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注

 班禪轉世

 十四世達賴喇嘛

 西藏的過去現在

 西藏人權

 主權歸屬
西藏分類概況

歷史

地理

自然資源

人口和民族

宗教信仰

民族區域自治

經濟狀況和發展目標

工業

農牧業

交通與郵電

重點工程建設

對外經貿與合作

投資與優惠政策

涉外服務

旅遊業

環境保護

人民生活

教育

醫療衛生

自然科學

文化事業

體育運動

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

文學藝術

西藏自治區

  簡稱藏。位於中國的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積122.84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僅次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北最寬約1000公里,東西最長達2000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它北鄰新疆,東北緊靠青海,東西接連四川,東南界雲南,南邊和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國接壤。國境線長達3842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首府為拉薩市。有1個地級市,76個縣,1個縣級市。

人口、民族、宗教、風俗
  西藏自治區是中國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區。1991年末人口221.8萬,人口密度1.73人/平方公里,只有全國平均數的六十分之一。全區人口分佈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部和東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拉薩河與年楚河流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10人/平方公里以上,其中拉薩平原、年楚河中下游平原、澤當平原等地50人/平方公里左右,拉薩城關區附近達100人/平方公里以上。藏西阿裏、藏北那曲,人口特別稀少,往往百里不見人煙。羌塘草原北部甚至被稱為“無人區”。西藏是全國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區,1990年藏族人口為209.6萬,佔人口總數的95%以上,其餘是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怒族、納西族等民族。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除一部分分佈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外,二分之一居住在西藏。

  門巴族、珞巴族也是居住在中國西藏的古老民族,主要分佈在西藏自治區南部。門巴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但方言複雜,無文字。因長期和藏族人民密切交往,多通曉藏語,通用藏文。珞巴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沒有文字,基本使用藏文。

  宗教在西藏有著久遠而深刻的影響,境內居民(除漢族外)大部分信仰宗教,其中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等信奉藏傳佛教,回族信奉伊斯蘭教。藏傳佛教影響最大。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顯密俱備,尤重密宗。它是公元4世紀以來外來佛教與西藏原有的本教長期相互影響、相互鬥爭的過程中成的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西藏佛教,在藏流傳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許多獨立的教派,它除原有的本教外,還有“寧瑪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舉派”(俗稱白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從公元16紀起,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因此,無論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上,還是在生産和生活等的習俗上,都帶有濃厚的宗教(佛教)色彩,宗教活動成為大多數居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西藏在自己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有很多與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獨特風俗,主要有:

飲食。
  藏族的主食和飲料主要是糌粑、肉食、奶製品、酥油茶和青稞酒。糌粑是藏族特有的一種主食,係用青稞炒熟後磨成細粉。食用方式,主要是拌和酥油茶,用手捏成團吃,也可調以鹽茶、酸奶或青稞酒。
服裝。
藏裝較為肥大,基本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藏族穿衣,裏面都要有一件襯衫,外面再穿藏袍。穿時夏天或勞動時只穿左袖,右袖從後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兩袖束在腰間。但冬天一般兩袖均穿上。
禮俗。
  主要有: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禮節,婚喪、節慶、喬遷、拜會尊長,朝拜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磕頭——是藏民族常見的禮節,一般是朝拜佛像、佛塔和見大活佛時磕頭,也有對長者磕頭的。饋贈——是藏族人民十分重視的事,凡有喜慶必然送禮致賀。一般是有送必有還,否則即為失禮。此外,鞠躬、敬酒、敬茶是藏族禮儀中最常見,最普遍的情況。
節日。
  一年中的主要節日有:藏曆年——藏曆是藏族人民用的年曆。藏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酥油花燈節——開始於明永樂七年(1409)。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于當年藏曆正月十五在拉薩創辦傳昭法會,隆重紀念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邪魔日。這一習俗沿襲下來,人們白天到各寺朝拜,夜晚集于拉薩八廓街參加燈會,入夜後滿街搭起各種花架,上有彩色酥油擺成的各種神話故事及其中的人物、花木、鳥獸等,人們在塑花之下,狂歡起舞,徹夜不眠。雪頓節(意為酸奶盛筵)。
  7月1日開始。節日期間,拉薩市民幾乎傾城出動,穿上節日盛裝,帶上點心、糖果、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啤酒等吃喝用品和帳篷、圍布,到羅布林卡邊看節目邊遊玩。此時,各地專業和業餘劇團也聚集拉薩,演出各種劇目的藏戲,熱鬧非凡。望果節——慶豐收的節日。

