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電視.幕後  
經濟頻道新欄目系列專訪之三:《全球資訊榜》製片人李勇強
 
用全球視野打造資訊排行榜

發佈時間:2003年12月04日 09:07 作者:CCTV.com記者 戴昕


    音樂榜、財富榜、人物榜……這似乎是個排行風靡的時代,可誰又想到新聞也能拿出來排個榜呢?在CCTV-2由“經濟、生活、服務頻道”改為“經濟頻道”之際,有人想到了,並且做到了,於是就有了一檔全新的午間新聞節目——《全球資訊榜》。節目播出後不久,我見到了這位拿新聞排行的人——《全球資訊榜》製片人李勇強。


    我面前的李勇強並不像他的名字那樣鋼硬,線條柔和的圓臉,謙和平易的語調,很難從他身上找到《全球資訊榜》的鋒芒。但是聽他不緊不慢地講述《全球資訊榜》怎樣以國際視野傳播全球資訊,如何在央視眾多新聞節目以形態取勝,又為何啟用一名英語比中文説得溜的主持人……我漸漸看到了那柔和的目光後面的睿智。

    用全球視野看中國經濟脈動

    在李勇強的“欄目競爭力追求”策劃案中有這樣一段話:用全球的視野來看中國經濟脈動,尋找中國經濟大事在全背景下的位置,尋找國際經濟事件和中國經濟乃至百姓生活的關係,於是,國際化的全球視野將為《全球資訊榜》樹立支撐的高度。

    欄目組一共18個人,大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李勇強笑稱自己算比較大的了,這樣一個年輕的團隊是如何詮釋“全球視野”的呢?

    記 者:節目在每天中午12點在CCTV-2播出,針對哪些收視人群?

    李勇強:CCTV-2首先針對的是一個關心經濟的群體。這個群體一般是有一定的知識水平、一定社會地位的,結構上偏向於大專以上這樣一個人群。但是我們還是想把《全球資訊榜》的收視範圍擴大一點,希望能夠用一種更大眾的方式來處理經濟新聞。我們是向這個方向努力的。我們叫《全球資訊榜》,就要有全球的視野,不光是看國外的,還要看國內的事情。看國外的事情,就要找到它跟中國的關聯性,這樣就能拉近觀眾;看中國的事情,我們就要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看,這樣就是一個所謂的“全球視野”。

    記 者:如何找到國外的事情和中國的關聯性呢?

    李勇強:這種關係還是能找到的。比方説我們做了一條“巴西汽車工人罷工”的新聞,那兒的工人罷工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實際上是有關係的。我們主持人就會告訴觀眾:上海的桑塔納2000實際上就是巴西設計的。我們通過這種方式就讓觀眾一下子覺得跟自己距離近了。比方説今天我們做了一條“尼桑召回100多萬輛汽車”的新聞,我們不僅僅要做他在國際上是怎麼召回的,我們在第一時間派出記者去尼桑的中國總部,去看看是不是中國的尼桑車也要召回,將召回什麼樣的車型。這樣看來,國際經濟新聞和國內市場的關聯度還是很大的,它是一個經濟一體化的必然,這在各個方面都能體現出來。所以找這種關聯性還是很容易的,主要是我們要有這種意識,我們的新聞一定要找出這種關聯性。即使是太陽風暴這樣遙遠的事情,其實也和我們的生活有關聯性,比如我們的衛星通信將受到什麼影響。

    記 者:除了尋找關聯性,《全球資訊榜》選取上榜資訊的標準是什麼?排行榜又是根據什麼排出的呢?

    李勇強:我們欄目上榜資訊的選取首先體現的是編輯部的意志,但是它不僅體現了我們一個編輯部的意志,還要體現很多編輯部的意志。以往我們這類電視節目,比如《經濟半小時》,就是製片人和主編早上開個會,立下選題,今天做什麼?做這些,那好,今天的節目內容就定了。但是我們這個欄目就不僅僅是我們這幫人來定選題,我們要集合很多人、很多編輯部的智慧。比方説路透的編輯部、CNN的編輯部、法新社的編輯部,還有一個就是觀眾的意志。你看,很多網站都有新聞點擊量的排行,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定參考。你如果注意去看像CNN這樣的大媒體的網站,就能看出他們其實也是有一種排行榜的意識的。比方説他排新聞,一般也是列出十條最重要的,或者是叫Top Story、Big Story,或者是叫Big News。我們在選擇國際新聞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在幾個大的通訊社和傳媒中間選擇,他們的選擇標準也是相差不多的,十條新聞中一般有一半以上是重合的,這種重合對我們也是一個參考。

    記 者:這種選取新聞的方式是否會對原創新聞,也就是第一手的國內新聞造成一定限制呢?

