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古勞:600年水鄉風骨柔情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5日 16:07 來源:南方日報

  她先後孕育了咏春拳開山祖師梁讚、“影后”胡蝶、“涼茶大王”王澤邦……

  人們對風景的嚮往,可以到魂牽夢縈的地步,筆者也不例外。其實早就聽説五邑古勞鎮是原始水鄉,很美,雅韻勝似蘇杭,風情猶如西子……

  古勞水鄉又稱圍墩水鄉,據史載,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圍墩”是根據地理特點命名的,意即堤圍下的一個個“墩”,即屋宇集中點,少則一兩戶,多則十幾戶。而每個“墩”都有特別的名字,如南安社、水樓墩、太和裏等。


  古勞水鄉地處西江岸邊,明洪武二十七年,古勞人馮八秀奉旨興建古勞圍,從此,古勞便從灘塗澤國逐漸變成美麗的嶺南水鄉。如今的水鄉,魚塘土地穿插,河網道路縱橫,村落、流水、石橋、古榕散落其中,小舟穿行石橋榕樹間,“小橋、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致隨處可見。

  數百年流傳的特色人文景觀,古樸、清新的水鄉風貌,曾令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南下途中下船駐足,寫下“留連不能去”的詩句;近代,古勞圍墩水鄉因僑胞在海內外廣泛傳誦,更有“東方威尼斯”之譽。

  印象:綠意盎然 風情萬種

  走進水鄉,桑蔗遍植、河網縱橫,綠意瀰漫在田埂上、草叢間。一條條玉帶般的小河將一池池翡翠樣的魚塘緊緊串連,那水,綠得讓人忍不住要驚呼起來。

  水鄉的美,不會讓人覺得疏遠,只要願意,坐一葉扁舟,就可以隨意掬起墨綠的水,輕撩起盎然的水草,感受南國水鄉款款風情。據聞,如在7月至10月間,還可以偶遇遠方遷徙而來的白鷺,那大自然的精靈,年年這個時候都會降臨水鄉的阡陌田野,在濕地快意地嬉戲覓食,安然棲息。


  在水鄉,橋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景致。石板橋在水鄉人口中俗稱為“石路”,大多已過百年,但在十幾年前仍然是水鄉人主要的交通道路。這些石板橋一般由每段長約1.5米,寬約0.5米,厚約0.1米的花崗岩石組成,而橋墩一般是青磚砌成。石板橋之多,皆與水鄉地理有關。水鄉泥土細滑,不易滲水,加之水鄉地少塘多,一般泥路容易塌方,而用磚石砌成的石板橋堅固耐用,所以形成了遍佈水鄉的石板橋和石板小路。

  水鄉人介紹説,每座橋都有自己個性的名字,如“點天燈”、“丁財兩旺”、“水龍”、“聚寶盆”。這些石板橋可是水鄉橋中之寶,它們的造型宛如江南女子,小巧玲瓏又古樸典雅,幾乎每座橋都有一段有趣的典故。

  如果説橋是水鄉必然的風景,那榕樹可謂是水鄉獨有的了。鄉里老人説,榕樹是長命樹,人們都叫它“不死樹”,水鄉古榕大多都在百歲以上,根深葉茂,綠葉婆娑,有的孤芳自賞,有的知己相聚。綠陰下則是人們茶余飯後消閒娛樂、乘涼避暑的好去處。站在屋頂遠眺,榕樹就好似一個個小綠洲,繪就一幅鄉情濃郁、景色獨特的嶺南水鄉風情畫。

  古勞是寧靜的,透著一種質樸,一種文雅。不過要真正領略水鄉萬種風情,恐怕還得親身去走走。  

  建築:結構獨特 別具一格

  有著600年曆史的古勞水鄉,至今保留著一些古宅舊居,頗具濃烈的南方建築藝術風味。古樸的祠堂和南國水鄉特色民居就是其中的代表。

  水鄉以上升村的祠堂最有特色,其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李氏大宗祠。李氏宗祠建於清末,1928年重建,以軸線對稱佈局,兩進廳堂,即門廳和正殿,之間隔一天井,兩邊走廊相通,兩側各有一間廂房,均有木閣樓,兩邊青雲巷分別刻有“登龍”、“旋馬”幾字,正門石雕栩栩如生。祠堂建築面積930平方米,硬山頂,青磚墻,抬梁式木結構,石柱基礎,檐柱為石,內柱為木,以石雕、磚雕、灰雕、木雕為裝飾。

