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  電視指南頻道 >  央視動態

杜雨露:不被一切壓倒!

    “伊斯特伍德”?

    採訪杜雨露前,曾與他有過多次接觸的一個老編輯對我百般交代:“杜雨露是個伊斯特伍德式的人物。”理想主義英雄?我嘴上“知道”個不停,心裏卻不以為意,如今是個“只有偶像不見英雄”的時代,怎麼還會有這種中世紀式的人物呢?

    沒想到,老媽得知我要去採訪杜雨露,竟也在一旁嘮叨個不停:“是演白蔭堂的吧,那個演員演得好呀,一看就知道是有閱歷的,讓你這小姑娘去採訪他,你們領導也真夠放心的。”老媽的話令我很不服氣,究竟是角色的魅力還是杜雨露的確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難道他真是21世紀最後一個騎士?

    於是,我開始查閱與杜雨露有關的各種資料,看到的是一片讚揚聲,讚揚他在《大宅門》中將老掌櫃刻畫得入木三分、在《突出重圍》中塑造了真實可信的老將軍,以及對《省委書記》的無限期待。這些,充其量説明他是個好演員罷了,我看得木然,直到杜雨露説的一句話映入我眼中:“我一直沒想著紅不紅的事,只是希望戲能一天比一天演得好,這年代有才能的人千千萬,被埋沒的又何止千千萬。”盯著這句話,我好長時間竟沒緩過神來。

    那十年,太可惜了!

    從20歲開始演戲,年少氣盛呀!一直沒紅,不著急嗎?我的第一個問題有些不懷好意。杜雨露四兩撥千斤:“孩子,那時候可跟你們現在的年輕人不同,演戲只是聽從組織分配,紅不紅誰能説了算?但我始終堅信,只要努力都會得到某種形式的收穫。”

    這話杜雨露現在説來,輕鬆自然,純粹的理想主義,一點錯也沒有,但堅持信仰所遭遇的種種挫折、誘惑,甚至是絕望又豈是説説這般簡單的?杜雨露20多歲時就趕上“文革”,作為演員最黃金的年齡,他卻整日無所事事,四處閒逛,彈指一揮間,“文革”結束時,他已經36歲了。“那10年,太可惜了!迷迷糊糊一晃,什麼也沒幹成,人生能有幾個10年呀!”

    如果一個人這一生過得風調雨順、四平八穩,理想主義對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本性;但對於一個經歷過命運捉弄、曾萬般無奈的人來講,理想主義像鴉片,越信仰,越痛苦。

    英雄,到處都是!

    “經過了那個年代,您現在還相信有英雄的存在嗎?”

    “當然!只要你肯用心觀察,英雄到處都是。《突出重圍》、《省委書記》中的主人公是英雄,見義勇為也是英雄,能抵抗誘惑還是英雄。知道嗎,孩子,這些都是人性的閃光點呀!”

    我無語,在我們這一代看來,英雄應該誕生在戰場上,槍林彈雨,生死一念間,像董存瑞、黃繼光;英雄還誕生於革命中,世人皆醉我獨醒直指世俗不留半點妥協,像魯迅、李大釗,或者説,這是我們20世紀70年代這一代人崇拜的男人形象,伊斯特伍德式的浪漫牛仔,多少有些不合時宜了吧?

    杜雨露聽後,淡然地説:“孩子,你知道我崇拜什麼樣的男人嗎?有毅力、堅忍不拔的,男人不是要壓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壓倒。”

    “那您這一生中,始終相信明天會更好嗎?”

    “始終相信。”

    採訪完杜雨露,我懷著一種異樣的心情將採訪過程講給同學聽,看著她一張年輕卻茫然的臉,我突然間喪失了所有的興致,拉著她説:“算了,走,去買F4的專輯吧。”也許,杜雨露是個騎士,但他屬於這個時代嗎?(源自:中國電視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