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  電視指南頻道 >  央視動態

不解京劇緣

    80年代,我有幸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隨後頻頻在中央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中亮相。但以往晚會演出都是我單獨演唱,唯有此次是我和老伴耿其昌同臺表演《四郎探母坐宮》。

    我和耿其昌同年生,11歲時同被北京戲曲學校錄取,8年同窗,老生、旦角比翼雙飛,暗生情愫,順理成章地走上紅地毯。幾十年來,我們相濡以沫,攜手同行。在藝術上,可以説我們的觀點出奇的一致,常常想法不謀而合。但在生活上,對待各種事件的看法可就各抒己見,看法不一了。

    這些年,我因身體原因,整臺大戲演得少了,耿其昌卻功夫不減當年。前不久,因成功塑造了《瘦馬禦吏》中的錢南元這一性格豐滿的形象,獲得了文化部舉辦的第三屆全國京劇節金獎和優秀表演獎。

    現在,仍有許多年輕人虛心地向我們求教,並希望拜師學藝。但我們不同意拜師這一老套的做法。拜師不利於中國京劇事業的發展,限制了學生兼收並蓄、博採眾長,汲取各流派精華的空間。我們採取凡上門求學,電話求教,來者不拒。其實,拜師與不拜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練好基本功,打下唱念做打的好功底,增加舞臺實踐,多與觀眾交流,以逐步形成其鮮明的演唱風格。

    總有人問我:“李老師您是憑藉哪部劇目,哪個角色而成名的?”我不是憑藉某一部劇目、某一個角色而一鳴驚人的,是幾十年來以嚴肅認真的態度演好每一場戲,塑造好每一個角色,逐步積澱起來的演唱風格,打動了觀眾,感染了觀眾。因為,只有你的戲打動了觀眾,觀眾才會一輩子忘不了你。不過,電視劇《四世同堂》大孫媳婦韻梅的成功塑造,讓我從小舞臺走進千家萬戶,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太大了。

    我走的是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三並舉的藝術之路,曾主演了傳統戲《四郎探母》、《秦香蓮》、《斷橋》、《玉堂春》、《謝瑤環》,新編歷史劇《蝶戀花》、《李清照》、《恩仇戀》、《寶蓮燈》、《李鳳姐》及現代戲《紅燈記》等上百部戲。我這一生與中國京劇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