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  電視指南頻道 >  央視動態

冀惠彥:67小時戰地行

    冀惠彥,攝像兼編導,曾任中央電視臺駐總政記者站站長等職務,1993年6月調入中央電視臺軍事部任記者、主任記者至今。曾參與策劃、組織、拍攝過《邊海防紀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週年的《抗日將士談抗戰》、紀念長征勝利60週年的《長征精神永存》、《98抗洪》、《世紀初年走邊關》、《中美撞擊事件》、海軍艦艇編隊出訪、神州1—4號飛船成功發射等系列報道,相繼參加了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國慶50週年等重大直播任務。1998年赴伊拉克進行戰地報道。曾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沙塵暴掩護五進巴格達

    3月26日,北京時間13時,約伊邊境至巴格達高速公路的零公里路牌從眼前閃過,我們終於第五次進入伊拉克並踏上奔赴巴格達的漫漫征程。此時伊拉克的戰火已然燒了7天。

    平坦寬敞的高速路現在只有我們一輛車孤零零地跑著,一陣緊似一陣的雨點敲打著車窗,窗縫透入的風聲恐怖地叫著。不一會兒,路上便有了彈坑,坐在司機旁邊的楊小勇幫司機看路,我在後面抓拍一些資料,水均益從後視鏡緊盯司機的眼神,防止他困乏打瞌睡。

    200公里後,雨中的伊拉克慢慢改了顏色,黃色充滿了車窗,砸到風擋玻璃上的雨點,已經變成了濃濃的泥漿,天地間渾濁一片。路邊不時閃過燒焦的汽車,有小轎車,也有大巴士,突然,汽車猛地停在一座被炸毀的橋頭,車前的水泥路面像被犁過似的,橋面坍塌,司機只得掉轉車頭從隔離帶的一個縫隙闖入逆行。其實另一側路面被炸的情況更嚴重,一個直徑四五米的彈洞邊露出的鋼筋張牙舞爪,所幸的是彈洞旁剛好可以擠過一輛車。前行近一小時,又有一座跨越高速路的立交橋被炸塌,兩邊各有一輛車撞在廢墟上,高速路徹底中斷。車子拐進路邊的沙地東繞西行,許久才又殺回高速路,闖過這幾關,心情頓時輕鬆了許多。

    離巴格達還有130公里時,雨漸漸停了,而沙塵卻大了起來,能見度降到二、三十米,空氣中瀰漫著嗆人的土腥味,看著眼前高速路模糊的影子,我突然一陣竊喜,沙塵對於需要目測發現目標的兵器來説無疑是一道屏障,而雨水可以大大減弱衛星設備的信號。惡劣的天氣竟然給我們創造了隱蔽行軍的最佳條件,減少了我們行程中的危險,這不能不説是一件大幸事。

    蔽日濃煙營造戰爭氛圍

    即將進入巴格達市區,車窗外的顏色更加濃重,一團火光從眼前劃過,濃煙擦著車頂向後飄去,這是伊拉克方面點燃了壕溝的石油,以期達到遮蔽目標的作用。可對於精確制導武器,這過眼煙雲似乎管不了什麼大用,但他們卻無意間營造出一種濃煙滾滾、遮天蔽日的戰爭氛圍。

    汽車在風沙濃煙中穿行,像漂泊在黑夜大海中的一葉小舟。沙幕中隱約有人,停下時已衝到一隻衝鋒槍前,持槍的人查護照,問來意,我們幾個齊聲高喊“哈比比(阿拉伯語朋友的意思)”那人一樂,立刻放行。

    五進巴格達感覺大不同。第一、二、四次是在非戰爭狀況下進城的,車水馬龍,好不熱鬧。第三次雖已開始“沙漠之狐”行動,但轟炸都在晚間,目標也很明確,久經沙場的伊拉克人並不恐懼。而這一次戰爭已開打7天,地面部隊也兵臨城下,人的精神、心理要承受比以往要大得多的壓力。我迫切地想知道這麼密集的轟炸到底把巴格達折騰成什麼樣了,但漫天的沙塵卻像少女的面紗把這座城市遮擋得模模糊糊。

    汽車直奔巴勒斯坦飯店,它和拉希德飯店、曼蘇爾飯店一起被伊拉克新聞部指定為專供外國記者住宿的飯店,但沒想到戰爭前住宿率還不到20%的一家極其老舊的飯店現在竟爆滿。沒辦法只好又去了過去曾住過的拉希德飯店。拉希德從遠處看還是熟悉的樣子,而走到近前卻是另一番景象,鐵門緊閉,院裏沒有一輛汽車,兩個荷槍實彈的人站在門口,鋼盔下兩隻警覺的眼睛透過鐵柵欄門看著我們,滿地的黃土,沒有一絲聲息,這麼嚇人,還是另選地方吧。

