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代
古 代


  檀君和古朝鮮
  三國時代
  渤海王國
  統一新羅

檀君和古朝鮮

  史籍稱古朝鮮人為“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他們散佈于滿洲地區、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以北和韓半島。東夷人中有一個神話,説傳説的立國者檀君係天上下凡的父親和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據説他于公元前2233年開始統治,他的後代在朝鮮“黎明寧靜之國”執政達一千餘年。

  當周朝伐殷時,東夷人移向滿洲和韓半島,因為那裏氣候條件較好。看來他們保持著團結,因為中國大聖人孔子和孟子曾讚揚他們親密友愛,恪守禮儀。

  在中國的戰國時代,黃海西岸的東夷同周朝人發生衝突。這導致他們向滿洲南部和韓半島遷移。

  東夷還有其他一些部落,即居住在滿洲地區的徙貊和居住在韓半島上的韓人,他們都屬於通古斯族,語言上屬阿爾泰語系。當殷朝崩潰時,殷國臣民箕子約在公元前13世紀進入檀君的轄土,引進殷國的文化。

  接著,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燕國入侵,古朝鮮在公元前3世紀喪失了遼河以西的領土。這時候,出現了鐵器時代文明,戰國諸國向東驅趕難民。

  移民中有一個叫衛滿的,在古朝鮮出任軍事指揮官,以鴨綠江為基地。他把準王趕到南方,篡奪了政權。但在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發大軍由陸海兩路進犯位於遼河口的古朝鮮。兩年後,古朝鮮被打敗,中國在滿洲南部和韓半島北部設立了四個都督府。這四個都督府建立之後不久,韓國的進攻變得猛烈起來,所有四個都督府均于公元313年被摧垮了。

三國時代

  古代韓國在近似駕洛國的青銅器文化的最後階段從中國的國家實力中看到了鐵器文化的作用。在中國發展的同時,在滿洲興起了扶余。在韓國的南部,三韓的部族聯盟逐漸發展到建國階段。在南方,突出的是百濟和新羅,在北方是高句麗。

  到公元1世紀時,高句麗已牢固地確立為一個國家,于公元313年將中國從其殖民地樂浪驅逐。可是,公元342年,高句麗首都陷落于中國的燕國之手。在高句麗同中國作戰時,百濟積聚起了實力,在第4世紀末葉同高句麗發生衝突。接著新羅發展壯大,形成了組織嚴密的國家。

  高句麗于公元372年第一個採納佛教來王國的信仰,百濟是第二個,于公無元384年採納;新羅是最後一個,于公元528年採納。當時還採用了中文佛經。高句麗建立了一個學院來教育貴族,並在佛教傳入前編寫了一部共了100章的國家歷史。百濟在公元384年前,在第4世紀初也編寫了自己的歷史。只有新羅在信奉佛教之後才立即著手編寫自己的歷史。

  這三個國家就這樣逐步建立起國家機構,採取儒教和佛教的等級結構,把國王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它們頒發國家法典,開始實施統治人民的法制。在這個過程中,高句麗吞併了扶余,新羅征服了伽耶。三國竟相加強佛教和儒教相結合的國家政權,由此試圖進行認真的領土擴張。

  這時候,新羅發展了花郎組織,這是一種志願性質的社會團體。花郎作為一個集體受到作戰武藝、文學鑒賞和團體生活的訓練,這種訓練部分通過遊歷進行。教育的目的是:(1)事君以忠,(2)事親以孝,(3)交友以信,(4)臨戰無退,(5)殺生有擇。這些目標是著名的和尚圓光提出的,他把佛家和儒家的美德合在一起來教育新羅青年。這一運動風行一時,對增進新羅國家的強盛,作出了貢獻。

  有了這個青年組織,新羅得以在文化領域也積聚起國力。在百濟的一位建築師的協助下,它建起了一座宏大的寺廟,名叫皇龍寺,和一座甚至在中國也聞名的高大的寶塔。皇龍寺的高70米的寶塔于公元645年建成,直至13世紀蒙古人入侵才毀於戰火。新羅願意向高句麗和百濟學習,並派和尚運河去中國了解中國的文化,特別是通過佛教教義、建築和中國的經典了解。

  在新羅同唐代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時,高句麗卻與隋朝和唐朝激烈交戰。隋煬帝在對北方遊牧部落作戰獲勝後,以一百餘萬軍隊進攻高句麗。公元612年,高句麗將軍乙支文德依持防禦工事,抵擋住煬帝的陸軍和水軍進攻達數目之久,並在隋軍撤退時殲滅了他們。在薩水(清川江)進行的一次伏擊使隋軍30萬人中只有2,700人得以逃脫。隋朝的覆亡部分原因在於被高句麗擊敗。

  在唐朝興起後,唐太宗沿著遼河修築了防禦工事和墻垣,企圖為人侵失敗進行報復。公元644年、648年和655年,唐太宗入侵未果。唐朝於是向新羅求助。

  新羅也説服了唐代中國來幫助它征服百濟和高句麗。高句麗先前曾打敗過隋煬帝,唐太宗與高句麗的敵對關係驅使唐高宗與新羅結盟,先是攻打百濟,然後攻打高句麗。

  立國最晚的新羅最後打敗了另外兩國,但是未能控制國土延伸到滿洲的高句麗的全境。在新羅實現統一之後,唐朝對新羅的意圖便暴露無遺了。百濟國王和他的家眷于公元660年被押解到唐朝,一名唐朝將領被任命為軍人總督來統治百濟領土。公元668年,高句麗的最後一個國王、他的官員和20萬名俘虜也押往中國,高句麗的國土由唐朝的將軍們治理。唐高宗的意圖此時已很明顯,新羅決心與唐朝一戰。金庚信是新羅聲名最卓著的將軍,曾領導和指揮新羅的歷次戰役。他的決心使中國慫恿百濟和高句麗起來反叛新另外的陰謀沒能得逞。新羅開始對中國在唐朝控制的領土上的主宰地位進行積極抵抗。

