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電視.幕後  
 
長江源生態現狀與環境保護

發佈時間:2004年05月23日 10:12 作者:黃榮福


    黃榮福 研究員,男,漢族,1941年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965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生物系植物專業,1965年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30多年來主要從事青藏高原植物區係、植被與環境,高山植物適應與進化、植物資源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曾參加了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登山考察,可可西裏綜合考察,江河源區綜合考察,喜馬拉雅地區綜合考察多次。參加編寫出版了中國植物志、西藏植物志、青海植物志、藏藥志、青海經濟植物志等13篇著作,並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省部級二等獎、三等獎、竺可楨野外工作獎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近400年來,世界上有484種已知的動物滅絕。很多物種,人類還沒有來得及看清它的面目,就已經和這個文明世界失之交臂了。這是無法挽回的遺憾。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北麓,是世界上第三大河流,也是我國和亞歐大陸第一大河。從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海拔6621米)西側的姜根迪如冰川末端至東海之濱的入海口,全長6380公里,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十一個省市。

    自古以來,長江匯集了眾多的山川溪流,年經流量達10乘以10的10次方立方米,浩浩蕩蕩,潤澤九州大地,哺育中華民族,繁榮了華夏經濟和文化。

    至今,長江流域已經成為我國現代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幾十年來持續不斷地對長江中、上遊礦藏、土地和生物資源無休止地索取。

    工業廢棄物,礦渣、污水不斷向長江水系中排放,致使長江中上遊草地、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失去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和凈化環境的功能。源頭區大片草原沙漠化,山林裸岩化,沼澤、濕地日趨乾枯,河床,湖泊水位下降,擴大了河灘,湖濱裸露面積。地表土壤大量流失,長江流水已變混濁,中下游許多河段河床被墊高,航行和排洪功能降低,汛期洪水迅猛,水患頻頻發生。

    1998年夏季發生全流域長時間持續特大洪水災害,除天氣因素以外,上遊和源頭區生態環境被破壞不能不是重要因素。

    因此,保護環境,改善長江中上遊和源區生態環境是根除長江水患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長江流域經濟持續發展,保護幾億人民美好家園的基本保障。

    1999年6月5日世界環保日江澤民主席親筆題寫“長江源”環保紀念碑和“長江源”標誌碑在長江源的樹立,表明了我國政府和國家領導人對長江領域乃至全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

    長江源區地貌和氣候

    萬里長江源於世界第三級青藏高原核心部位的唐古拉山北麓與可可西裏山之間。

    唐古拉山脈為一系列短軸斷塊高山和斷陷谷地和盆地,地勢高,山脊和山頂平緩,主峰格拉丹冬周圍峰巒重疊,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終年冰雪覆蓋,發育了廣闊的山頂冰帽冰川(或成平頂冰川)和眾多山谷冰川,成為長江和瀾滄江源頭持久永續的巨大固體水庫。北麓山間寬谷盆地和山麓洪磧、衝磧扇開闊、平緩,海拔4600—5200米,溪流、河道縱橫。約有136條冰川為長江源河流的水源。冰川末端海拔通常在5380—5400米,冰川面積達642.1平方公里,冰雪儲量65.3377立方公里(相當於儲水404億立方米)。

    源頭區主要河流延唐古拉山北坡從西向對有沱沱河(上遊為納欽曲),嘎爾曲(通天河的上遊),布曲和冬曲(在青藏公路東側匯入嘎爾曲流入通天河)以及當曲(源於唐古拉山東段的雅舍日阿巴雪山)。發源於可可西裏山東段的楚瑪爾河是長江源的北支,水源主要來自山麓泉水和降雨,水量較小而不穩定。

    長江源河流中流域面積最大(14867平方公里),流程最長(從姜根迪如冰川末端至青藏公路沱沱河大橋,長296公里),徑流量較大(9.27億m的三次方/年)的是沱沱河,被確定為長江的正源。

