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13年經濟盤點展輝煌畫卷

對外開放邁向新階段
10月23日 18:11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對外開放邁出了更加堅實而快速的步伐,中國與世界經濟的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取得的成效更加顯著。

  80年代,中國的對外開放以建立經濟特區為開放“窗口”而開始。自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省委報告,到1989年3月25日至4月12日舉行的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議,中國先後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島5個經濟特區。其後在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的部分地區還建立了一批對進、出口貨物免徵關稅的保稅區,以吸引外商前來投資,發展當地經濟。建立經濟特區的經驗為進一步擴大開放地域創造了條件。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轉沿海部分城市會議紀要,決定進一步開放沿海城市。大連、天津、秦皇島、青島、煙臺、上海、南通、連雲港、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獲得了經濟特區的部分優惠政策,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從1984年9月國務院批准大連建立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起到1988年6月,共批准沿海開放城市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4個。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東南三角地區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以後又開闢了環渤海(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經濟開放區。1988年3月18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擴大沿海經濟開放區範圍的通知》,決定將40個市、縣,其中包括杭州、南京、瀋陽3個省會城市,劃入開放區。1980年,中國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此後為恢復在關貿總協定地位作出了積極努力。1982年,中國首次派代表團以觀察員身份列席了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大會,年末國務院批准了關於申請參加關貿總協定的報告;1984年起,每年作為觀察員列席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大會;1985年,中國成為關貿總協定發展中國家非正式磋商小組成員,1986年7月10日,中國正式向關貿總協定總幹事提高了中國政府的復關申請。從此開始了艱苦的復關談判歷程。

  1989年6月下旬召開的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建立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其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加快,對外開放的力度明顯加大。

  對外開放地域迅速擴大。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其後上海市宣佈了開發開放浦東新區的9項政策規定。1991年3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批准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有關政策規定的通知》,決定再批准21個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1992年國務院又批准海南省開發建設洋浦經濟開放區,以後還批准建設了蘇州工業園區。1992年8月,國務院還決定以上海浦東為龍頭,開放重慶、岳陽、武漢、九江、蕪湖等5個沿江城市,同時開放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石家莊等4個邊境、沿海地區的省會城市以及太原、合肥、南昌、鄭州、長沙、成都、貴陽、西安、蘭州、西寧、銀川等11個內陸省會城市。以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一大批較符合條件的內陸市縣,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各地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此外,全國大陸所有地區都對外開放旅遊城市,甚至西藏拉薩也對外國記者和普通旅客開放。現在,中國的對外開放地域已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進而擴大到沿邊、沿江地帶直至內陸省會城市、地區,形成了由沿海到內地,從東部到中部、西部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從1992年到2002年3月,國務院先後3批批准設立了18個、15個和2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全國共設立了49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其中東部沿海地區27個,中部地區10個,西部地區12個)。此外經國務院批准,全國還建立了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15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14個國家級保稅區和14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經過多年的艱苦創業和積極探索,這些經濟、技術開發的特別區域已成為所在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吸收外商投資集中的熱點地區,並像經濟特區一樣在中國擴大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調整産業結構等方面起到了窗口、輻射、示範和帶動的作用。2001年,全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浦東、蘇州、洋浦等特殊開放區的進出口額合計達512.3億美元,佔當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上升到10%。此外,5個經濟特區、14個保稅區和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進出口額分別達567億美元、193億美元和1554.9億美元,各佔當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1.1%、3.8%和30.5%。

  到2001年底,中國已開放1類口岸243個,比1989年末增加了105個。中國主動改善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關係,特別是中俄、中越關係得到正常化。中蘇、中蒙、中尼、中緬、中越邊境的小額貿易和邊民互市貿易和邊境旅遊得到迅速發展。為滿足中國大陸公民出境旅遊的需要,近幾年經國務院批准可以由指定的旅行社組織中國大陸公民出境旅遊的目的國(地區)不斷增加,到2001年底已達18個,分別是香港、澳門、新西蘭、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和馬耳他。

