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  電視指南頻道 >  央視動態

“心連心”赴萍鄉側記:熱土新篇情動八方

    11月28日,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赴江西萍鄉慰問演出——《熱土新篇》,在萍鄉市秋收起義紀念廣場隆重舉行,高大的秋收起義紀念碑成為這場演出的壯美的背景。

    坐落在萍水河畔的秋收起義紀念廣場總面積為230845.02平方米,其中心建築為“秋收起義紀念碑”,碑身上幾個遒勁的大字是1999年9月9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的,碑身的另一面鐫刻的是毛澤東同志1927年寫成的《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撫今追昔,天翻地覆,轉眼間,秋收起義已經勝利75週年。正應了毛澤東的那句詩:“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1922年9月,安源路礦工人舉行大罷工,當時罷工鬥爭的主要場所,就是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總平巷。據文字記載:“安源煤礦開辦于1898年,總平巷建於開礦初期,是1922年9月罷工鬥爭主要場所,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在安源開展工人運動時先後從這裡下礦井考察”。11月27日,小分隊來到總平巷巷道口,為堅守在生産一線的煤礦工人進行了慰問演出。礦工出身的煤礦文工團男高音歌唱家劉君俠為工人師傅演唱了《要問我們想什麼》,受到工人的熱烈歡迎。由於時間關係,最終沒能下得礦井,只有憑想像追思昔日領袖的風采,和那震驚全國的轟轟烈烈的罷工運動。在距總平巷不遠處,有一座青年毛澤東的塑像格外醒目。仔細端詳方知,這就是“毛主席去安源”的形象。一座塑像,引來一陣騷動,隨團採訪的記者們紛紛抄起各自的攝像機、照相機選擇角度,琢磨構圖,一陣狂拍,他們拍下的不僅是一幅幅精緻的畫面,也應該有一種精神的訴求融注其中,我想。

    80年前,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領導了舉世聞名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以“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為罷工的口號。這次罷工歷時5天,最終取得完全的勝利。11月27日,在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前,小分隊舉行了慰問演出。俱樂部舊址是安源工人革命活動的中心場所。從外觀看,它是一座歐式風格的二層小樓,樓內卻是帶有天井的三層樓結構,內有一個不大的講演廳。俱樂部是1923年4月由工人集資興建的,次年5月1日竣工,據説圖紙是劉少奇當時從蘇聯帶回來的。當天,著名演員張也、譚晶等為現場觀眾演唱了《笑顏》、《金梭和銀梭》等歌曲。雖然天氣寒冷,將身著夏裝的演員們凍得直打哆嗦,但是,一旦拿起話筒,走向觀眾,他們就像變了個人似的,精神十足,現場氣氛相當熱烈。和著名演員零距離接觸,當地群眾稱“這是第一次,很好聽,很過癮”。

    著名演員田華主演的以江西革命鬥爭為題材的電影《黨的女兒》,曾經風靡全國。1992年,總政歌劇團推出同名歌劇《黨的女兒》,在劇中扮演玉梅的女高音歌唱家孫麗英11月28日在主會場演唱了主題歌《天邊有顆閃亮的星》。提到歌劇,孫麗英説“我實在太熱愛了”。《黨的女兒》自推出至今已在全國各地演出200多場,劇中女主角玉梅有20多個唱段,每一次登臺,對孫麗英而言都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尤其是玉梅就義前的那段足足有8分鐘的《萬里春色滿家園》的唱段,沒有唱、念、做、表演的真功夫是難以承擔的。為了形神兼備地塑造好玉梅這個光輝形象,孫麗英看了許多遍電影《黨的女兒》,仔細揣摩田華自然樸實的表演;同時,她還和主創人員一起深入井岡山等革命老區,與當地老鄉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共同的生活中,捕捉生活的細節。幾經雕琢,一個形象飽滿的玉梅亮相於舞臺,唱遍大江南北。屢獲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等大獎的孫麗英,除了《黨的女兒》外,還先後主演了歌劇《蘆花白木棉紅》、《玉鳥兵站》、《悲愴的黎明》等,在歌劇藝術並不景氣的今天,孫麗英的一枝獨秀令人稱奇。在江西表演《黨的女兒》不止一次,“但每次表演感受都會有所不同”,孫麗英説:“‘心連心’演出是和觀眾面對面,心交心,它對演員的心靈是一種凈化。”(來源:中國電視報 苑文剛)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