    長江源區的氣候特點是天氣寒冷、多變,空氣稀薄,日照強,日溫差和年溫差大,風大,風雪頻繁。

    年平均氣溫-4.1攝氏度(沱沱河沿)—— -6.7攝氏度(格拉丹冬),全年無4季之分,只有冷暖級差別。

    冷季漫長(長達8個月以上),最冷月平均溫度-26.3攝氏度以下,極端最低溫度達-45.2攝氏度以下;暖季短促、溫涼,最熱月平均溫度也在-0.2攝氏度以下,極端最高溫度可達23.4攝氏度,但夜間仍在零攝氏度以下,幾乎每天都有冰凍發生。

    全年無絕對無霜期,空氣中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50—60%。年降水量在282毫米(沱沱河沿)至500毫米之間(格拉丹冬雪山和冰川地區可達600毫米以上),全年降水量的75%都集中在6—8月,並且都為固體降水。年蒸發量達1646毫米以上。年日照時間達2870小時。輻射量達6900瓦/m的平方。常年多西北風和偏北風,平均風速3.4—4米/秒,最大風速可達40米/秒,全年大風天氣130天左右。

    由於溫差大,物理分化作用強,地表多為礫石和粉沙,沙塵暴頻繁。冷、暖季節交替時節,雪災頻繁,年均積雪62天,最多達186天。

    1981年以來就發生過4次大雪災,如1985年10月7—8日連續降雪33個小時,積雪55厘米以上,覆蓋面積達15677平方公里,降雪後氣溫降至-30攝氏度— -42攝氏度,牲畜受凍挨餓,死亡20多萬頭只。

    由於長江源區氣候寒冷,年平均溫度和暖季夜間溫度都在零攝氏度以下。因此,地下普遍保存了歷史上冰期形成的多年凍土。在海拔5000米以下的寬谷湖盆和平灘地帶,多年凍土厚1—50米,暖季輻射融化厚度為0.8—4米;海拔5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多年凍土厚10—128米,暖季輻射融化厚度可達2.8米。

    多年凍土區地面季節性融化和凍結的活動層厚度與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有密切關係,也與地面植被覆蓋度和土壤基質的性質直接有關。

    有植被覆蓋的地面,季節性融、凍活動層薄,無植被覆蓋的裸地,地表融、凍活動層厚。

    如在海拔4800米的寬谷盆地,有草叢覆蓋處,在6月初地表融化厚度為0.5米,而附近草叢植被破壞了的裸地上,地表融凍層厚度為1—1.5米。

    地表融凍層加深以後,在降水量遠遠小于蒸發量的情況下,地下水位降低,地面乾旱層加大,加之經常性大風吹襲,促進了沙化和沙丘形成。

    長江源區的土壤和植被

    長江源區在青藏高原腹地,地貌和自然地理過程比較年輕,氣候條件特殊。地面寒凍分化作用強烈,土壤發育過程緩慢,成土作用時間短,土壤比較年輕,質地粗,沙礫性強,其組成以細沙、岩屑、碎石和礫石為主。土壤類型簡單,主要有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高山沼澤土和高山寒凍土。

    高山草原土是在寒冷、乾旱或半乾旱氣候以及高寒草原植被下發育而成的分佈較廣。所在地形多樣,有寬谷湖灘,山前洪積或沖積扇,古冰積臺地和河谷階地,土壤母質多為冰水沉積物、沖積、洪積物、湖相沉積物等。表層土壤比較乾燥、疏鬆,沙、礫性強,有機質含量低,通常偏鹼性。

    地表植被為高寒草原,主要建群為紫花針茅、青藏苔草以及豆科黃芪和棘屬的雜類草。伴生種類主要有羊茅、早熟禾、萎陵菜、火緘草、風毛菊、卷鞘鳶尾以及雪靈芝、點地梅等墊狀植物,它們以不同的種類和比例組合成不同類型的高寒草原。

    長江源區高寒草原覆蓋度低,一般為10%—40%,草群高度2—12厘米,並雜以許多墊狀植物和匍匐植物,由於氣溫低,生長期短,生物量小,作為草場,一般需4公頃以上才能養活一隻羊。