  “一國兩制”方針,取得重大成就。十幾年來,中國堅持“一國兩制”方針,發展了大陸與香港、澳門、台灣的經貿關係。1997年7月1日,香港順利實現了回歸;1999年底,澳門也順利回歸。香港、澳門的相繼回歸,標誌著祖國統一大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也使內地與港澳地區的經濟聯絡更加密切。與此同時,祖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經濟貿易往來也快速發展。2001年,港澳臺地區與大陸的經貿往來取得全面發展。在商品貿易方面,香港和台灣成為大陸對外貿易的第三和第五位夥伴,大陸與三地的貿易額合計達892億美元,佔當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7.5%;在投資方面,三地商人對大陸的直接投資達200億美元,佔當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42.7%;在服務貿易方面,三地同胞到大陸探親、訪友、經商、旅遊的入境人次數達7778萬人次,佔當年接待入境總人次數的87.4%。

  全方位、多層次與世界各地發展經貿往來。目前,中國已與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與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經貿往來,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聯盟、東南亞聯盟國家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貿夥伴。通過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中國已與220多個國家、地區的商人建立了聯絡,僅1990-2000年的10年間,就接待隨同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來訪的高層經貿代表團260批;到2001年底,共組織赴139個國家和地區900多次出國展覽,展出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接待觀眾超過5.5億人次;僅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辦展覽會就有800多個。自1993年起,經貿仲裁受理案件數連年居世界同類機構的首位,對案件的裁決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執行;2001年當年即代理境外客戶在中國申請專利2.2萬件,申請商標註冊1.8萬件。

  加強借鑒和學習國際規則和通行做法。90年代,中國逐步加入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保護工業産權巴黎公約》、《關於解決各國與他國國民投資爭端的公約》、《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公約》等一大批國際公約和條約,並與89個國家簽訂了雙邊“保護投資協議”,與160多個國家簽訂了“貿易協定”。取消了出口補貼、多重匯率並行、對內分貿易和非貿易匯率、對外分官方和調劑匯率、人民幣和外匯券在國內同時流通等做法。中國實行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人民幣匯率得到統一併保持了相對穩定,外國人和港澳臺同胞也只使用人民幣並在各種消費價格上基本實現了國民待遇。出口方面,以出口退稅取代出口補貼;進口方面,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高關稅政策。1992年以來,中國政府多次公開宣佈並執行了大面積、大幅度調低進口關稅。中國的進口關稅稅率總水平從1992年的43.2%降至2002年的12%。按照中國政府的對外承諾,到2005年,將降到10%,更加接近國際水平。在美國、歐洲聯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及部分拉丁美洲國家對中國的出口商品持續實行反傾銷調查和報復性高關稅措施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積極組織中國的企業應訴和國內成本調查,加強了對申訴國家、地區的調查和法律研究及國外律師的聘用。中國還開始運用反傾銷手段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在公佈反傾銷法的基礎上,1998年,中國首次成功地對國外的新聞紙傾銷進行了反傾銷立案調查,到2001年末,中國已立案反傾銷調查12起,累計徵收反傾銷稅2.5億元。

  加快融入經濟全球一體化和地區一體化的進程。90年代以來,中國加入了亞洲及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積極參加亞歐會議;與俄羅斯及中亞三國創建了“上海五國會議”體制;與日本、韓國一起成為東盟對話國之一,形成“10+3”體制,從而為推進亞太地區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和亞太、亞歐經濟技術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中國正在啟動中國與東盟“10+1”和大陸與香港兩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期間,中國積極成功地舉辦了許多國際會議和運動會,包括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和世界園藝博覽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向國際社會宣傳、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嶄新面貌。在全國人民支持下,中國北京兩次申辦奧運會,第一次僅以一票之差惜敗悉尼于2000年奧運會,第二次則以絕對多數得票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中國國家領導人多次參加APEC最高領導人會議,闡發中國的主張。江澤民主席1993年11月20日出席APEC第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就提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張,1997年在出席APEC第五次領導人會議時又提出《走向21世紀的科技産業合作議程》的倡議,1998年在出席APEC第七次領導人會議時還提出了促進國際金融穩定發展和推動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的三點主張。2001年10月,中國還成功地在上海舉辦了APEC領導人會議。

