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  電視指南頻道 >  央視動態


系列報道(一):走進伊拉克戰爭的直播報道幕後

    編者按:十多天來,伊拉克戰爭吸引著億萬觀眾的目光,同時也更忙壞了、累暈了我臺一、四、九套節目、屏前幕後的電視人。為此《電視生活報》派出記者,兵分三路,走進了沒有硝煙卻始終瀰漫著戰爭氣息的各個直播報道中心進行專訪,采寫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現刊登在此,以饗讀者。

    《伊拉克戰爭直播報道》這個集體之所以特別能戰鬥,除了全組同志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那就是領導幹部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直播以來,羅明副臺長一直親臨直播現場坐鎮指揮,每天早、中、晚三場直播,連續堅持了7多個小時不間斷。各個中心、部門領導都在一線跟班作業,輪流值班。在新聞中心傳送著這樣一些有趣的故事。

    危機時刻——李挺主任親自上陣頂直播

    3月23日淩晨3點多,直播已經結束。工作人員陸續回到梅地亞準備休息。然後戰事突然加劇,他們還沒有來得及休息,就又被“美國新的一輪轟炸開始,速回崗位的”一陣陣急促的電話傳令叫了回來。從接到電話到回到直播崗位上僅僅用了5分鐘。雖然只有分鐘,在戰爭中可是瞬息萬變,不容忽視的。正在擔負24小時值班任務的新聞中心主任李挺為了不延誤戰況信息的傳送播報,依然果斷地讓技術人員打開直播窗口,自己親自上陣及時發了當晚美伊戰爭最新戰況的第一消息。一直到主持人康輝趕到才把他替換下來,李挺主任的“見義勇為,機智果敢”的行為從此被傳為佳話。

    快速出擊——三分鐘就開出了直播窗口

    “戰爭畢竟是突發性事件,存在著很多不定因素,千變萬化,我們只有在各個環節上都做好充分準備,在戰時才能衝上去。戰前,新聞編輯部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和演練,並充滿信心地向臺領導承諾:我們保證在開戰後20分鐘內開通直播。但事實上,我們在獲息並證實了開戰後的三分鐘就開出了戰後直播窗口,出擊之快捷,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新聞中心新聞編輯部主任侯明古介紹説。

    直播任務之所以這樣迅速到位,完成出色,除了主要擔負這一任務的新聞編輯部國際新聞組有過硬的業務素質外,還離不開新聞編輯部的播出組、新聞製作部等部門強有力的技術保障。開戰初期,播出時間最長的是連續十二、三個小時,現在每天至少也要直播5個小時,最緊張的時候,大家一天就睡一兩個小時的覺。在直播崗位上值班的無論是誰,尤其是送稿子的同志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那就是人人都是一溜小跑地往返、穿梭于直播演播室、辦公室、機房這三個工作場所。同志們風趣地説:這一晚上下來,趕上跑一個小馬拉松了。

     緊急關頭——從幕後走上屏前當主持

    以前李慶慶、楊惠敏兩位同志一直在幕後從事編輯記者工作,從未做過特約記者,然而,這次緊急關頭,臨危受命卻被推上屏前擔當特約記者的重要崗位上,而且得到了領導和觀眾的讚賞。

    李慶慶是一位資深的編輯記者,有一次她值班,擔任同聲傳譯一口氣就頂了五個小時,又是聽英文,又是口語表達,還要注意表情,可以想象這對一個初上鏡頭的記者來説是多少大的壓力呀!國際新聞組組長、製片人孫平高興地介紹説:“這次直播既鍛鍊了我們的隊伍,又發現了一些新的人才,像李慶慶、楊惠敏這樣的記者,還有在美術編輯(作圖)等其他工作各個方面也都表現不凡的同志,更為新聞頻道的開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人員“超編”——“沒有班的怎麼也來了?”

    主要承擔《伊拉克戰事直播報道》後期播出工作的國際新聞組,被分成兩個小組,每組15個人。為了工作方便,所有的人員都住在離臺最近的梅地亞賓館,是值不值班都不回家。

    製片人張森因患肺炎剛出院,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就投入到晝夜不停地直播戰爭中。另一位製片人潘林華小孩才一歲,正是最需要人照顧的時期,可是他也和大家一樣住在梅地亞一個多星期都沒有回家。直播以來,大家都發現每天來上班的人員總是多出許多,不值班的人也來到崗位前隨時待命。當製片人、組長孫平問大家沒有班怎麼也來了?同志們回答驚人的一致:萬一人手不夠,我們都可以頂上去。這讓孫平既感動又欣慰。他説:“承擔這樣重大的直播任務雖説是第一次,確實感到壓力很大,也很累,卻沒有感到難。因為我們每一位同志業務素質都很高,而且非常敬業,再加上後勤保障也做得非常好,新聞中心黨總支專職副書記郭書蘭,還有劉煥玲等同志每天為我們備好了一日三餐和夜宵,讓我們沒有一點後顧之憂,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做好工作呢?(胡亞萍)

