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宇説服裝
  也許是女孩子的天性和職業的需要,我一直對服飾比較用心。雖然許多觀眾是在《經濟半小時》欄目中與我相識的,但我也做過很多服飾類的專題性節目,我曾到香港拍攝過1996年香港秋季服裝節;主持過首屆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皮爾卡丹”的展演;還採訪過許多服飾、面料生産企業;我還是時尚與服裝類雜誌的忠實讀者,對服飾流行、美容資訊,我是一個熱心的關注者,但不是盲目的追隨者。
  無奈的負擔
  昨天還感覺天氣悶熱,酷暑難捱,今天就已經秋風送爽,北京的季節變化總是讓人措手不及。望著窗外人們都已換上了長褲長衫,心想今天我穿什麼呢?總覺得衣服不夠穿。記得曾做過一個節目,標題便是“買多少衣服才夠穿”,裏面還教女同胞們如何將服裝穿插搭配,使自己的衣服豐富多變,可是這個問題落到自己身上其實也和大多數女同胞一樣,衣櫥裏面滿滿的,仍然覺得沒有衣服穿。
  電視節目主持人不像歌星,經專人或專業公司全麵包裝後推向屏幕,主持人常常自己既是化粧師,又是髮型師,服裝更是靠自己來選擇購買。有時經常為了一個節目的需要,為一套服裝跑遍北京的大小商廈。記得1997年的“315”晚會,為了一件主持時穿的衣服,我逛遍了賽特、國貿和燕莎,終於找到一條大紅色的絲綢長裙,才算解了燃眉之急。有時選擇服裝也成了一種無奈的負擔。
  域外見聞
  從亞洲到歐洲,雖然各地的著裝習慣不同,但日常大都以休閒裝為主。96年到日本採訪,原計劃拍攝三菱重工和大榮公司兩家企業,但當時正值阪神地震剛剛過後,大榮公司損失嚴重,正在處理善後問題,因此拍攝大榮的計劃只能暫放棄。為此,大榮公司派專人趕到東京解釋原委,前來做解釋工作的幾個人一見面就先道歉説,因為他們剛剛從地震現場趕過來,沒有來得及換西裝。可見日本人對服飾的重視程度。日本人生性嚴謹,重視衣著,不亂穿衣,人人都顯得乾淨、得體,我想這與其國民文化素質有關吧。
  香港的服飾令人眼花繚亂,到了香港總有買不夠、看不夠的感覺。香港的女士很會用小飾品來裝點自己,使原來呆板的套裝顯得富有生氣,也會為一件普通的休閒裝,增添一份浪漫和清新。其實,在世界經濟大融合的今天,服裝早已沒有國界,國際名牌在國內服裝市場上也到處可見,中國的服裝工業正在走向世界,我們的服裝與國際流行的節奏越來越合拍。
  活的真實
  我喜歡的大都是寬寬鬆松、線條簡潔、色澤柔和、單純的服裝,幾乎沒有一件花衣服,這種服裝可以讓我行動自由,不受約束,還可以不用化粧。多年來,我已養成了一種習慣——出了演播室,馬上卸粧,換衣服。最最輕鬆的感受也是從演播室出來,洗去鉛華,脫去套裝,換上舒服的休閒裝,因為這可以使我從緊張的工作狀態中解脫出來,還原真實的自我。
  我平時購衣,只要自己喜歡,感覺舒服,便會毫不猶豫將它買下。對於我來説,穿衣服只講求兩個字“舒服”,首先是看著舒服,其次是穿著舒服,這兩個舒服缺一不可。所以只要不上鏡頭,我便會從頭到腳一身寬鬆休閒,休閒得讓哥哥説我沒有職業形象;寬鬆得有時讓人産生視覺誤差向我道“喜”。唉!
  在我看來,單純和簡潔永遠都不過時,而且是最美麗的。對服裝品牌也沒有什麼刻意地追求,只是覺得衣服穿在身上舒服,適合自己就行。但我也不排斥名牌,像PORTS、SANDWICH、MAX STUDO等品牌的服裝,適合我的體型和氣質的較多,因此可以説我是他們的老客戶。有時我也會在街頭小店買幾十元一件的外貿服裝,其實它們的做工款式都很好,穿起來效果不次於名牌服裝。
  鏡頭內外,我從不願意過分的修飾自己,我希望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原原本本的我。儘管平時出鏡時穿的衣服都很貴,有的一件上衣趕過我平時穿的五件衣服的價格,但樣子都很簡單,也少有裝飾,顏色較素,所以一位做企業家的朋友曾開玩笑説:“曉宇,你怎麼穿得那麼樸素,是不是中央電視臺的服裝費太少?需要的話,我可以給你長期贊助服裝。”鏡頭外,我更是穿著隨意簡單,而且從不化粧,所以常有觀眾見到我時會説:“想不到你就是陳曉宇,怎麼與屏幕上差別那麼大?屏幕上很老誠、持重,屏幕下這麼年輕,隨和。”其實,有時我也想改變一下自己的屏幕形象,但沒辦法,我沒心情去關注、購買那些比較鮮艷,比較華麗的服飾,我想,自然樸素是我的天性,人與生俱來的東西是無法改變的。
  平平淡淡是最真。有些歌儘管通俗,但蘊含哲理。我的衣著追求就像歌中唱的那樣:平平淡淡。我想觀眾希望在屏幕上看到的是最真實的我,我希望自己活得真實。


  文/陳曉宇
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