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電視指南
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網友.原創  
“講述我們的新生活”徵文(63)
 
家的變遷

發佈時間:2002年11月11日 09:31 作者:黃獻東



    “搬家啦!”,今年6月的一個艷陽天裏,隨著一串清脆的鞭炮聲響過,一輛搬家公司的大汽車拉著我的全部家當,滿載著我和妻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駛入環山小區。從離雙山醫院不遠的住處到環山小區的新家,車只用了15分鐘,我卻為此盼望了15年。

    當我用嶄新的鑰匙打開房門,走進這個裝修一新、擁有雙室雙廳的84平米居室時,心中充滿莫名的激動,感覺好象做夢一般,這是我的家嗎?正當我陶醉其間時,對講門鈴響了,妻在樓下高呼:“幹嗎呢?還不快下來搬東西!”驚呼間奔下樓梯,不消半個時辰,就和搬家公司的師傅們一起將家當逐一安放就位,為師傅們點燃恭賀新禧的香煙,萬分感激道別後,一切安靜了下來。

    妻在忙著整理我們家最重要的家當,是那些成捆成箱的書。我抓緊時間將心愛的電腦安放好,連上線,打開它,聽著熟悉的MP3音樂,心中好不歡喜。我們終於有屬於自己的書房了,要知道昨天這還是個夢想。那個簡易的飯桌真是“勞苦功高”,它陪伴我們度過無數個艱苦歲月,既是我們吃飯時使用的必備家什,又是當教師的妻批改作業和我晚上爬格子的辦公用品,有時還要讓它充當爬高的梯子,承擔起生活的負重。桌腿的螺絲緊了又緊,還是不捨得扔掉它。又開始收拾鍋碗瓢盆的妻拎起一個塑料水捅,開玩笑地扣在我的頭上説:“這個水捅終於該退休了”,我在桶裏喃喃地説:“不能扔,它是我們生活的見證,你忘了在鋼校宿舍我天天用它給你提水嗎!”於是笑聲盪漾在我們這個二人世界裏……

    就這樣,新的生活開始了。做在新家的沙發上,回眸人生路,對“家”的變遷感觸頗深。我自幼出生在西北寧夏的那片黃土高原上,父母早在“文革期間”參加三線建設從東北來到黃河岸邊,在那裏我住過尖頂的蒙古包、睡過圓頂的窯洞房、體驗過在高高的草垛和熱熱的火炕上聽媽媽講那過去故事的感覺,十六年的時光裏年幼的我從未做過關於“家”的夢。1988年隨父母調回鞍山後,在位於立山太平村姥爺家的紅房裏又住了三年。唸書期間,每到週末我都賴在學校宿舍不愛回家,就因為那處小房,沒有宿舍這裡用水、上廁所方便,除非囊內羞澀,才回去問候老爸老媽一聲,於是從那時起,我開始幻想何時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後來,父親在曙光街又分得一處帶土暖氣的小紅房,可不久父親因病去世後,那間紅房也因鄰家鞭炮失火沒了房蓋。那時生活真的好艱難,好在有組織的關懷,剛畢業留校工作的我拉著年邁母親和年幼妹妹的手,在學校臨時宿舍暫且安了居。

    盼啊盼,盼到香港回歸,終於有人不嫌我家貧,肯嫁給我時,傾囊而出在離學校不遠處租下了一間40平米的單室樓房作為我們新婚的巢,可結婚日期在10月末,正值供暖期就要開始,房費居高不下,每月要300多元,這一租就是18個月,後來生活窘迫,就搬到宿舍,和學生們同甘共苦。再後來,組織出於對雙職工教師的照顧,讓我們搬到了位於雙山住院處附近的一處“裏走外”的簡易樓裏,體驗了歷時一年半的兩家一大門的生活。

    現在,終於有家的感覺了,每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從單位向家飛奔騎去,看到家中陽臺上亮起的那盞燈時,心中充滿了感動。終於有心情可以在自己的大廚房和餐廳裏,大展廚藝、品味生活了,再沒有和冰箱同居一室,睡覺還要聽它唱歌的尷尬了。終於使用上了夢寐以求的太陽能熱水器,可以回家後將所有的煩躁拋在腦後,體驗清涼一下的快樂了。終於可以讓朋友們來聯歡的理由了,友人羨慕我們苦盡甘來時,更多的是分享我們的快樂。每日靜下心來,站在窗前目送夕陽西下,是我看到的世間最美的風景,那份愜意的感覺讓我深知,家應是個溫馨的港灣。“居者有其屋”、“安居才能樂業”,家的變遷使我對生活充滿信心,願普天下的所有人對家的感覺都會夢想成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