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13年經濟盤點展輝煌畫卷

工業在調整中快速發展
10月23日 17:20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工業經濟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壯大,在調整中快速發展。1989年以來,在以江澤民同志為首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領導下,不斷深化改革,加快經濟體制的轉軌,工業步入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工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産品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中國經濟已融入國際經濟大潮,所有這一切,都充分證明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是成功駕禦中國經濟,帶領全國人民與時俱進的偉大的領導集體。

  
 一、改革開放初期工業經濟迅速壯大


  1978年至1988年是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國家對工業企業實施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使經濟運行機制逐步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企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針對計劃經濟下國家對企業統得過死,企業缺乏競爭力和活力等問題,我國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對全民所有制企業實施了一系列放權讓利的改革,主要包括1979年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1983年和1984年對全民所有制企業實行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稅,1987年頒布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暫行條例》。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企業在權、責、利方面的經營自主權,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自我發展能力。這一時期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高速增長,規模壯大

  改革開放後的頭十年,我國工業保持了較高速增長。1978—1988年間,工業增加值由1607億元增長到577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速度達10.9%。工業規模不斷壯大: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産原值由3477.6億元增加到10641.1億元,增長3.1倍;利潤總額由599.3億元增加到1189.9億元,增長2倍。

  (二)工業實力增強,競爭力提高

  在改革開放的頭十年間,我國工業實力快速增長,許多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産品産量躍居世界前列。1988年鋼産量達5943萬噸,比1978年增加2481萬噸,增長1.87倍;原煤産量9.8億噸,增加3.6億噸,增長1.59倍;水泥21014萬噸,增加14490萬噸,增長3.22倍;農用化肥1740萬噸,增加871萬噸,增長2倍;電視機2507萬台,增加2455萬台,增長48.46倍;發電量5452億千瓦小時,增加2886億千瓦小時,增長2.12倍;原油13705萬噸,增加3300萬噸,增長1.32倍。迅速解決了改革開放前的工業品短缺狀況,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三)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改革開放的頭十年,工業創造和積累了大量社會財富,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工業始終是國家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的74.6%來源於工業,1983年達到了86%。1983年以後,隨著第三産業的較快發展,國家財政收入中來自工業的比重逐年有所回落,但1988年仍佔53.7%,大大高於其他部門。工業為農業、交通運輸和第三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技術裝備和支持。1988年與1978年相比,小型拖拉機增長4.1倍,機引農具增長1.1倍,汽車增長4.3倍,鐵路機車增長1.6倍,鐵路客車增長2.5倍。

  
二、深化改革使工業經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從1989年開始,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主要解決了工業經濟的從低到高,經濟增長質量逐步提高,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198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標誌著工業企業制度創新的開始。《工業企業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國有工業企業在産品生産計劃、産品定價、職工錄用、機構設置、人事管理、工資獎金分配、財産的經營管理等方面所享有的自主權。1992年國務院頒布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加速了國有企業進入市場,使企業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産經營者,成為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企業法人。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目標要求。按照這一精神,1993年以來對國有企業實施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科學管理的三改一加強措施,使相當一批企業在制度上和內部管理運營機制上開始按現代企業制度的模式運作,股份制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實現兩個根本轉變”等突破性的觀點。1997年新一屆政府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的目標,1999年召開的九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再次強調了這一目標。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方面的改革,我國工業已基本建立了市場經濟的新格局,企業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舊體制下生存了幾十年的許多老企業經過改制創新,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和制度轉軌中的陣痛,重新煥發了活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

  (一)主要産品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

  1989—2001年,工業産品的增長仍保持了較快的勢頭。2001年末,發電量達到14780億千瓦小時,比1989年增加9107億千瓦小時;原油16500萬噸,增加2736萬噸;化肥3397萬噸,增加1594萬噸;鋼15266萬噸,增加9107萬噸;汽車233萬輛,增加175萬輛;半導體集成電路63.6億塊,增加62.3億塊。但這一時期的增長已不同於過去粗放型的增長,其明顯的特點是産品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産品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加快,終於在1997年實現了産品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這標誌著我國工業生産由單純追求産品數量增長轉向追求質量和檔次的提高,工業品短缺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伴隨著産品的即期需求不足,工業品價格大幅回落。1989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18.6%,以後各年不斷回落,1997年以後各年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基本在100%以下徘徊,成為這一時期的又一個顯著特點。

