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五年風雲人物

楊凱生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4日 13:26

  楊凱生,中國華融資産管理公司總裁,武漢大學經濟學院畢業,經濟學博士。

  作為華融資産管理公司總裁,楊凱生不僅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債主,而且今年大動作頻繁。華融與以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為首的財團,組建合資公司以處置不良資産的計劃已獲得最終批准。該交易受到業界的密切關注,因為如果交易成功的話,將為其他資産管理公司和國有銀行的類似舉措鋪路。另外,今年2月,在韓國資産管理公社的協助下,華融已經開始啟動了資産證券化項目,方案已基本設計完畢,並向有關監管部門提交了資産證券化試點方案。楊凱生説他目前就在等待相關部門的批准.可以想見,一旦資産證券化項目在華融開始正式運作,那麼楊凱生和華融無疑將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隨著2007年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日益臨近,不良資産問題越來越令人擔憂。標準普爾公司最近對中國主權評級時,將不良資産比例列為“最負面的影響因素之一”。

  積極準備改制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也在加緊探索新的“手術方案”。中國工商銀行最近與高盛集團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合作處置不良資産;標準普爾並認為,中央政府很可能會採取逐步處理的方法,包括將第二批不良資産剝離至資産管理公司。

  中國華融資産管理公司在處置銀行不良資産問題上一向“態度激進”。它曾第一個向國外投資者打包拍賣不良資産,第一個嘗試以資産證券化手段處理不良資産。2003年末,華融將第二次向國內外投資者同時打包拍賣不良資産。

  儘管如此,對於資産管理公司“步伐太慢”的議論和批評依然不絕於耳。圍繞著各種聲音。

  不良資産有多少?

  記者:標準普爾認為中國不良資産比率接近50%,遠高於中國政府公佈的25%,你怎麼看?

  楊凱生:一些國外機構和媒體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誇大了。中國的監管部門和銀行從來沒説過不良資産問題不大。我認為,目前(政府)披露的數字是切合實際水平的。我們對不良貸款的問題必須高度重視,但缺乏統計數據支撐的猜測,對解決問題並沒有幫助。

  記者:據説,在1999年四大商業銀行首次剝離不良資産給資産管理公司後,新增的不良資産是當時剝離總額的2倍;也就是説,銀行首次剝離後,不良資産越來越多了?

  楊凱生:這個説法完全沒有根據。首先,1999年的那次剝離並不徹底,原因是希望讓銀行也承擔一些責任,並盡可能減少一些財政壓力。剝離後,4家國有商銀不良資産比率平均只下降了10%——當時不良資産比率肯定不止10%——簡單地説,4家銀行不良貸款主要是遺留下來的,而不是新發生的。

  第二,以往的監管統計系統不很嚴密,不很科學。從不良資産舊的4級分類方式轉到新的5級分類之後,統計數字出現了很大差異。這給人造成了“銀行新增不良資産很多”的錯覺。從存量看,四大商業銀行現有不良資産中,絕大部分在1999年之前就已經形成。比如工商銀行1999年後新增不良貸款比例僅為2%~3%,這在國際銀行業都屬於正常水平。

  二次剝離在所難免

  記者:標準普爾估計中國政府將第二次向資産管理公司剝離銀行不良資産,這個説法有根據嗎?

  楊凱生:現在幾家國有商業銀行都在籌備上市,資産不良率是“躲不過的一道坎”。據我所知,現在的方案有很多,有的建議繼續剝離給資産管理公司;有的建議銀行自行消化,不必通過資産管理公司;有的建議銀行成立集團公司,下設股份公司,由集團公司承接股份公司劃撥的全部不良資産,等等。

  這些方案都可以討論,但技術上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我希望未來在處理不良資産方面,能充分借助金融資産管理公司4年來的專業化優勢和經驗。

  記者:工商銀行最近和高盛建立了合資公司共同處理不良資産,據説這些資産的質量要優於它早先劃撥給華融的資産。這是不是意味著它與華融之間的競爭?

