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  電視指南頻道 >  央視動態

生命的分量有多重


    4月20日,一個春光明媚的清晨,柴靜和往常一樣從《新聞調查》駐地出發外出採訪。這是一個6人行動小組:編導張天賀、攝像王曉鵬、陳威、錄音師劉昶以及專職司機周師傅。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齣門,他們將有數日無法再回到這裡。那一天,送行的同事們目光中竟有了些許悲壯。

    汽車駛出大門的那一刻,6個人都不再説話。每個人心裏都清楚他們這次面臨的“調查”分量有多重。當“非典”病毒的魔影籠罩城市的上空,當人類的生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時,他們將懷揣著直面生死的勇氣,投入到無法預知的危險之中。

    然而,當整整6天的採訪結束後,柴靜從最初的忐忑不安中平靜下來。對於SARS病魔,她只有憎惡而全無恐懼。這6天的經歷讓這個外表纖弱的女孩感悟了許多,也感動了許久。醫護人員的敬業、“非典”患者的樂觀、身邊同事的坦然和普通市民的豁達,都使柴靜深深體味出災難降臨的時候,人的生命和友愛的厚重。

    “就是這些戰鬥在第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是他們給了我一個記者能夠站在那兒的勇氣和力量。”

    從20日開始,《新聞調查》在北京跟蹤拍攝了“非典”患者從發現、轉送、“流調”(流行病學調查)、隔離到治療的全過程。在這個流程中,每一個環節都充滿著不可預知的傳染危險。儘管穿戴著防護服,但不管是進入發熱病人的家中,還是在救護車上,在醫院隔離區,在ICU重症病房,每一個地方都有不潔的致命的氣體在流動。據事後他們統計,這樣一種與“非典”近距離接觸大概有6次之多。説不害怕是假的,在佑安醫院,柴靜是跟隨流行病調查小組一起進入隔離區的。一位調查員也是第一次經歷這種場面,當柴靜問道她的感受時,她聲音微顫地説:“我家裏還有個1歲多的兒子……”

    然而就是這位調查員和她的同事,那樣鎮定從容地站在“非典”病人面前,他們的距離不到半米。柴靜説:“剛進去時,我感覺自己的呼吸急促了。有一位患者症狀挺重的,她突然咳嗽了一下,那一瞬間我真的想轉身走掉。這時我看到他們,他們安如磐石地站在那兒,特別穩定、專注地詢問、在記錄,我覺得心裏有一種信賴,讓我站在那兒沒有移動腳。”

    回憶自己在隔離區採訪時,柴靜最大的感觸就是一位醫生説過的話,當你關心別人的時候你就忘記了自己。恐懼在人與人相互的關愛中變得那麼微不足道。在隨急救車隊從人民醫院轉送“非典”病人到佑安醫院的途中,望著窗外的人流,柴靜哭了。她説自己從來沒有那麼真切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真情的可貴,在危難的時刻,人和人的彼此關愛,相守在一起,這種感覺,真好。

     “在這個時候,每個人都會問自己,我恐懼嗎?我對死亡是什麼看法?我能熬過這一難關嗎?我採訪了這麼多人,我覺得這樣的信心我有,他們也有。”

    在佑安醫院的ICU重症病房裏柴靜採訪了一位脫離了危險正處於恢復期的“非典”患者。她想知道,得了這種傳染性極強的病,要遠離親人朋友、遠離社會,一個人面對這一切時,心裏有依靠嗎?其實,這個問題柴靜也是在問自己。那位病人指著忙前忙後的醫護人員説,有他們在,沒什麼可怕的。病人目光中流露出的信賴和樂觀的口氣讓柴靜感到,這些戰鬥在“非典”一線的醫護工作者,他們所做的不僅僅是挽救一個個即將被SARS奪去的生命,他們更多的是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和勇氣。