  (二)結構調整成效明顯

  我國工業的結構調整是伴隨著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不斷發展變化進行的。特別是1989年以來,經濟的微觀基礎發生了深刻而又持久的變化,到2001年,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

  所有制結構呈現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國有工業為主導,多种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多元經濟結構。1978年,我國只有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國有企業佔77.6%,集體企業佔22.4%。改革開放為多种經濟成份的共同發展開闢了廣闊空間。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國有大中型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國有小型企業積極採取改組、聯合、兼併、破産、租賃、承包等形式,進一步放開搞活,使産權單一的純國有企業比重下降,産權多元化的國有控股企業比重上升,國有經濟仍然保持對國民經濟重要領域和關鍵部門的控制和支配地位。按規模以上企業的工業總産值計算,1989年純國有企業的比重為67.95%,2001年降為23.71%,國有企業的改制、改組、改造取得重大進展;非國有企業中的國有控股企業比重大幅上升,由1995年的7.4%上升到2001年的20.72%,國有與國有控股企業仍然佔據國民經濟的主體地位。1989年以來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公司制改造最快的時期,到2001年,股份制(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企業的比重已達到29.58%。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也獲得了較快發展,比重由1989年的1.4%上升到28.52%。

  産業結構趨於優化,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①能源工業得到較快發展,大大緩解了對工業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1989年至2001年,煤炭採選業增長3.75倍,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增長7.67倍,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産和供應業增長9.13倍。除煤炭採選業受結構調整影響,增長緩慢外,其他能源工業的增長均快於全部工業,徹底打破了能源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②高技術及新興産業快速發展,促進了我國産業結構的升級。2001年與1993年相比,增長最快的行業是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增長了6.92倍,比重上升6.15個百分點;儀器儀錶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增長5.61倍,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增長2.96倍,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2.49倍,醫藥製造業增長2.96倍,均高於全部工業的增長,在工業中的比重有所上升。産品更新換代加快,新興産品發展迅速。新産品産值2001年達到9298億元,比1995年增長1.6倍,佔工業總産值的9.7%。這一時期是微電子、計算機、核工程、生物工程、航天工程、通信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産品等新興産品迅速發展的時期。1989年與2001年相比,電子計算機由600部增長到15040部,增長25倍;微型電子計算機由7.54萬部增長到758萬部,增長101倍;半導體集成電路由1.32億塊增長到63.63億塊,增長48倍。③一些傳統加工工業增長放緩,比重下降。這一時期,紡織工業僅增長1.6倍,比重下降2.98個百分點;普通機械製造業增長1.78倍,比重下降1.28個百分點;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1.57倍比重下降1.32個百分點。

  企業組織結構優化,競爭力提高。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企業以資産為紐帶,通過“三改一加強”,規模不斷壯大。特別是“九五”時期,加快了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和投、融資體制改革,企業組織結構得到優化,競爭力提高,涌現出了一批大型骨幹企業和企業集團,成為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2001年大中型企業達22987個,其工業總産值和資産分別佔規模以上工業的60.1%和71.9%。通過改制重組,涌現出了中國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等大型企業集團,並成功到國外上市融資,實現了規模效益,體現了工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工業經濟的發展水平。

