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電視指南
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網友.原創  

    
新世紀的婚禮


    瞅了個空,我把表哥拉到一邊,問他這次婚禮花了多少“Money”,他伸出7個手指頭。我説戰戰兢兢地説,7千嗎?他搖搖頭,7萬。我怪叫了起來,Mygod,你不怕傾家蕩産。他笑著説:“小孩子目光短淺,你表哥這幾年托了市場經濟的福,已賺得身家無數,哪有這麼快説破産就破産。”

    “鋪張浪費。”我嘟囔了一句。

    聽我一説,表哥的神情隨即嚴肅起來,“表妹,你的看法太偏激了,我想你並沒有真正領會我的用意。你不覺得這樣的婚禮是農村脫貧致富一個很好的見證嗎?説句心裏話,我只想在新世紀裏用這樁紅火的婚禮證明點什麼。”



    白熾燈揉搓著投在明晃晃的鏡子裏新娘子娟秀的臉蛋,流動著一室喜慶的音樂忽高忽低。鬢角插朵牡丹花的“送嫁姆”(閩南方言,即媒婆的意思)正手腳麻利地幫新娘子“摘臉”(閩南方言,即拔掉臉上幼毛的意思),她拿著兩根紅絲線在新娘的臉上有一下沒一下地撥弄著,據説每個新嫁娘都得在臨上花轎前由媒婆完成這個動作,這樣才能討夫婿歡心,得公婆疼愛。當然如今娶親的道具裏已缺少了傳統的花轎,然而摘臉這一環節卻是不容忽略的。

    “神清氣爽心也爽,臉上白凈得人心。”我津津有味地聽著媒婆邊摘臉邊唸唸有詞,心裏覺得閩南的娶親習俗確實風雅有趣,私下裏不由暗暗感謝表哥慧眼獨具,挑我來為他的新娘子當伴娘。看著新嫂子粉面含春的俏模樣,我想即使她真的“三日下廚房”,我也不會強求她把羹湯“先給小姑嘗”。

    外面響起了劈劈叭叭的鞭炮聲,我猜度可能是表哥“郎騎白馬”要來迎接他的夢中情人了。撩起竹簾一看,好傢伙,門外一溜來了四輛清一色的紅色桑塔納轎車,周邊還緊跟著幾輛車頭扎著紅彩帶的摩托,把新嫂子家的大院擠得水泄不通。打頭陣的那輛平治跑車更絕了,乳白色的車身張挂著許多漂亮的綢緞結成的小花,亮晶晶的側座車窗上貼著大紅喜字,車頭佇立著兩個新人打扮的塑料小人兒,車后座還串著一大挂鈴鐺,風一吹就叮叮作響。不消説,那肯定是新娘車了。

    經專業美容師精心粧扮過的表哥表嫂儼然是一對璧人了,他們攜手款款到大廳拜別女方的父母后一起踏上了事先鋪好的從門檻一直迤邐到新娘車門口的紅地毯。作為伴娘的我走在這神聖的路上,其它人是絕對不可沾邊的,這是幾百年延續下來的習慣,不容更改。女方的長輩中需有一人扛著根扎紅緞的青節甘蔗走在不著一物的純粹的地上與我們同行,這象徵著從他們家裏嫁出去的女兒高風亮節、一世忠貞。

    車門關上的一霎那,新郎到女方迎親的步驟就算完成了。表哥特意從市裏請來的攝影師正一絲不茍地把所有的場景情節全部攝入了錄像機,為這對新婚愛侶留下了永恒的記憶。

    按風俗要求,伴娘得陪新婚夫婦進洞房唱交杯酒。我小心翼翼地躡進那間富麗堂皇的愛的巢宇,屏息凝視地看著裏面的一切,生怕過重的腳步會碰壞精美的傢具組合、過大的聲響會令豪華的擺設收斂華光。我輕輕地,輕輕地,仿佛害怕驚醒一個酣睡千年的甜美夢幻。然而當我看到那幅動感外景拍攝的倣真人型大幅婚紗照時,我還是忍不住失聲大嚷起來。一派秀麗的湖光山色輝映著兩個耳鬢廝磨的俊男俏女,畫面的確令人叫好,但鏡框下面的價格卻令人咂舌----5888元整,乖乖,那不是等於我半年的工資嗎?

    新婚宴上觥籌交錯,新郎新娘頻頻換裝出來敬酒,整整8套美侖美奐的婚紗情侶裝我想肯定也價格不菲吧!

    瞅了個空,我把表哥拉到一邊,問他這次婚禮花了多少“Money”,他伸出7個手指頭。我説戰戰兢兢地説,7千嗎?他搖搖頭,7萬。我怪叫了起來,Mygod,你不怕傾家蕩産。他笑著説:“小孩子目光短淺,你表哥這幾年托了市場經濟的福,已賺得身家無數,哪有這麼快説破産就破産。”

    “鋪張浪費。”我嘟囔了一句。

    聽我一説,表哥的神情隨即嚴肅起來,“表妹,你的看法太偏激了,我想你並沒有真正領會我的用意。你不覺得這樣的婚禮是農村脫貧致富一個很好的見證嗎?説句心裏話,我只想在新世紀裏用這樁紅火的婚禮證明點什麼。”

    聽著表哥的話,我思忖了很久。

    那夜,我把表哥新婚拍攝的VCD片拿到家裏放映,媽忽然拉著我的手喟嘆道:“唉!此一時彼一時,20多年前我嫁給你爸的時候哪有如今這等境況。我記得那個秋天的早晨,你爸爸騎了一輛“老羅馬”似的除了鈴不響哪都響的自行車嘰嘰哼哼到我家。放到炕上的聘禮不外是一個豬頭和兩條水仙牌香煙。你外婆幫我換上一件沒有補丁的卡其布長褂,用一個小竹籃裝12個雞蛋讓我挎上,就這樣把我嫁掉了,那時候我們兩家都窮啊!”爸爸沉默地聽著媽的話,什麼也沒講,我看到他們的眼裏都流淌著一種情緒,但那種情緒在我的腦海裏卻是無跡可尋的,畢竟我是改革開放年代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我只能膚淺地認為他們是在緬懷一種逝去或在憑吊一份過往,於是我也無言。

    然而面對著家裏彩電大屏幕上那熱鬧喧天的結婚場面,爸媽眼裏的無名情緒又漸漸換成了欣喜,也許他們已不願在這樣一個熱鬧歡騰的有情人成眷屬的日子裏,再去涉及往日那苦澀的點點滴滴了。幾年前秋天早晨那些象葉子一樣飄落的人和事,已輾轉敷衍于地,又氧化變成塵泥,只願在今朝改革開放的某一個區域裏“化作春泥更護花”,其餘便不值得去懷想了。

    回首寒意森然,我們又何必去翻閱那本老黃歷呢?畢竟已是改革開放、家家富庶的新時期了。
<<上一頁<<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