    李勇強:國內最新發生的,大家關注度高的新聞,我們就把它加進來。當天關注度比較高的新聞我們多會採用直播形態的報道,節目中不少現場採訪的新聞都是在現場完成節目的采編的。突出記者在一線的表現,即“我在現場”,也是我們欄目的一個特點。

    追求大眾媒體的表達方式

    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數不勝數,今年開播的新聞頻道更是幾乎將各類新聞一網打盡。而同屬CCTV-2經濟類新聞欄目還有實力雄厚的《經濟半小時》和勢頭強勁的《經濟信息聯播》,新生的《全球資訊榜》將如何站穩腳跟呢?

    對此,李勇強似乎並不擔心,“我們是一棵樹上結出的不同果實,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從各個側面為您報道當日的經濟新聞。”同時,“追求一種大眾媒體的表達方式”將成為《全球資訊榜》的一張王牌。

    記 者: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很多,《全球資訊榜》的優勢在哪呢?

    李勇強:現在還談不上什麼優勢,只能説是特色。我們想追求一種大眾媒體的表達方式,就是一種觀眾能夠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包括節目主持人説什麼話,做什麼動作;包括後面的大屏幕來配合主持人,主持人和大屏幕之間實際上是有互動的,有點看圖説話,看圖説故事的意思。也就是説,首先,我們採取了排行榜的形式,在節目編排上讓觀眾覺得比較新穎,這是一個賣點;第二,就是希望主持人能夠有一種比較收放自如的狀態,更能吸引觀眾,能有一種拉動力。我們的主持人是站的,不是正兒八經地坐著的,是有神態和肢體語言的,他是能夠與畫面互動的。

    記 者:説到主持人,據説芮成鋼是一位英文比中文説得還流利的主持人,而《全球資訊榜》是一檔中文節目,為什麼選擇他來擔當主持人呢?

    李勇強:芮成鋼目前還是處在角色轉換的過程中。他原來是做英文播報的,他的中文表達可能是不如英文那麼好,確實是需要一個狀態轉換的過程。其實不僅僅是主持人,我們當初在挑編導的時候都要求英語比較好,還包括海外歸來的留學生。因為《全球資訊榜》是一個全球資訊節目,這就要求英語比較好。芮成鋼的英語比較好,我們想用他來做採訪。以前的主持人只是播,他的參與感不強,我們希望我們的主持人也成為一個節目的主創人員,我們想在這方面有所嘗試。中國現在基本上天天有國外的CEO啊什麼的風雲人物來中國,做這些人物的採訪是芮成鋼的長項。第二個就是考慮到他年齡還小,只有二十多歲,是有可塑性的,可能他一開始的狀態很難轉到節目的需要上來,但是他年輕,有可塑性,可能過一段時間他會找到他自己的風格。

    記 者:《全球資訊榜》的節目時間只有35分鐘,為什麼安排了《要聞排行榜》、《財經新聞榜》、《新聞人物榜》、《公司新聞榜》、《科技新聞榜》、《今日看點》等這麼板塊呢?

    李勇強:分類也是我們的一個表達方式,不同的觀眾有不同的需求,有的觀眾喜歡看公司的動向,他就來看了,喜歡看人物的,也會來看。觀眾一般都關心兩極的東西,要麼就是離你特別遠的,能激發起你的好奇心來,要麼就是離你特別近的,就是你身邊的事兒。那麼我們就是根據這一標準來選取《今日看點》中的資訊的。因為節目時間的限制,我們每天看片子要刪掉好多條新聞,一般都會刪掉5條以上。比方説國際新聞,它至少要同時出現在三大媒體中,也就是在幾大媒體中交叉度比較高的才能中選。實際上幾家大媒體“英雄所見略同”,交叉度還是比較高的,找到他的交叉度實際上就找到媒體的關注度了。我們專門有人在監控各大媒體,從早上5點一直到下午5點都在關注。

    記 者:節目是如何嫁接網絡傳播的全新模式的?

