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  電視指南頻道 >  央視動態

直擊《社會經緯》幕後

     這一天 一大早,《社會經緯》節目組的部分成員就換上了統一服裝,會同法律專家和律師,乘上了一輛普法車,他們將奔赴河北滄州,為紀念12月4日全國第一個法制宣傳日的到來,進行一次特別行動—— 送法下鄉。我們《電視你我他》的記者也一起登上了這輛普法車。
     在路上,記者屈鑫提議順路去一趟滄縣的棗林村,去看看年初曾經採訪過的村民馬保順。
     從第一次來時村民的圍攻,到今天的鑼鼓喧天,這天壤之別讓我們對《社會經緯》節目組産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還是先來看看那次採訪的經過吧。那是2000年9月,全國各大報紙都以“被捌十年終成被告”為題報導了四川女韋秀運被捌河北滄州,其兒子又被棗林村民馬保順掠去的事情,記者屈鑫按照線索來到了棗林村,可一進村,就被村民們圍了個水泄不通。可是記者們沒有知難而退,更未被其他報導所迷惑,而是用真誠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
     原來孤身一人的馬保順為老來有個伴兒,領養了韋運秀的兒子,可當時並未有只字證明。所以當幾年後韋運秀反悔時,馬保順只有以武力相爭,併為爭撫養費還上了法庭,直鬧得個滿城風雨。
     《社會經緯》公正的報導,終於讓操勞得駝了背的馬保順在人前挺直了腰桿。
     輸了官司卻並未輸掉作人尊嚴的馬保順和村民們向“普法組”諮詢著一檔檔的瑣碎事兒,還是讓我們先遠離這震耳的鑼鼓場面,去《社會經緯》的大後方看一看吧。你也許未必記得住這些記者在屏幕上一閃而過的身影,可他們為你採制的一樁樁案件,一定是您曾經關注過的。
     《社會經緯》節目輻射全國,遍及城鄉,他們的節目涉及民事、經濟以及刑事等各領域案件的報道。
     這些資深記者,自然視角獨特,報道深入,《社會經緯》組同時也在不斷融入新鮮血液,她就是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
     普法車一路前行駛離了棗林村,又在劉家廟搭起了普法臺。碰巧,正趕上今年的第一場瑞雪,天氣雖然驟然轉冷,可看見來了這麼多專家、法官,鄉親們仍然忙著問這問那。
     這樣的難題怎麼克服?多次採訪如何做到客觀公正?節目組的選題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還是再回到節目組去看看,這位姑娘專門負責處理每天的來信。
     報紙、電話、網絡,精挑細選出有代表性的案例,可實際採訪時,記者們往往會受到某一方的阻撓甚至攻擊。
     節目組有一副圍旗,平平常常的黑白棋子在這裡卻有了新的含義。
     正是心中有了這樣一幅黑白分明的棋子,熒屏上才會出現諸多精彩的案例,無論是馬保順這起蹊蹺的捌騙案,還是轟動一時的姐妹毀容案,杭州保姆繼承案,當然還有那些涉及國態民安的大案要案,客觀公正的報道讓我們看見了法律的天平在這裡沒有傾斜。
     為了推進農村普法的進程,為了少幾個馬保順,節目組也就有了這次的送法下鄉。普法不能光靠宣講,還要幫著農民做點兒實事,這不是,聽説有個叫蓮秀的女孩被停了學,記者們急忙前去問個究竟。
     小蓮秀的失學,因為貧窮也因為觀念,為了説服蓮秀的家長,崔志剛帶著法官、律師直奔蓮秀的家。
     放羊回來的小蓮秀一看見記者就哭了,不知道叔叔們跟父親講的那些道理她是不是都能夠聽得懂,但我想她至少會比她的父輩更早一點接觸這“法律”二字。
     再看另一路記者,這時候也受派出所之托,去一戶因生了兩個女兒,就吵鬧著要離婚的人家去做調解。
     小姑娘,你知道嗎?你無知的父母,沒有給自己的婚姻以合法保證,因此也不可能給你和妹妹以一個合法的身份。普法組回到了北京,大家心中更多了一份沉重和責任。雖然誰也説不清中國的法制進程會有多難,路會有多遠,採訪中還會遇到什麼樣的難題,但大家依然投入依然忙碌著,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的辛苦和汗水,能幫助那些需要法律幫助的人們發出清晰的聲音。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