  7月底8月初舉行。廣大農民穿著新裝,聚集在田間巡遊,盡情歌舞,舉行賽馬、賽牛、射箭、投石、摔跤等活動。並進行豐盛的郊宴。此外還有“沐浴節”(9月上旬)、“神仙下凡節”(9月22日)、“仙女節”(10月15日),“燃燈節”(10月25日)、驅鬼節(12月29日)等。

沿革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公元7世紀初,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讚幹布統一了西藏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13世紀中葉,西藏正式納入中國元代版圖,將西藏劃分為13個萬戶,萬戶長由朝廷直接封任。明代的近300年間,藏漢人民和睦相處。清代進一步加強了對西藏的治理。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時期宣佈實行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領土統一,在《臨時約法》中規定西藏為中國領土,反對和抵制“西藏獨立”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央政府決定和平解放西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西藏有147個宗(相當於內地的縣)和相當於宗的谿卡,人口約100萬。1950年10月昌都解放後,昌都地區劃為中央直轄區。1952年十世班禪額爾德尼返藏,根據1951年中央和西藏簽訂的《十七條協議》有關規定,恢復了固有的地位和職權,“班禪堪布會議廳”管轄班禪屬區的一切政教事務。這樣,連同噶夏(西藏地方政府)在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西藏共有3個行政單位,即噶夏轄區,班禪堪布會議廳轄區,昌都人民解放委員會轄區。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下轄拉薩、山南、江孜、日喀則、昌都、塔工、阿裏、那曲等8個相當於專區建制的基礎級辦事處。

  1959年3月,西藏上層統治集團中的一些人公開撕毀《十七條協議》,發動全面武裝叛亂。不久,叛亂被平息(見西藏平叛)1960年平叛改革後,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全區原有的83個宗和64個相當於宗的獨立谿卡,合併劃分為1個市、7個專區和72個縣。1961年9月,原班禪堪布會議廳委員會在完成它的歷史任務後宣告結束。1962年,設立康馬縣、崗巴縣,撤銷旁多縣。阿裏地區的仲巴縣劃歸日喀則專區。1963年,撤銷塔工、江孜二專區,全區合併為1市5專區。1964年,撤銷雪巴縣,其行政區域劃歸工布江達縣、林芝縣、嘉黎縣三縣,撤銷達木薩迦縣,其行政區域劃歸班戈縣;撤銷打隆縣,其行政區域劃歸浪卡子縣。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行政區劃又作了若干變動:黑河專區改為那曲專區,黑河縣改名為那曲縣;哲古縣改名為措美縣;桑昂縣改名為察隅縣。1982年,設雙湖、文部辦事處,為那曲專區所轄。1986年設置林芝專區。1987年日喀則縣改為日喀則市(縣級市)。

自然資源和物産

  全區各類天然草場面積有0.83億公頃,佔全區土地面積的67%,約佔中國天然草場面積的26%,森林覆蓋面積達632萬公頃,佔西藏土地面積的5%,約佔全國森林面積的5.5%,森林總蓄積量為14.4億立方米,佔中國總蓄積量的14%;耕地面積為22.15萬公頃,佔西藏土地面積的0.18%,另有一定數量未開墾的後備資源。主要農區分佈在藏南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藏南山地和谷地以及藏東“三江”流域峽谷地區。其耕地約佔全區耕地面積的65%,糧食産量佔70%。

  已探明的礦産達70多種,已探明儲量的26種礦産中,有11種的儲量分別名列中國的前5位。鉻鐵礦質量好,品位高達50%左右,已經探明的遠景儲量居中國之冠;銅礦的遠景儲量僅次於江西省。藏東玉龍大型班岩銅礦儲量高達600多萬噸,世界罕見。鋰的遠景儲量居世界前列。非金屬礦中石膏居中國第二位;硼砂、菱鎂礦、重晶石居中國第三位;砷、白雲母、泥炭居中國第四位;陶瓷土居中國第五位。還有食鹽、天然鹼、芒硝、硫、磷、鉀、硅藻土、冰洲石、大理石、剛玉、水晶、瑪瑙等多種礦産。

