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  電視指南頻道 >  央視動態

廢墟上的採訪

    2003天2月24日上午,北京時間10:03,新疆喀什地區發生6.8級的強烈地震。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是伽師地區的瓊庫爾恰克鄉。地震發生5個小時候後,國家地震局緊急救援隊出發。中央電視臺的女記者柴靜冒著余震的危險隨同前往,並及時發回了有關報道。

    記者在顫抖的大地上行走

    中央電視臺27歲的女記者柴靜,是當晚20時隨國家地震緊急救援隊的軍務運輸機一起出發的。翌日上午8時,救援隊趕到了當時受災最嚴重的地區瓊庫爾恰克鄉。為進一步了解災情,柴靜隨同緊急求援隊迅速趕赴該鄉第六村和第十八村採訪。

    剛到地震受災現場的柴靜,是站在一個倒塌的屋頂上對著鏡頭做第一次報道的。她了解到這次地震造成當地20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8000多間房屋倒塌。受傷者大部分是被砸傷或燙傷的。在醫療隊,柴靜了解到有位醫生在幾天內接診了700多個傷病者。那位醫生告訴柴靜,他自己的妻子也在地震中被砸傷了,但他卻沒時間去進行搶救,妻子因此而高位截癱。柴靜心裏一陣痛楚,這場災難給人們帶來多少痛苦和不幸!

    災區裏當時余震不斷,可柴靜和同事們都沒想到也沒擔心到自己的安全,他們一心想做好這次地震受災報道。柴靜做好一個節目後,在傳送前得找一個有電源插座的地方進行編輯。可由於地震,周圍一些地方都斷了電,他們左找右找才找到了當時軍區司令的指揮車。在指揮車上接上電源,編輯片子時覺得指揮車在不停地抖動。當時她以為是車的重心不穩或停車的地方不平,後來發現這是一輛裝甲車,不存在此類問題,車的振動是因為不斷的余震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柴靜考慮最多的是:我是個記者,我要盡最大的努力,如實地把這些在災區現場耳聞目睹的情況報道出去。

    他一齣門村莊就成了瓦礫

    還在前往瓊庫爾恰克鄉第六村的路上,柴靜就聽説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達吾提阿西木在地震中失去了5位親人。柴靜在達吾提阿西木家的廢墟上採訪了他,她提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家的房子倒了,你晚上睡在哪兒?”他説:“睡地上。”“睡得著嗎?”這句提問,使達吾提阿西木像挨了一記悶棍,大約有兩秒鐘都沒説話。隨即,他臉上的肌肉抖動著説:“我家裏死了5個人,村子裏還有1400多個人流離失所、衣食無著,我怎麼能睡得著?”他告訴柴靜:“地震發生時,我離開家的最後一眼,看到的是家人正在香甜地吃早飯。”如今妻子留給達吾提阿西木的僅有一張照片。當他的大兒子和大兒媳婦、妻子和小兒媳婦,還有他唯一的孫子5人的屍體擺放在院子裏的地上時,柴靜再也不忍心去問他此時的感受。

    達吾提阿西木所在的第六村有1400多口人,這次地震,村民們一共失去了25位親人。村支書達吾提阿西木家的遭遇最慘。他已當了10年的村支書,村子裏的每個人都信任他,現在村子裏的人仍還需要他。如果他垮下去了,大家就會喪失生活的信心和重建家園的希望。為了村子裏1400多人的將來,這位剛剛失去5位親人的村支部書記,必須強忍悲痛直面災害,幫助村民們樹立起生活的信心,齊心協力重建家園。

    突然而至的地震把整個村子變成了一片廢墟,村民們家裏的牲畜也沒救出來。達吾提阿西木去了村裏扶持的養殖大戶家裏,把養殖戶養的100頭牛羊中倖存的80多頭救出來後,他才想起自己家裏的24頭羊生死不明。等達吾提阿西木回頭救自己家的24頭羊時,它們都已經死了。24頭羊對牧民來説,意味著一個家庭一年的生活開支。可那時,達吾提阿西木心裏只想到地震、救災,地震發生的那個晝夜他不知是怎麼過來的,白天吃了什麼喝了什麼,晚上在哪兒睡的,天怎麼亮的怎麼黑的,他一點都不記得了。

    那位奶奶的話讓她驚奇

    達吾提阿西木在國家緊急救援隊的幫助下,第二天就把村裏1400多口人全部安置到了政府提供的臨時帳篷裏。柴靜問他:“你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他説他最擔心的不是水,不是糧食、春耕,而是能不能穩定。如果村裏的人在這樣的災難面前,不能穩定下來,就會被它擊垮。他必須把所有人擰成一股繩,他每天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到村裏每戶人家去轉一圈。特別是有死傷者的家庭,更是反復探望。他強忍著自己的悲痛,安慰大家説:“咱們的房子3月春耕之前就能建起來。一切都會有的,一切都會好的。”

    地震後的第三天,災民的生活已開始恢復正常。柴靜採訪時,碰到了一個維吾爾族老奶奶,家裏只有她和3個孫子在一起生活。柴靜問她:“你沒房子了,發不發愁啊?”老奶奶説:“不發愁。”柴靜大為驚異,已經60多歲的人了,只有3個沒成年的孫子,她沒什麼依靠,為什麼不發愁呢?老奶奶告訴柴靜説:“我覺得我能把房子蓋起來。地震發生後,村裏的幹部給我送來吃的喝的,我心裏有了依靠,我知道有人會幫助我的。”

    在面臨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時,這個老奶奶對未來的那種平靜讓柴靜感到非常意外,他們好像心裏有一個支柱。她覺得,有時我們不是去救援他們,而是從他們身上學習一些東西,學習他們面對災難的那種態度。這種態度,讓柴靜感到心靈的震撼。

    廢墟中看到的第一個笑容

    瓊庫爾恰克鄉的小學校也在這次強烈的地震中變成了一片廢墟。但柴靜在採訪中聽孩子們説他們第二天就要上課了。柴靜去學校採訪了校長,校長説:“不錯,我們學校是很快就要複學了。”柴靜不相信:“怎麼可能呢?現在校園裏一片殘破,就是搞簡易教室,也得花些時間。”然而,第二天,當柴靜再次來到這個學校時,她看到學校裏已搭起了帳篷,一張張課桌從教室倒塌的廢墟里拉了出來被修理好。

    學校約有100多個孩子,那天是二年級的學生地震後的第一堂課。那堂課的課文名字叫《我的學校》,是用維文寫的。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用維語大聲朗讀著柴靜聽不懂課文。柴靜問身邊的翻譯,翻譯説,他們念的是:“我的學校多麼美麗……”柴靜一陣感慨,這些坐在搭建在廢墟上的帳篷裏,背著滿是塵土的書包,念著“我的學校多麼美麗……”的孩子,就是村民們未來的希望啊!

    當柴靜他們即將結束採訪時,全國各地運來的救災物資,已經分到了災民手裏。喀什地區的農民們,已開始做春耕的準備了。即使受災最嚴重的瓊庫爾恰克鄉也不例外,人們從災難的不幸中振作起來,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新疆地震災區的採訪雖然只有3天,但柴靜他們經歷著頻繁的余震,拍攝了20盤錄像帶,共計十幾個小時的資料,製作了5期節目,使全國觀眾在第一時間全面了解災區的情況。(中國電視報 蔣書)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