    演播室“戰意”濃厚

    在13演播室入口上方的墻上,一塊寫有“時刻關注、同步報道伊拉克戰爭”的宣傳板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板上的戰機和眼睛的圖案好象在提醒在這裡的工作的每一個人,媒體戰爭的殘酷程度絲毫不亞於電視畫面裏那些真實的戰爭。進入演播室就象踏上的戰場一樣,要全神貫注,全力以赴,發揮出自己所有的潛能來打贏這場“戰爭”。

    進入演播室,這裡果然“戰意”濃濃。在外屋的編輯機房,七、八組對編機都在緊張地工作著,編輯們一絲不茍地盯著畫面。我注意到有兩台電視上貼著“路透社”和“半島電視臺”的字樣,看來這就是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外電畫面的來源了。電視機前的編輯頭戴耳機、手拿紙筆邊聽邊記,發現可用的新聞就馬上送到對編機上製作。我看到對編機前的一位編輯手在不停地操作著快進、快退、打點、錄製這些按紐,神情專注。我想,這時編輯們為了爭分奪妙,都恨不得自己能象章魚那樣有八隻手才好吧!一條剛收到的新聞還沒有做完,身後的另一位編輯已經在不住地催促:“快快快,下一條就要播了。”“馬上馬上,還有幾秒鐘就好。”説著飛快地把畫面倒在第一幀,迅速取出播出帶,身後的編輯接了馬上跑向屋裏導播間。有人可能會覺得誇張,裏外屋就幾步路的距離還用得著跑?但我看到的情景確實如此,直播線上的每一個人來來去去都是跑著的,即便距離近得一步跨出去就到了,那他的姿勢和動作也清清楚楚地表明這是跑而不是走。編輯記者們搶新聞的緊迫感由此可見一斑。(張紇、栗龍池)

    優先考慮楊小勇

    伊拉克戰爭期間,總控部管理科科長楊小勇的名字和水均益、冀惠彥、陶冶、康稅一同頻頻出現在我臺的新聞報道中。作為我臺赴伊拉克五人報道組成員之一,楊小勇負責技術傳送工作。3月28日,楊小勇在巴格達接受我臺記者採訪時特別提到:我感謝總控部做的工作及管理科的支持。一句感謝,道出了後方同事們為及時報道伊拉克戰事所付出的努力。

    傍晚,我們來到播送中心總控部管理科,這裡是專門協調前線回來信號的地方。一進屋,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墻上白色告示板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楊小勇巴格達、楊小勇安曼、楊小勇科威特,電話、手機、傳真”的字樣,而在墻上一張白紙上,更是醒目地標著幾個大字:“約旦安曼傳遞空白報底,優先考慮楊小勇。”這時,楊小勇的同事劉麗拿起桌上一大摞紙告訴我們:這是楊小勇從海外傳回的申請單。平時,管理科只需要每兩天接收一次申請,伊拉克戰爭一打響,楊小勇每天需要往回發四五次申請單。管理科一旦接到楊小勇的申請,馬上就與各個傳送環節確認時間,再通知楊小勇,然後運行科隨時接收。

    “優先考慮”雖然只有簡單的四個字,但保證的是第一時間接收來自最前線的信號,也確保了廣大電視觀眾及時收看到有關伊拉克戰爭的最新動態。

     家,很遙遠

    熟悉播送工作的人都知道,他們的工作是24小時連軸轉,“零事故”安全播出是他們的生命。為此,他們付出很多很多。

    運行科科長張大立的父親剛被確診為肺癌,需要經常做化療,豐富痛苦。每次做完化療,虛弱的老人都拉著兒子的手,懇求著:“我不睡著,你不準走。”孝順的張大立只好等著父親入睡後,即刻返回臺裏,又投入緊張的工作。

    3月下旬的總控部,人員十分緊張,除了楊小勇從正月初五赴伊拉克後,到廈門、到珠峰,外出報道任務很多。在這裡,上至64歲的老同志,下到24歲的年輕姑娘,全部都是輪班值守。“家”的概念在大家的腦海裏已經淡漠了。坐在燈光閃爍的大屏幕墻面前,不能錯過一條信息,不能漏轉一條,喝水、吃飯都要輪班。大家説:最怕得病,已經沒人敢得病了。經驗豐富的老同志幾乎住在機房,家遠的姑娘早晨5點半頂著星光趕來上班。正是這些平凡人的辛勤付出,才使電視屏幕更加多姿多彩。(來源:電視生活報)

  相關鏈結  

系列報道(二):走進伊拉克戰爭的直播報道幕後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