  除了祠堂之外,富有南國水鄉特色的民居更是結構獨特,別具一格。據了解,水鄉主要是由水樓、水寨(水面上用杉木、樹皮搭建),演變為“牛仔石”、水泥立柱。現新星洛社二隊、新社一隊等地仍保留較有觀賞價值的舊式水棚屋。而紅磚屋,則在雙橋三姓堂附近有三座空置僑房,樣式完全一樣,手工精良,屋內設計獨特,第一層天花是杉木結構,上鋪方磚,有一定觀賞價值。水鄉“龍船屋”、“鍋耳屋”也很有特色。龍船屋脊用鐵線做架構,外批蕩石灰砂,外形像只龍船,此設計據説是舊時有錢人家才有的。鍋耳屋兩邊則設計成鍋耳狀,據説此設計表明屋主知書識禮,並且較為富有。

  風情:龍舟盛行 尚武成風

  如果説翠玉般的水是古勞的生命,那麼龍舟就可説是水鄉的精魂。在古勞,幾百年來百姓都把龍舟當作吉祥之物,他們深信每年只要舞了龍頭,扒了龍舟,洗了龍舟水,就會風調雨順,福壽綿長。因此,“三夾騰龍”也就成了幾百年來獨特的人文景觀。有史書記載,古勞鬥龍舟至少有300年以上歷史,典故豐富,有著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傳説趣事。 


  每年四月初八過後,鑼聲一響,各村男丁雲集“龍舟埠”,把沉睡一年的龍船從泥中撈起,選派上年紀且富有經驗的人抹油、扎龍根。此後“龍舟熱”逐日加溫,扒丁集中練橈,村前村後,商鋪茶樓、榕陰埠頭,一本本“龍船經”講得頭頭是道。“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扒出屎,初五、初六扛過基,初七、初八入泥底”,這首民謠便是水鄉鬥龍舟的生動寫照。

  水鄉的龍舟製作精巧,均以數丈長的原枝坤甸木作龍骨,取其木質堅韌不易滲水,耐浸耐碰,但坤甸木忌北風和日曬,平時龍船埋藏于河底淤泥中,用時才起出,它比一般的龍舟要長,有的長達45米,可坐扒手80多名,短的也有21米,可坐40多名扒手。據聞,古勞現有龍舟近20艘。

  每年端午節前,即農曆五月初三、初四,古勞水鄉的龍舟便集中在三夾河附近競渡。期間,三夾河兩岸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清代乾隆年間,黃寶坑人吳槐丙雲:“地名三夾,鄉人競渡之所也。每逢端陽前二日,士女駢填,香風鬢影,飄拂于船板之間,沿河觀者不下萬人,詢太平盛世也。”

  水鄉不僅盛行龍舟,而且民間尚武風氣濃厚。關於古勞的武林逸事也多,《古湛四勇懲惡丐》、《大牛仕力大分牛》、《梁妹智平械鬥》等故事廣為流傳。

  據聞,水鄉尚武,和鄉人梁讚開創聞名四海的咏春拳有莫大關係。咏春拳祖師爺梁讚祖籍古勞,年幼隨父到佛山經營藥材,因機緣巧合習得咏春拳法,並使其揚名,被冠為“咏春拳王”。梁讚晚年回到家鄉古勞暫居,期間收弟子幾名,其中一位徒弟王華三,由於身子單薄,無法正面攻擊身強力壯的對手,在多次比武中均被打敗。梁讚愛徒心切,便深入研究,創出一套以偏身攻擊對手的咏春拳,並傳授給王華三。古勞一脈的偏身派咏春拳也由此而來,水鄉民間尚武風氣由此更為風行。

  過去,古勞咏春拳屬於較“神秘”的拳種,從不輕易教人示人,通常只局限在父子叔侄或少數親朋之間切磋交流。近年來,隨著咏春拳在63個國家和地區風雲四起,鶴山古勞咏春拳也被打造成響亮“名片”展現在世人面前,借此發展旅遊業。現在越來越多的咏春拳高手都知道鶴山不僅有他們的祖師爺梁讚,更有古勞正宗獨門偏身咏春拳,世界各地眾多咏春拳弟子越來越頻繁地回古勞尋根問祖。