  水能、地熱能、太陽能、風能等均非常可觀,尤以水能資源最為豐富。全區平均徑流總量約3590億立方米,年平均天然水能蘊藏量約為2億千瓦,約佔中國的30%。水能集中在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約佔全區的70%,僅雅魯藏布江幹流,天然水能蘊藏量即達8000萬千瓦,經初步考察,雅魯藏布江幹流上可建水電站的河段和地點就有10多處。特別是如果在雅魯藏布江下游大場彎峽谷附近開鑿一條36公里的隧道,將江水由林芝縣的派區直接引到墨脫縣的裏冬橋,便可獲得2190米的落差,可建起裝機容量為4000萬千瓦的巨型水電站,將成為中國和世界最大的水電站。西藏的地熱顯示點有600多處,地熱能蘊藏量居中國首位。初步估算,西藏地熱總熱流量為55萬千卡/秒。西藏當雄羊八井地熱田為中國最大的高溫濕蒸汽熱田,也是世界大型熱田之一。

  西藏的高等植物有5766種之多。糧食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麥,豆類作物主要有蠶豆、豌豆,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籽。在藏東南亞熱帶地區,還産水稻、玉米、蕎麥、雞爪谷、高粱、花生、芝麻等。水果有蘋果、桃、梨、香蕉、橘子、葡萄、西瓜等。西藏的蘋果現已實現自給有餘。經濟作物有核桃、茶葉。

  主要林木有雲杉、冷杉、華山松、落葉松、白樺、青等幾百種,其中喜馬拉雅冷杉、巨柏為西藏獨有。西藏有藥用植物1000多種,佔全國藥用植物的65%~70%,比較著名的中藥材有蟲草、貝母、三七、大黃、天麻、黨參、秦艽、丹參、靈芝、雪蓮、麻黃、紅花等。

  野生動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驢、黃羊、羚羊、盤羊、岩羊、獐子、鹿、豹、猴、老虎、熊、狐狸、狼、猞猁、水獺、雪豬、熊貓、雪雞、馬雞、黃鴨、灰鴨、天鵝、沙鷗等。其中被列為世界珍品的有白唇鹿、野牦牛、金錢豹、雪豹、小熊貓、藏羚羊、藏野驢、藏雪雞、藏馬雞、黑頸鶴等,是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動物。

經濟、文教

  社會總産值和國民收入穩定增長。1958年工農業總産值僅2.02億元。1991年工農業總産值25.4277億元,比1958年增長了11.6倍。1991年社會總産值45.727億元,國民收入為25.9443億元,國民生産總值30.53億元。1991年國民生産總值構成為第一産業佔50.77%,第二産業佔13.66%,第三産業佔35.57%。

  西藏經濟的主要實物指標為:1991年糧食産量為64.42萬噸,牛、羊肉8.64萬噸,羊毛9064噸;牲畜年末存欄2317萬頭(只),其中大牲畜575萬頭。1991年産鉻鐵礦石9.55萬噸,發電量34.491萬千瓦小時。原木21萬立方米。獨特的民族手工業産品有了長足進展,社會資金、財政收入、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均有較大增長。旅遊業發展迅速。西藏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69萬人,現有普通高等學校4所,分別是西藏大學、西藏農牧學院、西藏民族學院和西藏藏醫學院。有中等專業學校15所。為了加速西藏人才培養,1985年起,在內地19個省市辦西藏班,現有在校學生9000余人,併發展了電教事業。全區共有藝術團體25個,文化館24個,圖書館18個,檔案館1個,全區廣播電視臺2座,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26座,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含差轉臺)119座。

名勝古跡

  西藏不僅有世界屋脊奇異的地質地貌和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別具一格的社會人文景觀,僅寺廟在歷史上最盛時就有2700多座,還有不少宮殿、園林、城堡、要塞、古墓、古碑等。

