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電視指南
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網友.原創  
“講述我們的新生活”徵文(64)
 
苗嶺巨變

發佈時間:2002年11月15日 09:54 作者:潘武能


    我是苗族人民的兒子,出生在貴州高原黔東南如浪似濤的群山腳下。從前的貴州,正應了那句廣為流傳的民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貴州的貧瘠由此可見一斑。

    而在我們苗嶺山區,由於歷史原因,這種情形尤為突出。聽村裏老人們講,解放前的苗嶺山區,由於地力貧瘠、天災兵禍,兼加舊政府實行的民族歧視政策,生活在苗嶺的苗族同胞民不聊生,人丁稀少。遇到災年,甚至餓殍塞路,景況十分淒涼。

    解放後,苗族人民終於翻身作了自己的主人,受惠于黨和國家正確的民族政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此開始走上了建設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


    但是,在改革開放前,苗嶺山區的經濟發展還相當落後,在全國各地區的經濟水平中處於下游,人民基本上剛能解決溫飽問題,此外很少有剩餘財力用以考慮和發展其他事業。因此,當時的家鄉經濟落後,而在文化教育方面更是如此。經濟的落後必然帶來思想的閉塞,而思想的閉塞更加導致了經濟的落後,這個原理在當時的苗嶺得到了鮮活的體現。

    我猶能清晰地記得母親經常給我提起的一件事: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也就是改革開放的第一年,我們家裏過重陽節時第一次吃上了用糯米做的糍粑。為此,母親經常開玩笑,説我的命好,一齣生就能吃上米飯,以後一定會有福氣。每次我在笑笑的同時心裏總感到一陣陣的心酸。對比今天我們的美好生活,真是懷疑那到底是否是母親編出來的。

    在我記事的時候,還能記得我們這個擁有1000多人的村子當時連一所小學都沒有,孩子們總是跑到很遠的別的村去上學,很是辛苦。到我上學的時候,村裏總算有了一所小學,但這是由原來的村公所改建而來的,校舍破爛不堪,師資也相當落後。在此之前,村裏沒出過一個大學生。但是,當時祖國開始邁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步伐,苗嶺的同胞們也正以飽滿的熱情和煥發的面貌開始了發展地區經濟文化事業的歷史性工程。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昔日的苗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苗嶺山區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進步。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正確英明的領導下,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懷下,苗嶺山區舊貌換新顏,迎來了亙古未有的盛世景象。

    如今的苗嶺,氣象萬千,盛況空前。騰飛的經濟帶來了富裕豐足的生活,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教育事業的巨大飛躍。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已經吹響了苗嶺山區的每一寸土地,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號召必將在苗嶺深深紮根,也必將結出豐碩的果實。

    湘黔復線的建設,農村水電林業工程的貫徹實施,文化教育經費的鉅額投入,以及黨和國家的正確積極的民族政策的堅持與發展,正在而且必將在苗嶺山區結出豐碩的果實,成就偉大的事業!

    如今的家鄉,影視通訊從無到有,鄉親們通過現代先進的視訊手段更廣泛地接觸了山外的世界;富裕的村民們開始住進了以前連作夢都不敢想的小洋樓,有些家庭還買了汽車,做起了生意;水電已經進入了每一家農戶;從前破敗不堪的小學校捨已經為窗明桌凈的大型教室所代替,村裏的適齡兒童上學率大大提高,從我們村裏走出了包括我在內的數以十計的大學生,村民們的文化水平也有了普遍的提高;……

    這些變化難以計數,每次回到故鄉,站在村邊的高山上望見家鄉日新月異的欣然景象,我都會感到巨大的喜悅與欣慰。村民們打從心眼裏感謝和擁護偉大的中國共産黨,感謝黨給苗嶺山區帶來了繁榮與富強。

    今天,我通過媒體看到了家鄉人民正在載歌載舞,以苗族人民最隆重的慶祝方式慶祝黨的“十六大”的勝利召開。此正是:“喜看苗嶺盛世景,萬民齊歌堯舜天”。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苗嶺山區的各族人民在黨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偉大的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在西部大開發的偉大的歷史性進程中,一定能夠克服困難,贏得一個又一個的更大更輝煌的勝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