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雞肋的尷尬 |
2002年03月21日 |
|
全國十佳運動員評選曾經很輝煌,她23年不間斷的歷史,在國內所有體育類評選中持續時間無有出其右者。但很遺憾,如今十佳評選陷入了“雞肋”的尷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記憶中,1979年興起的十佳評選在當時相當轟動。正在上中學的我託人從北京買到了幾張選票——記得每張選票價格是一角錢,一時,選票竟成為我在班級裏炫耀的資本,得意得很。八十年代後期我進入中國體育報工作,曾有過打“臨時工”的短暫經歷——統計一張選票能拿到大約是4分錢的報酬。當時在辦公室裏,到處是用大麻袋裝著的選票。據介紹,1984年我國首次參加奧運會,當年收回有效選票160多萬張,刊登選票的體育報不得不加印多次,用盛況空前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敏銳的商家嗅到了“十佳”巨大的號召力,以“十佳”為品牌的運動服出現了。不少行業也仿傚這一方式舉行十佳評選,用原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的話來説:“十佳評選對推動各行各業的兩個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華景難再,看到本月剛揭曉的去年十佳評選結果,第一個反應是是否寫錯了:本次評選活動共收到群眾選票(包括電話投票)58776張。名列第一的田亮最多大概得了5萬多張票,而1994年莫慧蘭得第一時得票數是557326張,前年孔令輝得第一也得了418762張票。 儘管這些年來評選組織者絞盡腦汁,廣泛徵求意見,動用各種手段,但無可奈何地,十佳評選式微了。 其中反映出的也許不儘是壞事。隨著我國體育的迅猛發展,體育明星越來越多,也就一年比一年難評;社會的進步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大眾關注焦點多了,加上各種各樣的體育評選日益增多,對十佳評選關心的程度自然也降低了。但不能否定的是,形式的陳舊已使這項具有悠久歷史的評選活動難以受到關愛,套用一句時下引用廣泛的話:沒能與時俱進。 十佳評選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是筆財富,入選過的126人也確實是20多年來中國體壇的精英代表,濃縮著這段光榮的歷史,但缺乏創新的評選,又使傳統變成了包袱。停了吧,割捨不下;繼續吧,總共才收到5萬張多選票又著實難堪。難辦。
|
|
|
作者: 王亦君 來源:央視國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