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最新報道

優秀共産黨人

歷史時刻

革命聖地

  黨的建設

抗日根據地各項事業的建設




  隨著抗日戰爭的進行,日本開始採取以保守佔領區為主的方針,逐漸將其主要注意力用於打擊八路軍和新四軍。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奮起抗擊,在對日本侵略軍進行武力抗爭的同時,還採取了種種措施來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從而有力地支持了中國抗日戰爭偉大事業的進行。

  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中,首先是政權建設。陜甘寧邊區的政權建設起了示範作用。1939年1月中旬至2月初在延安召開的陜甘寧邊區首屆參議會,通過了《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了中國共産黨在各個抗日根據地內實行的各項基本政策。此後,中共中央又發出了《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等一系列的指示,具體闡明了黨關於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政策。指出,根據地抗日政權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即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漢奸、反動派的民主專政。實行在政府工作人員中,共産黨員、非黨左派進步分子、中間派各佔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權制度,以容納各方。團結抗日的各階級、階層。為了保證共産黨在政權中的領導地位,“必須使佔三分之一的共産黨員在質量上具有優越的條件”。政權的施政方針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保護抗日人民,調節各抗日階級的利益,改良工農生活。共産黨在政府工作中的領導地位和優勢,是靠政策的正確、黨員的模範作用和人民的擁護來實現的。在政權工作中,要不斷健全民主制度,黨員必須同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傾聽他們的意見。

  黨在抗日根據地盡全力大力發展經濟。在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中,主要是發展農業,同時也注意到發展工業、貿易和金融等其他行業的發展。根據地在保障工農群眾的基本利益的前提下,為調節各抗日階層的利益,實行勞資兩利、公私兼顧、合理負擔的原則。在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産黨已經停止了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而改為實行減租減息的政策,同時也適當地保證佃權。一方面地主要減租減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農民要交租交息,照顧到地主、富農的利益。執行這個土地政策,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問題,但是卻使得農民在經濟上得到了實惠,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優勢,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産和抗日鬥爭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産的發展。在提高農業生産的基礎上,工業和其他各項經濟事業也有了發展。

  抗日根據地還積極進行了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設。為了適應抗日戰爭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提出要盡力廣泛地爭取知識分子參加抗日戰爭,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組織偉大的抗戰力量,組織千百萬農民群眾,發展革命的文化運動和發展革命的統一戰線。抗日民主政府組織知識分子發展國民教育,克服物質匱乏、人民困苦、敵人又不斷干擾的困難,陸續地創辦了大量的中、小學校和開展社會教育,來提高根據地人民的文化素質。同時,中國共産黨還舉辦了許多幹部學校,積極發展幹部教育。如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就是一所這樣的學校。這些學校的開辦,為人民軍隊和各級黨組織培養了大批的骨幹力量,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根據地各項事業的展開。

  中國共産黨認為,在日本的侵略面前,只有各民族團結一致、共同禦侮,才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惟一齣路。因此,黨採取多種措施,加強了對民族工作的領導。中國共産黨成立了負責民族工作的專門機構,在民族政策上,中國共産黨則提出了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下,各民族平等共處,團結禦敵,為保衛民族利益,維護祖國的統一與獨立,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各抗日根據地建立的共産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政權和實行的各項新民主主義政策,表明根據地已經開始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成為了新民主主義社會,這揭開了中國社會進化史上嶄新的一頁。同時,通過根據地在政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中國共産黨同根據地人民的聯絡更加密切,群眾更加相信黨,相信人民軍隊。這對敵後抗日戰爭能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下來,並取得最後的勝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後,中國共産黨通過對根據地各方面的建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培養和鍛鍊了一批各個方面的幹部,這些都對建國後新中國的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