在瓦礫中痛哭的伊拉剋婦女的照片並肩放在頭版,還配以大標題《他喜歡這個》,來加以諷刺。

  當然,面對來自全世界的反戰呼聲,美國也採取了一些應急措施,試圖引導輿論走向,擺脫目前尷尬的處境。例如,開除“違規”名記福克斯電視臺工作的傑拉爾多•瑞弗拉和戰地記者彼得•阿奈特等,政要頻開記者會,國防部亦同意記者隨軍採訪,連美軍中央司令部對半島等中東阿拉伯記者也“化敵為友”,照顧有加,還為他們專門準備了一間禱告用的屋子, 其“用心”可想而知。但是, 據説, 全球媒體似乎並不領情,從美軍指揮部發來的消息幾乎沒人感興趣,各國記者們對美軍時常截斷衛星電話信號等行為大都怨聲載道。

  ◎全球媒體罕見關注

  這次,伊拉克戰爭,全球媒體空前的關注,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記者派往海灣報道戰事。我們央視的水均益等幾進幾齣巴格達,始終牽動萬人心;香港鳳凰衛視的呂丘露薇則是全球第一位冒著戰火深入戰區的華人女記者。還有,在戰區,有的記者被開除,有的被拘留,有的失蹤,最不幸的是到現在已有多名記者被戰火吞噬,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今天,又有一位阿布扎比的記者在美軍對巴格達的轟炸中被炸死。

  ◎新聞報道影響戰局

  隨著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衛星電視的出現,全世界的人們幾乎能夠同時分享相同的信息。正因如此,新聞報道在戰爭中的影響越來越大,有的新聞甚至能夠影響戰爭的進程乃至結果。

  例如,越戰時期,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著名主持人沃爾特•克朗凱特在越南的採訪使反戰運動達到高潮,促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儘早結束越戰;海灣戰爭中,CNN的報道使全世界的人民相信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執行的是解放科威特人民的正義行動,並對其軍事行動予以支持,使多國部隊大獲全勝。

  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一直試圖憑藉其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金等優勢來控制世界的輿論,希望把它自己的聲音傳遍全世界。例如, 多語種的《美國之音》就是其中之一。還有,這次美國國防部在卡塔爾建了一個新聞中心,一位意大利資深記者對此一針見血指出,美方“利用美國幾大新聞媒體充當戰爭中的另一種武器,即操縱美國社會輿論的導向”。他戲説,這個新聞中心好像是“好萊塢”。他認為,在這場戰爭中,美軍有許多“失算”,但是美軍的新聞官們卻利用控制在他們手中的新聞來掩蓋事實的真相, 好在以“半島”為首的中東媒體還事實一個清白。

  這次, 針對伊拉克戰爭的新聞大戰,清楚地告訴我們, 新聞媒體已經越來越被戰爭雙方所利用, 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有關部門的關注。通過這次伊拉克戰爭的報道, 我覺得我們的政府部門, 我們的軍事部門, 還有我們的新聞媒體部門都理應認真研究和重新認識新聞媒體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

責編:舒慧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