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三個代表”在基層】喻樹迅:嘔心瀝血育良種 

2002年08月29日


    良種在農業生産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國農科院,有一位著名的棉花育種專家,先後主持培育了10個棉花品種,被人稱為“育種魔術師”。他就是我國短季棉的開拓者———中國農科院棉花所黨委書記、所長喻樹迅研究員。

    喻樹迅所領導的這個帶“中國”字頭的國家級研究所建在中原大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裏———河南省安陽市白壁鎮大寒村。這裡的條件雖然艱苦,但他們的科研成果卻是一流的,由該所培育的棉花品種已達到41個,其推廣面積最高時竟佔到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一半。該所也先後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棉花專家,喻樹迅就是其中一位。

    喻樹迅常説:“作為農業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農業先進生産力的代表,就是要為廣大農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務,培育優良的作物品種就是實現這兩個目標的一條途徑。”喻樹迅1953年生於湖北麻城,18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979年,喻樹迅以優異的成績從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從事棉花遺傳育種工作,一幹就是23年。

    育種工作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掌握的種質資源的深度和廣度。喻樹迅利用一切機會,和同事們一起到遼寧、新疆、甘肅、山西等特早熟棉區實地考察。為了觀察棉花的性狀,喻樹迅經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經過5年努力,喻樹迅首次提出短季棉生態區的劃分和不同生態區親本的利用方法,首次提出了蕾期脫落率低,第一果枝著生節位低,鈴殼薄的品種早熟性好的觀點,被育種界所採納。

    我國人多地少,糧棉爭地的矛盾比較突出。為此,喻樹迅和課題組的同志一道,篩選了大量材料,終於選育出早熟性好,生育期115天,適合耕作改制需求的短季棉新品種“中棉所10號”,開了我國早熟短季棉育種的先河,結束了我國無早熟短季棉品種的歷史,並迅速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累計産生經濟效益近8億元。

    接著,喻樹迅率領課題組又育成了高産、優質、抗病、早熟不早衰的優良短季棉新品種“中棉所16號”,累計推廣5506萬畝,促進了糧棉同步發展。該成果199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之後他們又培育成功“中棉所18號”和“中棉所20號”,累計獲得經濟效益6.76億元,成為我國當時推廣面積最大的低酚棉品種。

    喻樹迅注重創新,他曾特地到北京大學學習人類抗衰老研究,借鑒其原理研究早熟棉不早衰機理,用生化方法進行輔助育種,選育出“中棉所24號”和“中棉所27號”兩個早熟不早衰、青枝綠葉吐白絮的新品種,實現了短季棉早熟性、産量、抗病性的三大突破,揭開了短季棉育種史的新篇章。(蔣建科)

責編:王春燕  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