  楊凱生:工行把一批抵押品拿出來與高盛合作處置,包括一些房地産項目和一些實物類資産,這也是一種嘗試。不過,不良貸款的價值並不完全取決於是否設定過抵押,而要看它的變現能力,也就是損失有多大。

  按照現行的財務制度規定,銀行有權自行處置以物抵債的資産,這種處置行為與資産管理公司的資産處置行為並不直接形成什麼競爭。因為資産管理公司手中的資産主要是債權和股權,抵押品不是主要的。今後如果正式允許銀行與債務人可以達成債務重組協議,那倒確實需要認真考慮了。這主要還不是一個競爭的問題,而是不良資産處置的專業力量如何整合才更有效、更經濟的問題。

  記者:華融4年來累計處理不良資産進度如何?

  楊凱生:關於這個問題可以有幾個不同的口徑:我們所接收的4000億元不良資産中,將近900億元是債轉股資産。如果把實施債轉股也看作一種特殊的處理手段,我們已處置的不良資産比例已高達50.6%,因為債轉股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了。如果僅就債權資産而言,我們已處理的債權達37.6%。如果把4000多億元收購資産當作分母,同時把債轉股金額從分子中剔除,則處置率是29.8%。

  處置速度之辨

  記者:外界批評資産管理公司包括華融的處置速度“太慢”、“令人失望”,你怎麼看?

  楊凱生:我還聽説有人擔心資産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産搞快了,造成了資産損失。

  其實我們一開始就認為,處理不良資産有個“冰棍效應”——處置速度越慢,資産實際價值貶損就越多。因此,我們始終認為必須加快處置的進程。但我們也不能“生鐵砸大鍋——硬來”,要力爭實現不良資産處置效益和效率的統一,既要快(處置進度快),又要高(資産回收率高)。

  需要説明的是,我們的主要做法——“逐筆追討,逐戶清收”與國際同行相比顯得“比較原始”,因為管理半徑很長,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處置速度。美國RTC並不直接面向債務人,它主要利用資産證券化和打包出售的辦法,把資産轉讓給其他投資者。因此,我不同意説我們處置太慢,要看看實際收回了多少現金和資産。華融到現在為止收回的現金總額達240多億元,應該説這是個不小的數字吧。

  記者:華融目前處理不良資産有哪幾種方式?每種方式的回收率有多高?

  楊凱生:處理不良資産方式很多,例如債務重組、協議轉讓、資産拍賣、招標、破産清算、債權轉股權、以物抵債,等等。至於回收率,主要取決於資産的“質量”和我們工作的力度,與處置方式並無多少直接聯絡。到目前,我們的資産回收率約為30%,現金回收率約為23%。

  不宜簡單對比

  記者:批評者們常常拿中國的資産管理公司與美國專門處理不良資産的RTC相比,並認為你們的處理效果不如美國RTC,你對此如何評價?

  楊凱生: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的RTC一共收購了約4500億美元的資産。首先我們必須弄明白:他們收購的這些資産和中國收購的資産有很大差別。RTC收購的是出現流動性危機的,一些美國儲貸機構的全部資産——既然是全部,其中就包括了許多正常貸款。但是,我們手中的資産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多年積累的,“差中選差”之後剝離出來的。

  資産質量不可比,回收率也就不能簡單進行比較。另外,美國RTC通過資産證券化,通過向機構投資者轉讓,同樣也花了6年時間才基本完成了處置。

  資産管理公司未來的方向

  記者:作為一家資産管理公司的總裁,你目前最大的希望是什麼?

  楊凱生:非常希望有關部門進一步明確資産管理公司的運作方向和要求。1999年資産管理公司剛成立時,曾經有過“存續期為10年”的規定。現在雖然不再強調這個説法,但影響仍然存在。

  比如,一些債務人採用“耗”的方式面對資産管理公司,説什麼“堅持到資産管理公司結束就是勝利”;意思是説,10年後,隨著資産管理公司退出歷史舞臺,債務自然就可以得到豁免。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到企業的管理和發展,涉及到隊伍的穩定,更重要的是直接影響到資産處置的進程和效果。

(編輯:水晶石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