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體育頻道 > 特約評論 

發明
2001年11月06日

    上周中國足壇沒有什麼轟動效應的新聞。聯賽不溫不火,出線的喜悅日漸平淡,只有中國足協關於“聯賽裏使用21歲以下球員”的決定引來了一些議論。有人甚而斷言幾年以後,這個舉措的長遠效果才能逐步體現出來。
    果然這麼樂觀嗎?我以為:未必。
    十強賽中國隊的成功,人們説有聯賽的一份功勞,此言不假。祁宏和曲波這樣的球員是最好的例證。讓更多的年輕人更早的接受聯賽的錘煉當然是出於好心。但是,必須看到無論是當年的祁宏還是現今的曲波,他們都是在激烈的競爭裏脫穎而出的佼佼者,惟其如此也才能得到米盧的青睞。道理再簡單不過,他們具備了進入國家隊的實力。倘或因為實力不濟,卻得益於中國足協的規定,得以亮相甲A,到頭來恐怕也只是“走個過場”,一年期滿,還得重新回到鐵板凳上。所以,有實力者無須天助,而無能力者,老天也不會給他什麼幫助。
    不僅如此,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我的心裏還隱隱的有點不適。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到了當年聯賽的某些“變革”,比如,記不得是哪一年了,任意球、角球和頭球進球,在計算凈勝球的時候都按照兩球記。結果,那一年確實激勵了各隊在這些環節上大做文章,只可惜除了聯賽因此多了些噱頭之外,倒沒有見到我們的國家隊在這些領域有多大突破。要知道,之所以有這樣的改變,主要還是因為決策者看到了國家隊和中國足球在這些方面的不足,才想到的一個“發明”。
    説到“發明”,這確實是中國足協這麼多年以來一直很引以為榮的一種能力。譬如昆明集訓,譬如體能測試,譬如轉會規則,譬如今天我們談論的這個改變。説白了,他們非常自信的認為,很多問題的解決一定要依靠有一種措施的出臺。不過,實踐也屢屢證明他們的發明總會有一些漏洞,而恰恰是那些漏洞成為了很多人、很多隊、很多俱樂部精心研究的課題。結果是足協一齣招,對方就有變招,在兩者的關繫上,足協永遠受制於人。其實,足協的“發明”不一定都是錯誤,但一定要找準方向。
    前兩天,在成都遇到了這些年一直在為培養青少年球員奔波、勞碌的高豐文指導,談到足協從去年開始強調的工作重點轉移的時候,高指導很希望足協能夠拿出一些實際的方案,有力的扶持那些已經取得成績並且發展勢頭不錯的足球學校,這才是中國足球後繼有人的關鍵之一。
    可是至今我們也沒有聽到類似的“發明”,反而看到足協非常執著的給聯賽把脈、下藥。其實,這些年中國足協最大的發明就是把聯賽退向了職業化的道路,讓市場和中國足球逐步融合到一起,隨後他們只需要看到一點就能夠解決聯賽所遇到的大問題,但遺憾的是,他們拒絕了,誰也説不清是出於主動,還是另有隱情。
    在市場裏,經濟規律就是最好的杠桿。小到年輕球員,大到假球黑哨,只要我們找準了這根杠桿,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的辦法。我相信“不找市長,找市場”,這句順口溜在中國足球裏同樣適用。
 

作者: 劉建宏 來源:央視國際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