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最新報道

優秀共産黨人

歷史時刻

革命聖地

  黨的建設

群眾集體上訪為何少了——東莞市從機制建設上促進幹部作風轉變


  新華社廣州9月26日電 題:群眾集體上訪為何少了——東莞市從機制建設上促進幹部作風轉變

  新華社記者蔣志敏 張知幹 肖文峰

  前幾年,廣東東莞市曾因幹群矛盾突出而成為全省群眾集體上訪較多的市。然而記者最近來此採訪,發現該市的群眾集體上訪已明顯減少。

  東莞市政府信訪辦公室主任羅蓮興向我們提供的數字表明:1999年11月至2000年11月,反映幹部問題的群眾集體上訪次數和人數,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69.3%和82.5%;今年上半年同比又下降73.2%和45.7%。從絕對數的比例上看,反映幹部問題的群眾來信來訪由過去約佔總量的80%左右降到了12%。

  東莞市的群眾集體上訪為何大幅度下降?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自開展“三講”和“三個代表”教育活動以來,市委、市政府和各鎮村通過加強機制建設,切實轉變了基層幹部的作風,使幹群關係明顯改善。

  建立民主決策機制——從“幹部説了算”到群眾有“參與權”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東莞市國內生産總值、財稅總收入分別以年均22%和44%的速度增長,成為廣東及全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經濟發展了,群眾生活好了,但老百姓對幹部的怨言反而多了。從群眾來信來訪中看到,群眾反映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村幹部在決策上獨斷專行,自以為是,個人想怎麼辦就怎麼辦,不把群眾放在眼裏。

  為改變這種現象,東莞市委認為關鍵是要建立一種幹部民主決策機制。為此,東莞市在推進村民自治過程中制定出《東莞市村級組織運作辦法》,對村“兩委”及村幹部的工作運作從行政法規上予以規範,以遏制村幹部“個人説了算”的舊習,保證村民對本村大事有參與權。

  一些先進村也在實踐中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虎門鎮龍眼村黨支部書記張旭森介紹,在村裏,最有權威的不是他,而是“村民代表會議”。據他介紹,前幾年村裏成立了一個由123名村民組成的“村民代表會議”,每月召開一次會議。凡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如本村戶口的進出、集體福利待遇、宅基地的分配、財務收支等,均要經“村民代表會議”審議通過後才能付諸實施。高埗鎮的低涌村也制定了一個“村民議事制度”,凡村裏做出的每項重大決定,都要經過全村村民討論同意才做出決定。今年初,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打算集中村、組兩級資金,共同開發一個大規模的新工業區。按照制度規定,他們向全村群眾徵求意見,取得了大多數群眾的同意。最後,村裏做出決定,共同投資2000多萬元,興建4萬平方米廠房出租給外商。

  像龍眼村、低涌村的做法,在東莞農村現已相當普遍。許多村民説,現在村裏辦什麼大事,我們事先都知道了!

  建立公開監督機制——“讓群眾明白,使幹部清白”

  在東莞採訪,看到許多村的村委會門前或村裏搶眼位置,都豎有一塊“村務公開欄”。村裏的各項收支情況都清楚地列出,讓人一目了然。

  陪同採訪的東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遊其晃介紹,近兩年來,為了加強對幹部工作的監督,推進幹部廉潔自律,全市大力推行政務公開。不只是村,全市所有的鎮區和基層局、站、所也都在辦公樓醒目位置設置了美觀、大方的政務公開欄。此外,市裏也以《東莞日報》的政務公開專欄和政務公開網為陣地,將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而又容易滋長腐敗的部分政府部門政務活動事項,分期分批向社會公佈。

  據統計,目前東莞市公有資産達1100多億元,其中鎮、村兩級集體資産達600多億元,還涌現了不少“億元村”。集體經濟“蛋糕”大了,幹部的廉潔自律問題也成了群眾關注的焦點。前幾年,一些村幹部自認為錢是自己賺來的,只要不進自己口袋,想怎麼用就怎麼用,隨心所欲,奢侈浪費,造成集體資産大量流失。

  要使基層幹部保持廉潔自律,只靠教育肯定不行了,更重要的是要靠公開監督制度來約束。為此,在結合政務公開欄建設的同時,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建立健全了幾項重要的管理制度:

  一是實行民主理財制度。全市所有的村和村民小組都建立了由群眾代表大會選舉産生的監事會,村裏的各項開支單據必須經監事會審核才能入賬。目前,全市村級監事會571個,組級1952個,成員達8363人。

  二是實行村、組會計委派制。過去,農村會計屬本村幹部編制,按村領導意圖辦事,極易造成亂開支、亂花錢和管理上的漏洞。現在,全市實行村、組會計委派制,本村組的會計不能由本村組人擔任,而由各鎮區政府選調會計然後異地委派到屬下各村,並全面實行財會電算化和內部聯網核算,實現財務的“實時監控”。

  三是實行工程招投標制度。過去,許多村的集體基建工程、土地轉讓項目都是由幹部説了算,“黑箱操作”現象很普遍。現在,所有基建工程和土地交易項目,全部進入市建設工程交易中心和土地交易中心,實行公開招投標。

  公開監督機制的建立,提高了幹部廉潔自律的自覺性,同時也為群眾提供了了解和掌握集體經濟動向的渠道,群眾心中有了一本明白帳、放心帳。石排鎮黨委書記尹景輝對記者説,過去是“群眾不明白,幹部難清白”;現在凡事都實行公開監督,這樣,“群眾放了心,幹部也安了心”。

  建立溝通交流機制——“群眾有呼聲,幹部有回應”

  東莞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長傅照輝告訴記者,前些年,一些基層幹部認為自己招商辦廠有功,滋長了驕傲自滿思想,與群眾接觸越來越少,感情上與群眾越來越疏遠。現在這種狀況大有好轉。這主要是由於通過“三講”和“三個代表”教育,建立了密切幹群關係的制度,使幹部與群眾之間溝通、交流的渠道多了。

  記者在這裡採訪看到,全市各個鄉鎮都設立了“城鎮論壇”,每個月確定一個群眾關心的問題和群眾對話。論壇不設防,群眾個個可以提問。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公僕身份面對群眾,對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當面答覆,能辦的馬上辦。長安鎮紀委書記黃炳儀告訴記者,該鎮的“城鎮論壇”自開設以來,已解決了上百件群眾反映的問題。“城鎮論壇”已成為無形的“意見箱”、“投訴箱”,成了別開生面的現場辦公會、評議會。

  為了傾聽群眾意見和呼聲,全市各級領導主動&&,建立密切聯絡群眾的渠道。如設立市長專線電話,建立市長約見人民代表座談會制度,市鎮領導接訪群眾日制度和領導閱批群眾來信制度,市鎮村三級領導進村挂點聯絡制度等等。據統計,去年一年,市長專線電話就接聽來電1063件次,95%以上的問題得到答覆和處理。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