  人物

  馮八秀

  馮八秀,土生土長的古勞人,修建古勞圍立下難以磨滅的功勳。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馮觀興(字八秀)赴京呈告,獲得朝廷批准,工部派劉永旋(新會人)主持古勞圍興建。次年築成古勞大水圍。洪武二十九年,築成小水圍(又稱坡山鐵圍)。大、小圍聯成古勞圍,自石岩頭延伸至沙坪河口左岸。在此前後,修築大郡、長樂、前江、獨江、古勞圍內圍等10多條堤圍,用以收束境內白水坑等13條坑的溪水。後有百姓自發建廟紀念他。

  梁讚

  梁讚,古勞東便村人,自幼習武,佛山咏春拳派系的開山祖師。現其流派已發展到港澳和東南亞、英、法、美、加、澳等地。梁讚晚年回到家鄉古勞,開創古勞咏春拳。梁讚故居位於古勞東便村,建於清光緒年,佔地105平方米,磚石結構,工藝有木雕、灰雕、彩繪等,整座建築完好。

  胡蝶

  胡蝶,古勞坡山人,1931年主演中國最早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1933年被觀眾選為中國第一位“影后”,一生演出影片百餘部。其祖居現位於坡山水寨村。

  王澤邦

  2002年,王老吉後人帶著香港及廣東兩家媒體、香港王老吉專門店和廣州某藥業公司一行10多人專程來到古勞鎮,尋找王老吉涼茶創始人、“涼茶大王”王澤邦的足跡。根據王老吉後人提供的線索,在當地人協助下,終於在上升村一隊順利找到了王老吉祖屋。

  傳説

  喬星碎鏡

  為何古勞多水塘?相傳,天上有一仙女,名喬星,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她得到玉皇寵愛,玉皇送她一塊玉鏡,供她梳粧打扮。有一天,她不小心將玉鏡打翻,恰好一陣風吹過,使玉鏡掉落人間,跌成無數碎片,散落在古勞圍墩,玉鏡碎片撞擊地面竟形成一口口水塘。喬星仙女見此急得傷心流淚,流下的眼淚便將這些水塘灌滿了。

  她無意中向人間一瞥,發現圍墩水面竟比鏡面還要清晰,喬星即時破涕為笑。她開心地觀望著自己在水面上的倒影,婀娜動人,倒影還不止一個呢,每個水塘都有她美麗的倩影!從此以後,她便每天都對著圍墩水面照照自己,每天都要將自己俏麗的身影留在水面上。有一天她發現有個英俊青年在圍墩的池塘邊划船,她一見鍾情,馬上降臨圍墩,與那青年同過美滿生活。所以,圍墩因有仙氣,至今仍光彩動人。

  醉夫鬥龍

  説起古勞水鄉人對鬥龍的酷愛還有個傳説。從前,古勞水鄉有個孕婦,五月初二清早到江邊洗衣服,突然看見本坊的龍船自己抬頭挺身,嚇得急奔回家,覺得是不祥之兆,勸説丈夫不要去鬥龍。丈夫不從,她便拿酒把丈夫灌醉,反鎖在房中,自己便搖船打魚。

  中午龍舟鼓響,丈夫聞鼓突然驚醒,但欲出無門,知是妻子所為,便拿捕魚的大蝦笱放在床上,蓋上被單,然後跳上閣樓,扒開瓦面躍出,直奔江邊,剛好趕上龍船出江。婦人回家,從門縫偷看,以為丈夫在床上,便喜滋滋地看“鬥龍”去了。婦人到了江邊,忽見本坊龍船從水面飛起,她驚叫一聲,龍船倏地直插江底,全船72人,除鼓手外,無一生還。回家路上,婦人自言自語:“今日真好彩(幸運),我夫無出海。”到家揭被一看,不禁放聲大哭:“誰料蝦笱在床夫在海!”

  據説沉龍之後,夜間常聽江邊有龍舟鑼響,扒手呼喝,卻不聞鼓聲。不久,倖存的鼓手自己也投江,於是每夜又有了鼓聲。去掉故事的神話色彩,看那醉漢,聞鼓即醒,揭瓦跳墻,不計死生;婦人愛夫,未忘鬥龍;鼓手生還,竟殉于江,便可知水鄉人對鬥龍酷愛到什麼程度了。(文/記者 有祿 雨鑫 通訊員 舜立 圖/資料照片)

責編:青樸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