    高山草甸土一般分佈在長江源區寒冷、半濕潤的環境中,如河谷、湖濱洼地,山谷陰坡,冰水滲流的山麓緩坡、臺地、山谷沖積扇以及由於地形影響降水較多的山麓地段。

    高山草甸土是在寒冷、半濕潤氣候和高草草甸植被下發育而成。所在地區大氣比較濕潤,年降水量達350—450毫米,或地表淺層常有融雪水滲流或灌注,地下不太深處就有永久凍土存在,使其表土經常處於濕潤和凍融狀態。

    高山草甸土最表層(10—15厘米)常由草甸植物的根係密集交織、盤結被成的氈狀草皮層,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很高。但由於溫度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緩慢,有機質腐質化程度較低。

    草皮層以下植物根係較少,土壤含大量岩屑、沙礫和石塊,並接近永凍層。暖季到來時土壤開始由上至下逐漸解凍消融,這時上層土壤水分飽和且不易下滲(下部有凍結層隔水),有利於植物生長和根係發達。

    由於草甸土上層的草皮層與下部沙礫曾土壤間結持密切程度差,在頻繁的凍脹、融縮和斜坡重力作用下常發生錯動或下滑,形成龜裂狀或多邊形斑塊狀草甸景觀。

    在比較平緩的丘頂、坡麓、溝邊、湖濱、河灘和流水不暢的平坦地段,常積水和頻繁的晝夜凍、融等原因,形成高差10—30厘米,直徑20—100厘米或更大的小草丘和凹坑相間地面景觀。如格拉丹冬東北坡麓和北坡洪積扇下部都有大片沼澤凍脹草丘。高山草土地表為高寒草甸植被所覆蓋。

    長江源區高寒草甸植被群落覆蓋度比較高,一般都可以達到80%—95%,優勢種比較單一,主要為高山蒿草或藏蒿草,有時也與無味苔草或唐古拉山點地梅共為群落的優勢種。群落中的伴生種植物有唐古拉山點地梅、喜山葶芳、珠芽蓼、圓穗蓼、矮羊茅、藏三毛草、蘚狀雪靈芝、矮火絨草、紅景天、萎陵菜、毛茛等。群落植物高度一般僅2—10厘米。

    長江源區高山冰雪帶以下的高山冰緣地區是受嚴寒、冰凍、風雪、輻射影響導致溫差變化最頻繁、最劇烈的地區,那裏發育了最年輕的寒凍土(或稱高山粗骨土)。它是由高山冰緣地區的裸崖經強烈的寒凍風化作用和凍融崩塌而形成的礫石、岩塊和碎胥堆磧物。土體中經常有冰雪水淋溶和滲流,濕度很高,暖季融凍深度不足1米。在坡面較陡處土體不穩定,常為滑塌或流動,表面常為礫石、岩片覆蓋,細土和岩屑僅停積于石塊間縫隙中,石礫含量佔70%以上。

    在寒凍土地區的植被為高山冰緣稀疏植被,此種植被蓋度小,群落中植物個體密度低,通常零散分佈,蓋度為1%—3%。

    組成高山冰緣稀疏植被的植物種類比較複雜,而且常因所處生態環境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別,也與下限植被有一定的關係。

    長江源區高山冰緣稀疏植被一般分佈在海拔5300—5400米以上,下界通常為高寒草甸,無明顯的優勢種群落,主要由適應于冰雪和土壤礫質性很強的軸根性植物組成,如鼠、風毛菊、兔耳草、紅景天、雪靈芝、點地梅、苞毛茛、雪兔子、多刺緣絨蒿、小垂頭菊、虎耳草、單花薺、藏玄參、金腰子、冰雪鴨趾花等。

    高山墊狀植被在寒凍土分佈的山冰緣地區也時常出現在山口平臺、緩坡,風口山坡等處。由簇生柔子草,唐古拉山點地梅、各種雪靈芝等墊狀植物,或單一種群,或幾種組合構成墊狀植物群落,成斑塊狀散佈在高山冰緣稀疏植被帶中,有時被稱為高山冰緣稀疏一墊狀植被帶。同時,墊狀植也廣泛地分佈在這一地區以下的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植被群落中,構成這些植被群落中的墊狀層片,這是長江源區及其青藏高原腹地高寒草甸或高寒草原的顯著特徵。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