  “走出去”、“請進來”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和途徑。目前,中國已與13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與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文化交流和合作關係,簽訂了95份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加入了75個國際學術組織。中國已累計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了約40萬留學人員,留學的對象國家主要是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國,而荷蘭、南非等國也正在逐漸受到中國學生的青睞;同時中國累計已接受了152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近30萬人。

  利用外資走向成熟。90年代,中國一方面注重了發展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包括開放部分城市在商業零售等服務領域方面的引進外商投資的試點。1992年起,中國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額佔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比重超過50%,而外商獨資投資額佔外商直接投資額的比重,則從2000年起在各種方式中上升為第一位。從1992年至今,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即達40余家,共實際吸收外資30多億美元;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商已有半數以上進入中國。到2001年底,中國已批准外商投資企業39萬多個。而越來越多的外商投資企業投入生産,也為中國的對外貿易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2001年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和進口額佔全國的比重,均首次超過50%。另一方面,中國也開始進行力所能及的海外投資,包括改革援外方式,變援助為合資經營。截止2001年底,中國累計在境外設立各類企業6310家,協議投資總額123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達84億美元。

  以沿海地區為主的來、進料加工貿易的發展,是中國外向型經濟的重要特色。從廣東、福建沿海地區開始,逐步發展到內地的“三來一補”,不僅擴大了中國的對外貿易,而且能避免在國內爭奪緊缺的資源,還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發展了地方經濟,提高了人民的收入。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中新生事物的鄉鎮企業,也大多是從“三來一補”的加工生産發展起來的。2001年,中國的來、進料加工貿易額合計達2414.4億美元,已佔全國外貿總額的47.4%。目前中國從事加工貿易的就業人員已達3000萬。

  對外經貿成績斐然。2001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出口額、進口額分別達5098億美元、2662億美元、2436億美元,分別比1989年增長3.6倍、4.1倍、3.1倍,在世界貿易額下降的同時均躍居世界第6位,外貿依存度達44%,提高約20個百分點;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額469億美元,則增長12.8倍,從1993年起,即基本保持發展中國家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中國對外經濟合作業務和其中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的完成營業額,分別達121億美元、68億美元和29億美元,各增長6.2倍、3.6倍和13.2倍;中國接待入境人數和旅遊創匯收入分別為8901萬人次和177.9億美元,各增長2.6倍和8.6倍,在“9.11”恐怖事件造成世界跨國旅遊人數下降的基礎上,已躍居世界第五位。而當年中國大陸公民出境人數和其中因私出境人數、因公出境人數分別達1213.4萬人次、694.7萬人次和518.7萬人次,各比上年增長15.9%、23.4%和7.1%。中國在海外新設境外企業312家,協議投資總額9.7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7.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7%和26.2%;中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分別達392.7億美元和333.4億美元,各比上年增長9%和9.5%。

  各項對外經濟活動的活躍使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表現良好,2001年經常項目順差174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348億美元,國際儲備增加了473億美元。其中國家外匯儲備年末達到2122億美元,續創新高。而年末外債餘額為1701億美元,因此對外清償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持續穩定,已成為周邊多數國家、地區中可使用的貨幣。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終獲成功。90年代,儘管中國一再被西方國家所刁難,“復關”和自動成為WTO成員的努力先後受挫,但中國從自身對外開放發展的需要和世界發展的需要出發,堅定不移地作出自己的努力,並堅持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從1995年起,中國重新啟動了與WTO中要求與其進行雙邊談判的37個成員的拉鋸式談判。其中,由於美國和歐盟對中國的要價最高因而談判最困難的中美、中歐談判分別進行了25輪和15輪;完成與最後一個對手的談判時間已是2001年9月13日。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的多哈,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以全體一致的方式審議並通過了《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11日,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在多哈簽署了中國加入WTO的議定書,並向WTO總幹事穆爾遞交了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簽署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批准書》;30日後,即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第143個成員,標誌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加快開放、建設、發展西部地區的戰略決策的實施,中國的對外開放必將更加富有成效。


  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