    汽車調頭又開向曼蘇爾飯店,我們第一次來巴格達時就住在這裡,印象最深的是滿屋滿地的蟑螂。飯店裏有幾個人在活動,看不到非阿拉伯國家的記者,心裏就有點不踏實。但是20個小時的行程已經人困馬乏,實在不願意再折騰了,先住下再説。行李剛到房間,幾聲悶雷似的響聲從腳下滾過,房子劇烈地晃動。偷偷架起海事衛星電話,聽到的第一個消息就是拉希德飯店的圍墻被炸毀。屈指算來,我們離開那裏還不到一小時。

    CCTV攝製 外國媒體轉錄

    到達當夜,巴格達遭受了二十多次轟炸,給我們這些急於了解戰爭的人上了生動的一課,黎明,沙塵暴漸漸遠去,但整個城市仍籠罩在煙塵下,爆炸聲不斷,時遠時近。

    我們扛著攝像機不停地拍著,記錄著戰爭,記錄著戰爭中的巴格達,記錄著面對戰爭的伊拉克人。

    當地時間下午3時左右,警報聲響起,又一輪轟炸即將開始。我選擇了一個制高點,十幾分鐘後,四、五公里外一團蘑菇煙雲騰空而起,幾秒鐘後,炸雷般的一聲巨響,只覺得腳底下一陣強烈的震動,衝擊波吹得褲腳不停地甩動。依據我的經驗,重要目標一般要炸兩次,果然,不一會兒鏡頭裏又一團煙雲升起,一個完整的過程被拍攝了下來。這一段素材傳送的時候好幾家電視臺要求轉錄,並主動提出打上CCTV拍攝的字幕。

    5時以後是轟炸比較頻繁的一段時間,有傳言新聞中心也要挨炸,所以一有警報人們就拼命往下跑。太陽還沒落山,新聞中心三樓平臺就一片死寂,我下來時,已見不到一個人影,但下面廣場仍匯集著上百個人,許多媒體已經把演播室搬到馬路邊,攝像機林立,照明燈閃爍,各種膚色的主持人輪番登臺,其景象煞是壯觀。

    再走千里生死路

    3月28日,我們又一次踏上歸途。這一次我們選擇了去敘利亞。因為此時約伊高速公路靠近邊界一段已被聯軍封鎖。臨行前兩小時,新聞中心王曉真副主任受李挺主任委託捎來趙臺長的口信説,一路上不論出現什麼情況馬上打電話,你們都會得到幫助的。

    出了巴格達,點燃的石油還冒著濃煙,伊軍設置的真假高射炮陣地依稀可見,汽車行駛200公里後,穿過一處伊拉克軍隊的陣地,近百名伊拉克軍人懷抱著衝鋒槍,緊張地躲在一處斜坡後面。又走了將近100公里,遠遠看見許多車橫在路上,車慢慢停下來,十幾個黑洞洞的槍口已經對著我們,兩軍對壘你死我活的情況下,人的心情是高度緊張的,誰的手指一緊槍就會打響,一個人打響,所有的槍都會響。

    攔截我們的是一隊聯軍中的澳大利亞軍人,七、八輛大敞篷吉普車前後綁著沙袋,車上固定著高射機槍和平射機槍,二、三十個士兵全副武裝,手持衝鋒槍或機槍。兩名士兵對車裏的東西進行了檢查,特別檢查了攝像機拍攝的東西,我們問能不能拍一下,他們説絕對不可以。

    這時一輛伊拉克人的車開來,所有的槍口立刻指向那邊,隨著幾聲大喊,兩名伊拉克人高舉雙手走下車,跪著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

    一名士兵走過來與我們聊天,他特別關注巴格達的情況,問當地人有吃的嗎,商店賣不賣東西,城外有沒有軍事活動。二十分鐘後,我們被批准放行,一輛軍車還護送我們走了一程。

    離開軍人走了大約五、六公里,汽車停在一個加油站,我們接受盤查的地方突然騰起七、八團煙霧,夾雜著零亂的槍炮聲,很有可能是聯軍部隊遭到襲擊。

    我們終於走出伊拉克邊境,中國駐敘利亞大使館的車等候在那裏,北京這時已是3月29日淩晨。從重返巴格達到再次撤離,我們在炮火硝煙下度過了67個小時。(中國電視報 本台記者 冀惠彥)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