  淘汰落後的生産能力,限産壓庫取得明顯成效。針對部分傳統産品出現結構性過剩的矛盾,國家在“九五”時期對紡織、煤炭、冶金、建材、石化、煙草、電力等7個行業採取了控制總量、限産壓庫政策,關閉了一批技術落後、浪費資源、産品質量低劣、污染環境、不符合安全生産條件的“五小”企業(小玻璃廠、小水泥廠、小煉油廠、小火電廠、小煉鋼廠),取得了明顯成效。至1999年底,紡織行業累計壓縮906萬棉紡錠,提前一年達到壓錠目標。1999年關閉非法和不合理小煤礦31萬處,壓縮鄉鎮煤炭産量2.5萬噸,完成了年初提出的關井壓産目標。2000年關閉糖廠150家,淘汰生産能力273萬噸。市場供大於求的一般消費品、部分機電産品生産增長有所放緩,價格回升,行業利潤顯著提高。

  (三)工業生産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1989年至2001年,工業生産裝備增加,技術改造加快,生産的自動化和現代化水平提高。200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固定資産原值達到86293億元,人均裝備15.86萬元,固定資産凈值56626億元,固定資産新度系數(凈值/原值)為0.66。技術改造投資大大增加,2000年達到2960億元,比1989年增長4.2倍,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資産達到2297億元,增長4.6倍,使大量傳統産業煥發了生機。工業生産現代化水平提高,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縮小。1995年工業普查資料顯示,國産設備中,90年代出廠的佔37.3%,80年代出廠的佔53.2%。進口設備中,90年代出廠的佔27.9%,80年代出廠的佔67.8%。主要專業生産設備中達到國際水平的佔26.1%,比1985年增加13.2個百分點;國內先進水平的佔27.7%,增加5.9個百分點。工業企業擁有大中型計算機2319台,小型電子計算機10515台,自動化及半自動化生産線138835條,機械手40896台,工業機器人1219台。重點工業的生産技術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高。從1989年到2000年,原煤生産全員效率由1.16噸/工提高到2.52噸/工,油井利用率由91.05%提高到92.22%,棉紡錠設備利用率由96.09%提高到100.16%,棉布入庫一等品率由96.13%提高到98.17%。工業産品升級換代加快,新産品不斷涌現。2001年新産品産值達9298億元,佔工業總産值的9.7%,特別是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的新産品産值比例達32.1%,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的新産品産值比例達20%,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的新産品産值比例達26.7%,醫藥製造業的新産品産值比例達15.2%。

  (四)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國有企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企業無論在組織形式、産權關係、經營機制,還是企業文化、理念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國有企業由1989年的73501個下降到2001年的36286個。在這一歷史性的蛻變過程中,國有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産品積壓,生産下降,效益降低,虧損增加,下崗職工增多。我國工業經濟效益在1998年已滑落到了谷底,虧損額達到1737億元,虧損面上升到28.9%,其中國有企業達42.1%,國有企業的40個大類中有27個出現了凈虧損。1997年新一屆政府提出用3年左右的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擺脫困境的目標,1999年召開的九屆人大二次會議再次強調了這一目標。通過3年的努力,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的目標已基本實現。到2000年底,全國31個省(區、市)都實現了整體扭虧或盈利增加,國家重點監測的14個行業有12個實現了整體扭虧為盈或繼續增盈。1997年底虧損的6599戶大中型工業企業到2000年底已有70%擺脫困境。可以説,國有企業已經從改革的陣痛中緩解過來從而走上了良性的發展道路。

  (五)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工業正在融入世界經濟大潮

  經過15年的艱苦談判,2001年我國終於加入WTO,這是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大潮的標誌。2001年工業出口交貨值達16245億元,佔銷售産值的17.4%,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1.7%。在出口貿易中,工業製成品的份額日益上升,2000年進出口達到39274億元,比1989年增長9.5倍。其中出口2237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89.8%,比1989年的71.3%提高18.5個百分點。

  20多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我國工業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國用20幾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展望未來,工業經濟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國家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使企業發展正在走向良性循環;我國已經加入WTO,面臨著更大的機遇與挑戰;人類社會已進入電子信息時代,網絡和電子商務突飛猛進的發展給傳統産業帶來了新的生機,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正在波瀾壯闊地展開。我們要轉變觀念,抓住這一新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加速産業升級,縮短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只要我們正視現實,堅定信心,努力實踐“三個代表”,與時俱進,我國工業就一定會迎來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責編:小荷   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