雅礱河風景名勝區。
  距拉薩150公里,位於號稱“西藏糧倉”的山南地區南部,是藏民族公認的發祥地。區內主要名勝:雍布拉康,藏語意為“母子宮”,在山南地區乃東縣東南,雅礱河東岸的山頂上。相傳建於公元前1世紀,殿堂內保存有歷代文物、典籍,是西藏最早的宮殿建築遺址。桑耶寺,建於公元779年,藏語意為“無邊寺”,“存想寺”。位於扎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外形宏偉莊重,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藏王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南地區瓊結縣城對面的穆日山上,背山面水,為吐蕃時期藏王們的墓葬群。據史料記載有21座墓,現能見到墓有9座,方圓達3公里,尚未發掘,多數墓高達數十米,酷似山丘。

拉薩名勝區。
  區內主要名勝:布達拉宮,中國著名的古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漢藏建築藝術合璧之作。大昭寺內壁畫、浮雕、塑像等都與唐代內地的風格相似,寺內保存有唐代以來的大量歷史文物。羅布林卡藏語意為“寶貝園林”,在拉薩市西郊,始建於16世紀,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夏宮,佔地36公頃,分為宮內和宮前區、森林區三個主要部分,園內有宮殿佛堂,亭臺水榭,湖池小徑,曲折通幽,是拉薩著名的園林風景區。哲蚌寺,位於拉薩西北5公里的山坡上,建於1416年。歷史上僧人定額為7700人,主要建築為大經堂,可容8000僧人。歷代達賴都以此寺為母寺。寺內收藏的歷史文物、佛教經典及工藝美術品十分豐富。色拉寺,坐落于拉薩北部山上,建於1419年,僧人多時達5500人,規模宏大,環境優美,寺內佛像上萬尊。還有許多來自內地的佛像、法器、供器等珍貴文物。甘丹寺,建於1409年,位於拉薩以東約20公里的達孜縣境內,寺廟建於汪固爾山頂的山坳處,其主要殿堂可容納3000多僧人在殿中誦經。寺內有黃教始祖宗喀巴靈塔殿,靈塔用白銀建造,外包純金,十分華美,寺中還擁有乾隆盔甲和“唐繡”等珍貴歷史文物。此外還有小昭寺、楚布寺、龍王潭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西藏革命展覽館等名勝景點。
日喀則名勝風景區

  扎什倫布寺,扎什倫布藏語意為吉祥須彌之意。該寺位於日喀則市西,是西藏佛教格魯派(黃教)四大寺院之一,又是後藏地區班禪四世以後歷世班禪的駐錫祖廟。大佛殿內供奉的一尊鍍金強巴銅佛(即彌勒佛)高達26.7米。全寺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保存著大量傳世的珍貴文物及栩栩如生的壁畫。薩迦寺,位於日喀則地區薩迦縣城內,全寺藏書有4萬卷,可稱是第二敦煌。薩迦法王八思巴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國師。夏魯寺,位於日喀則東南約10公里處,建於1087年,為藏漢混合的建築結構,藏式殿堂,漢式殿頂,壁畫豐富,精美,具有獨特的風格。白居寺,位於日喀則江孜縣城內,建於1414年,有聞名西藏的泥塑羅漢堂,寺內白科塔(意為吉祥輪)共9層,塔座底層廣2200平方米,共有108個門,每層均有佛堂,供有佛像並繪滿了壁畫,據説加起來佛像有10萬尊之多,故又號稱十萬尊佛塔。宗山炮臺,為1904年西藏軍民抗擊英國侵略軍遺址。宗山地勢高峻,為抵禦英軍,在半山前崖曾構築炮臺和其他防禦設施,遺址至今尚存。羊卓雍錯,湖面海拔4441米,面積638平方公里,水深30~60米,蓄水量150多億立方米,湖中盛産高原裸鯉,魚類蘊藏量達2~3億公斤。湖濱周圍水草豐美,數萬隻天鵝、黃鴨、水鷹、沙鷗等長期集聚湖中。岡仁波齊峰和瑪旁雍錯,位於阿裏地區普蘭縣境內,為著名的千年佛教勝地,至今中外香客不斷。古格王國遺址,係公元10世紀前後的一處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