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最新報道

優秀共産黨人

歷史時刻

革命聖地

  黨的建設

幹部作風改 群眾看法變
——甘肅靜寧縣八里鄉實踐“三個代表”見聞


  層層新修的梯田就像黃土高原戴上的一圈圈項鏈,寬敞的鄉村道路穿繞其間,大片大片退耕新植的林草,在西北初冬的寒風中,仍頑強地展露出迷人的顏色。45歲的鄉黨委書記楊志敏時不時地指點著他再熟悉不過的這座山,那道梁。在這窮鄉僻壤發生的一切變化,成為鄉村幹部們改進作風,實踐“三個代表”的一種明證。

  堅定信念幹實事

  靜寧是甘肅中部地區典型的乾旱山區縣。楊志敏和全鄉10個村的1.8萬多名群眾一起,沒日沒夜地幹,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裏,拿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截至目前,已完成工程造林6000畝,其中退耕還林3900畝;人機結合新修梯田6600畝;配套新修寬度8米以上的村社道路及田間道路46條72公里;全鄉新打集雨窖160眼,人飲工程有望在封凍前竣工;1500噸的果蔬恒溫保鮮庫已建成運營,收購訂單蔬菜580多噸;新建果園2300畝,引進大西洋等土豆原種12萬粒,建成原種繁育基地20畝和2200平方米的工廠化育苗溫室;150棟日光溫室也正在緊張建設之中……

  幹部:從三個“想不通”到三個轉變

  今年初,八里鄉黨委班子走進3965戶農民家中徵求意見。果然,群眾提的709條意見建議涉及11個方面25個問題,其中直接涉及班子成員的212條,佔31%。

  楊志敏和鄉黨委一班人的思想經受了一次巨大衝擊。幹部們出現了三個“想不通”:一是全鄉各項工作年年名列全縣前茅,為什麼群眾還有這麼多意見?二是幹部們出力流汗,為什麼還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三是為什麼幹工作最多的人恰恰也是群眾意見最多的人?

  八里鄉黨委班子針對群眾意見,邊學邊改,即知即改。鄉黨委經過核實,籌措2.8萬元資金落實了4名退休教師安家費和部分小學教師工資拖欠問題;紅林、小山兩村的4個社和鄉直機關單位3553人一直吃水難,鄉黨委經過實地勘察,新建紅林人飲工程一處,新打機電井1眼,配套輸水主管道4500米,徹底解決了吃水難。

  紮實細緻的整改工作,讓幹部受到了教育,群眾得到了實惠,幹群關係得到了改善。八里鄉的領導班子也從整體上實現了“三個轉變”:工作指導上由過去單一的搞基礎設施建設向搞高新農業綜合開發轉變;工作方式上由單純的行政推動向為群眾提供信息、技術服務轉變;工作作風上由強制命令、簡單草率向依法行政和做細緻耐心的群眾思想工作轉變。

  群眾:從躲躲閃閃到真正信任

  幹部幹得怎麼樣,群眾心裏最雪亮。紅林村67歲的老農羅振江對記者説:“江總書記的‘七一’講話好,‘三個代表’幹部們確實學得好,這幾年年年有變化,尤其今年變化大。”

  老羅扳著指頭數:黃土山包上的坡地整平了,村社道路修成了,祖祖輩輩吃的泥湯水變成自來水了。老羅説:只要幹部幹了實事,群眾自然就會相信幹部,幹群的距離自然就拉近了。不像前幾年,幹部只有要糧、要款、搞計劃生育才跟群眾見面,群眾見了自然躲躲閃閃。

  農民孔德仲指著新任村支部書記馬國義説:現在一個幹部能挽著褲腿,在現場指揮拖拉機修地,就是一個標誌。幹部在現場幹著呢,群眾的眼睛雪亮,知道這個幹部是真給群眾辦實事的。

  老孔曾當過村幹部,心裏頭有對比。他舉例説,看看這村前的地,前幾年鄉村幹部讓少種麥子多種梨,老百姓根本不聽,前一天還栽著呢,第二天照樣拔了種麥子。今年可就不一樣,群眾信任幹部,冬小麥種得少。老孔笑著説,這不會説話的土地最會説實話。
(新華社記者 譚飛 孫志平)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