  公元671年,新羅開始它自身反抗中國統治的戰鬥,攻下了中國的都督府,由此恢復了全部百濟領土。公元674年,中國進犯新羅,因為新羅曾在楊口附近的買省城要塞和開城附近禮成江畔的泉城要塞消滅了唐軍。新羅軍隊還把唐朝軍隊驅逐出平壤。儘管如此,中國軍隊仍不放棄對原來百濟和高句麗領土的要求,直至公元735年,才承認大同江以南的領土屬於新羅。於是,新羅成為擁有韓半島大部領土和原來三國的大部分人民的單一國家。

  高句麗一位名叫高士桂的戰士,在被唐朝一句將軍俘虜後參加了唐軍。他的兒子高仙芝在唐朝軍事上屢建功勳,于8世紀中葉征服了塔什幹,並將造成紙技術傳給了阿拉伯國家。新羅和尚慧超于公元727年前往印度,遊歷印度五個王國中俱有歷史意義的佛教地點,關於這次遊歷的一部記述作為有關公元第八世紀印度的重要歷史紀錄被保存下來。

渤海王國

  高句麗覆滅後,高句麗前將領大祚榮組成了一支高句麗和貊貉(一個通古斯族部落)人的軍隊,帶領他們前往由中國掌管的領土。他們最終在滿洲的吉林附近定居下來,並在那裏成立一個國家,起先叫震國,于公元713年改名為渤海。渤海國不久便控制了過去高句麗的大部分領土。渤海國的統治階級大多是高句麗人。渤海國宣稱自己是高句麗的繼承國,有時自稱高麗國。

  渤海國在9世紀上半葉宣王統治年間達成到鼎盛時期。當時渤海國的疆域北起滿洲的松花江黑龍江,南至現代韓國的北部各道。它的首都位於當初建國的所在地-吉林地區的東京城。

  隨著唐朝的覆亡,出現了政治混亂和暴力,渤海國成了受害者。公元926年,契丹征服了渤海,後來還統治了滿洲人部分地方和中國北部。渤海國統治階段大多是高句麗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南下,加入了當時取代新羅而新建立的高麗王國。

  當時渤海國在滿洲部分的領土雖已喪失,但是在鴨綠江和豆滿江(即圖們江)邊界線以南的地區卻得到了恢復,於是人們遷徙到高麗。

統一新羅

  新羅(668935)在8世紀中葉國力和繁榮達到極盛期。它試圖建立一個理想的佛教國家,以精湛的石匠建築藝術建造了石窟庵和佛國寺。用木刻印版印刷了佛經。在不久前修復佛國寺的三層寶塔期間,發現了陀羅尼經的最古老版本,印刷年代大概在公元706至751年間。

  高句麗和百濟的貴族受到比較寬大的對待。

  專門從事外交文書來往、醫學、數學和天文學的學者們得到任用,以使專業人員為政府工作。公元722年,給農民分配了丁田(均地制)。於是農村人民便有資格耕種分得的土地了。還修建了蓄水庫,以利稻田灌溉。

  對於所分得的田地,農民必須向國家繳納大米、小米、大麥和小麥等實物作為回報。實物田賦按土地的實際作物徵收。比外,農民還必須種植桑樹以養蠶,必須種植栗樹和松樹,將栗子和松子作為附帶稅向政府和貴族繳納。他們飼養牛馬,每戶二至四頭(匹)。

  新羅人民過著富足的生活。首都很繁榮,建有長十余公里的走廊遮蔭。

  一位名叫元曉的名僧為普通人民創立了一個新的佛教教派。由於他的創造性思想,佛教傳播到人民大眾中,成為一種人們普遍信仰的宗教。

  第8世紀不再有戰爭,因而人們鑽研學問的慾望高漲。新羅僅次於上層王室貴族即真骨的中上層階段的學者,發明了借用中國漢字來記錄韓國語言的新方法,即吏讀文字。由於從事學問研究的需要日益增加,必須招聘中上層階級的學者,因此在公元788年實施了準科舉考式制度來滿足這種需要。

  隨著貴族沉緬于悠閒奢華的生活,國家對佛教的崇奉開始淡薄。佛教開始在邊遠山區創建一個新的宗派-禪宗。在城市裏,由於邊遠地區的貴族之間衝突加劇,國家對佛教的崇奉也遇到困難,同時隨著真骨(王族)內部的傾軋加劇,王權也不斷衰落。惠恭王于公元780年被殺。圖謀篡奪王位未能得逞的事件時有發生。

  在邊遠地區,還發生了由真骨地方官吏發起的暴動。哀莊王被他的叔父殺死,然後其叔父繼承了王位。新羅在第9世紀就這樣被國王周圍以及地方政府的氏族內部傾軋所動搖。張保臬是一個飛黃騰達的商人。他在第9世紀在青海鎮(莞島)擁有大量商船,來往于中國和日本的港口運輸貨物,在海上貿易中擁有極大勢力。他是反叛新羅國王的許多地方領袖之一。

  公元806年,政府完全禁止建造新廟宇和奢侈的裝飾性建築。

  崔致遠是許多傑出學者之一,曾在唐朝科舉考試中及第並起草過討伐黃巢的檄文。他返回了自己的故國。然而,他所提出的建議不受重視,不被付諸實施。朝延授他以高位,他卻寧可去海印寺隱居。因此學者們和中層階級有才能之士希望推翻新羅的統治來個改朝換代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