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東方》導演闡述

總導演:王進

    敘述主線

    我們這部戲,是從巴黎和會為序幕展開的。中國當時為什麼能夠爆發五四運動,這與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與陳獨秀的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的傳播是分不開的。全劇分為兩大段落:第一段落是寫了五四運動,一直到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在這一段中,寫了先進的知識分子與反動腐朽的北京政府的鬥爭,以李大釗、陳獨秀為首的先進知識分子,要傳播馬克思主義,而反動當局以及與之勾結的帝國主義卻要壓制這種傳播,迫害這些思想先驅者們。而以陳獨秀、李大釗為首的先驅者同時還要肩負與各種馬克思相抵觸的錯誤思想的鬥爭。如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與無政府主義的爭論。特別是無政府主義思潮,當時在青年中影響很大,它是先於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的小資産階級思潮,在當時青年中影響極廣泛,包括毛澤東、周恩來都受到了無政府思潮的影響,通過這條線,劇本寫出了一批青年的思想成長和成熟過程。

    劇本形象地再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特別是在中國工人運動的逐步結合,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從醞釀、準備到正式建立的過程,劇本在這一時期著重刻畫了李大釗和陳獨秀這兩個人物,他們是中國共産黨最重要的兩個創始人。

    《日出東方》劇本從建黨後到全劇的結束。主要寫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的第一次合作,展現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與共産黨的融洽合作,到汪蔣政權背叛孫中山遺願,破壞了這次合作的全過程,同時展現了共産黨內部在與國民黨合作中的兩種路線的鬥爭,那就是爭奪領導權與放棄領導權之爭。在這場鬥爭中,突現了黨內的兩個後起之秀的人物毛澤樂和周恩來,其次還有瞿秋白。這一段中,重點體現了毛澤東重於實踐,重於調查研究,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革命實踐西結合,提出了“槍桿子裏出政權”的偉大真理。從此,中國共産黨的一代新的領袖脫穎而出。

    人物主線

    全劇由兩個人物貫穿全劇,一是陳獨秀,二是毛澤東,從戲的分量來講,陳獨秀是前重後輕,毛擇東是前輕後重,劇中陳獨秀從一位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建立共産黨的創始人,漸漸滑向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黨的領導者,而最後離開了黨的領導崗位,劇本較生動地展現了這個過程。而毛澤東作為一方進步青年代表,在李大釗同志的幫助下,很快成為一位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由於他一開始就注重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科會實踐相結合,注重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這在當時的黨內領導者們中間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因此,是他最終把中國共産黨引向了一條正確的道路,而這條正確的道路不被黨內的領導者所認可,甚至連接受他的觀點的一直是毛澤東朋友的新的中央領導人瞿秋白,也沒有完全理解他的思想的正確性,最終使黨在批判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之後,又滑向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

    除這兩個主要人物之外,劇中在前半部還著重刻畫了李大釗這位堅強的馬克思主義的形象,他不但在思想上是先驅,同時在性格上的穩重,對青年一代的寬厚、教導,以及最後的英勇就義,展現了一位完美的黨的先輩的光輝形象。而對周恩來全劇也加強了對他的描寫,寫出了他精明強幹、機智敏銳的性格,同時還寫出了他注意抓軍隊、抓武裝的思想,使得我黨在懂得抓槍桿子的重要性時,只有他因為事先的工作,能夠很快拉起一支屬於我黨的正規軍隊。

    全劇風格

    從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到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這段歷史是非常難於表現的,《日出東方》劇作者,把這段錯綜複雜的歷史,為我們形象化地展現在面前,以人帶出了戲,以戲帶出了歷上。從刻畫人物著手,尊重歷史,而又不拘泥于歷史,正確運用了“實有其事”和“會有其事”的創作方法,這在重大題材的創作中無疑是十分可貴的探索,並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我也聽到同志們閱讀這個劇本後反映説,“這個本子看起來不枯燥,有戲,有人物的感受”。

    《日出東方》這部戲,我很難用一個什麼風格樣式去套它。想來想去,我還是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詩詞來表達該劇的風格,那就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句詩詞。我覺得它較為準確地概括出了我對該劇風格的設想。拍不出“大江東去”的氣勢,不足以表現出這一段風雲變幻、錯綜複雜的時代。這是全劇的基調。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洪流中,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只有真正的金子才會耀眼奪目地顯現出來。



 


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