    李勇強:我們用點擊排行榜的方式來發佈新聞,我們選擇新聞網上新聞的點擊量的統計參考了全球主要新聞網站的排行。現在實際上是一個信息過盛的時代,信息越多給人造成的困擾越大,我們就做一個篩選,觀眾就不用自己去篩選了。

    多年積累後的靈光閃現


    李勇強把自己做《全球資訊榜》的靈感歸結為“偶然”,然而,從小學老師到電視人,從不懂經濟到財經記者,從惠州電視臺到中央電視臺,又從《經濟半小時》到《經濟信息聯播》,五年廣東、五年北京,在電視圈裏打拼了十年……如此看來,這“偶然”中似乎就有了某種必然。

    記 者:欄目最初定位的時候,是如何想到用排行榜的形式發佈新聞的呢?

    李勇強:這個好像挺偶然的。我記得去年四月去廣經中心(中央電視臺廣告經濟信息中心)開會。在廣經中心會議室裏,我們看了原來做的一個欄目的樣片,然後廣經中心主任袁正明就説起來,新的欄目要以內容為王,形態取勝。他一説到這個“形態取勝”,我腦子裏面就突然冒出這樣一個想法:如果用排行榜的方式發佈新聞的話,會不會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方式?然後主任讓大家回去作方案,我就做了這樣一個方案,就被採納了。

    記 者:欄目籌劃過程中有什麼難忘的經歷嗎?

    李勇強:我們是在非典時期籌劃欄目的,當時廣經中心的其他幾個新欄目(《第一時間》、《非常6+1》、《絕對挑戰》)都在籌劃過程中。那時候比較有意思,車上都沒人,也不會遇上堵車,上班特別容易。

    記 者:作為一名小學老師,您是如何想到要去考北京廣播學院電視係的呢?

    李勇強:主要是教不好書,你看我表達能力很差。那時候我在湖南邵陽師範學師範,學的都是美國式的教育方法,但是在中國不適用。我教的那個班是我們全市的最好的一個學校的最好的一個班,我當了一個學期的班主任以後,這個班就被解散了,學生都分到其他三個班去了。之前我對電視可以説沒有了解,很偶然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的電視係。

    記 者:您畢業以後在廣州工作了五年,後來又是如何進入中央電視臺,並進入經濟新聞報道領域的呢?

    李勇強:1998年長江流域爆發大洪水,中央電視臺經濟部要求我去湖北黃岡拍一個紀錄片(《國是家事》抗洪救災系列報道)。我拍了一個月,就是跟蹤一戶災民,拍攝他們重建家園的過程。那時候條件也挺艱苦的,一個月當中我每隔一天發回一個短的紀錄片,像一個家庭連續劇一樣。回來以後他們就問我:你能不能留下?我就留下了。

    記 者:1998年進入中央電視臺,在《經濟半小時》工作了四年之久,2002年7月1日進入剛剛籌辦的《經濟信息聯播》,現在又擔當起《全球資訊榜》的製片人。做了五年的經濟新聞,您對經濟新聞是怎樣理解的?

    李勇強:我一開始也不懂經濟,剛開始做節目也是看著人家的腳本拍,實際上就是複製。我還花了半年時間到一個企業去拍一個片子。慢慢做久了之後,接觸多了之後,當有一天忽然發現能夠形成自己的某些觀點,那個時候我就覺得對經濟有一些粗淺的認識了。經濟節目有個難度,就是怎麼讓老百姓能夠接受。這可能不僅僅在於你的經濟知識背景的積累,還在於你怎麼把專業的東西變得通俗易懂,這個是在《經濟半小時》裏的這幾年培養出來的。我覺得經濟新聞首先得做得讓老百姓能懂,並且願意看,然後再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大家對經濟、對財富有自己的認識,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