    北京1000多萬人口當中,有很多人不需要每天和“非典”接觸,但他們的生活也受到很大的影響,他們是怎麼看待這場疾病呢?柴靜在採訪一位居委會大媽時,老人説,自己的兒子本來打算5月2日結婚。80多歲的爺爺希望孫子的婚禮辦得隆重熱鬧一些。於是下請帖,訂酒樓、置辦嫁粧,挨門挨戶通知了100多個親戚朋友……萬事俱備的時候,SARS疫情爆發,一切都變了。老爺子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説,這個婚禮咱不這麼舉行了,但咱老北京的禮數不能失,婚咱們還得結。咱們不請親戚來,咱們自家人在一起,我下廚炒菜給大家吃。他勸大家,他説在解放前北京城裏鬧霍亂,那個時候什麼樣子?很多人就那麼死了。咱們現在什麼社會,這點事能扛不過去嗎?這就是一個80多歲走過人生的北京老人説的話。在普通人的情感中往往蘊含著一種特別的力量,柴靜説,在為脆弱的生命尋找答案中,她從自己所採訪的每一個人身上看到了這種力量。當這種力量聚集在一起的時候,生命一定會出現奇跡。

    “如果我們自己被感染了,我們一定會把DV攝像機帶進病房。如果生命不再,那生命最後的記錄一定是我們自己完成的。”

    在做這期特殊的節目過程中,柴靜隨身帶著一個DV機,一有閒暇,她就拿出來拍攝6人小組的日常狀態。在柴靜並不算長的記者生涯中,這一次的經歷也許會令她終生受益。因為此時的記者不再是一個旁觀的記錄者,而是親歷者、體驗者,因為在空氣中病毒的濃度超過常態的環境裏,稍有不慎,就有倒下去的可能。

    在這場抗擊“非典”的戰鬥中,每一個人都是戰士,記者更不例外。柴靜和她的同事清楚地知道SARS病毒的潛伏期少則三四天,長則20天,這麼漫長的潛伏期對他們意味著什麼。完成6天的拍攝工作後,他們在一家賓館的一個樓層開始封閉式後期編輯工作。為了避免把可能的病菌傳給別人,整個樓層沒有一個服務員,6個人只能自己照顧自己,連電梯都是專用的。

    4月26日,第一期抗擊“非典”特別節目在《新聞調查》中順利播出,6人小組也才有時間去醫院做全面體檢。在等候檢測結果的時候,柴靜把手中的DV鏡頭又一次對準了自己的同事。

    攝像王曉鵬平日裏是個少言寡語的小夥子,那天,他坐在協和醫院外面的臺階上,竟滔滔不絕地講起自己這些天的感受。他説,給他印象最深的是協和醫院“非典”病區那些年輕的小護士。其中有5個女孩子原本是皮膚科調過來的,她們以前還從來沒有這麼真實地面對過死亡。她們那麼年輕,卻每天要為醫治無效死亡的“非典”病人清理遺體、遺物,對於她們而言,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支撐,要壓抑多深的恐懼才能做得到啊!因為怕傳染,晚上小護士們就睡在隔離區裏面,她們要穿戴著厚厚的防護服睡覺,又悶又熱又害怕,有時一晚上都睡不著。

    那天去採訪的時候,這些女孩終於換班可以出來修整一下了。脫下厚實的防護服,女孩子坐在那裏輕鬆説笑看著電視,那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王曉鵬説,如果拿白色的死亡做底色,護士們的美麗是足以震撼心靈的。

    在採訪中,柴靜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個15歲的男孩不幸染上了“非典”,他獨自一人躺在病房裏,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探視,他很孤獨,內心充滿了恐懼。這時,有一位護士來到他的床前,每天都跟他輕輕地説話。聊他的父母、他的老師和同學,給他講發生在病房外面的故事。慢慢地,男孩變得開朗起來,他開始積極配合治療。不久,他要出院了,他想找到那位護士,可他只能認出防護鏡後面那雙美麗的眼睛。

    這個故事讓柴靜感動了許久,她希望自己的節目能揭開籠罩在“非典”病患身上一個個神秘的“謎底”,把更多的信心帶給觀眾;也希望把這幾天來感受的愛傳遞給大家,讓每一個人將來在回顧這一段特殊的經歷時,還能尋找到那雙美麗的眼睛。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在平常平淡的日子裏,我們從不去想它的珍貴。但當我們被迫面對著失去它的可能時,我們是否應該讓自己靜下來,認真地去想一想,生命的分量到底有多重!(中國電視報 托婭)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