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中國實錄

西藏自治區副主席尼瑪次仁為您“導遊”西藏
11月06日 22:08

  ——《經濟半小時》訪西藏自治區副主席尼瑪次仁

  今天,《中國實錄》節目組來到西藏首府拉薩。説到西藏,許多人都對她有一種朦朧的感覺,這裡有布達拉宮,有大昭寺,有藏傳佛教。在大多數人眼裏,西藏又是遙遠而神秘的。在我國的版圖中,西藏佔到了全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並且高山林立,自然條件非常艱苦。在這種環境下,西藏是如何來發展經濟的呢?今天,我們請到了西藏自治區副主席尼瑪次仁,來與我們共同探討這一話題。由此進入論壇》

  尼瑪次仁,男,藏族,西藏拉薩人,1950年12月出生,1972年9月入黨。曾任拉薩市商業局副局長,拉薩市總工會副主席,西藏自治區駐京辦事處副主任,區計經委副主任,西藏自治區主席助理,1998年5月當選為西藏自治區副主席至今。

  
西藏發展經濟重在發展旅遊業


  主持人:尼瑪主席,你好!剛才我們説到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且是高山林立,自然條件非常艱苦,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靠什麼來發展西藏的經濟?

  尼瑪次仁:你是剛從北京來的吧?聽説你是第一次來,你感覺怎麼樣?

  主持人:剛下飛機的時候稍微有一點不適,有一點頭暈,但是馬上就好像非常適應了,並沒有像我來之前很多朋友告誡我那樣可怕。

  尼瑪次仁:當時你來的時候心裏是不是有點負擔?

  主持人:是,來之前很多朋友都告訴我:到西藏一下飛機,話不能多説,不能超過100句,路不能多走,不能超過100步,並且三天之內不能洗澡。否則的話,就會頭暈、頭痛、噁心、嘔吐或者感冒發燒, 甚至會引起肺水腫危及生命,説的非常可怕。

  尼瑪次仁:這和咱們今天談的話題很有關係。你是一個活生生的廣告,你來了以後第二天就採訪我説西藏並不可怕,而且現在西藏也不是最好的季節,11月份應該説已經進入了初冬。

  主持人:我個人的身體狀況以及你剛才所説的西藏並不可怕,這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西藏經濟該怎麼發展這個話題,有關係嗎?

  尼瑪次仁:有。你這個健康狀況跟我們今天談的話題有緊密的關係。因為西藏發展旅遊業,把它作為一個支柱産業,人家來了以後在這個地方有高原不適應症,然後嘔吐、頭暈,那還怎麼敢來?

  主持人:看來無意之中我也為西藏的旅遊業做了一次廣告。

  尼瑪次仁:是,謝謝你。

  
西藏發展旅遊業的法寶


  主持人:説到旅遊業,我們也知道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是把旅遊業作為當地發展的支柱主業。面對這樣的情況,西藏勢必會面對很多的競爭對手,那麼我想替觀眾朋友問你一句話,就是西藏發展旅遊業有什麼樣的法寶?換句話説,就是遊客為什麼非要到西藏來旅遊,能不能給我們一個理由?

  尼瑪次仁:西藏自治區是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應該説我們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而且由於西藏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我們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我個人認為西藏有這麼幾個方面的特徵:一是它有多元性,二是它的豐厚性,三是它的古老性,四是它的奇特性。為什麼説西藏具有多元性?你看西藏除了藍天白雲之外,有雪山,有草原風光,有峽谷,有森林,有垂直的生物帶,還有不同建築風格的佛教寺廟。咱們今天坐的這個地方,面對的是布達拉宮,這邊是大昭寺。建築很有風格,所以它屬於多元性的。除了我們有悠久的歷史以外,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年輕的地質地貌,這為我們的探險旅遊登山或者説科考提供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地方,這是我講的豐厚性。古老性在什麼地方呢?西藏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燦爛的藏民族文化。那麼無數的人來到西藏感受到西藏的魅力,曾經輝煌的一些文化已經走進歷史博物館的櫥窗裏邊供人們欣賞,而西藏的文化,它是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存在於我們藏民族的服飾、飲食、語言、文字中的,黨和國家歷來非常重視我們藏民族的文化保護。西藏地處青藏高原,我們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同時我們還擁有世界上最大最深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擁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納木錯湖。

  主持人:我想你的介紹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西藏的魅力,有這麼多獨特的旅遊資源也確實讓西藏發展旅遊業有了充分的依據。那麼我們在産業政策調整方面具體又做了哪些工作?

  尼瑪次仁:中央第四次工作會議上,朱鎔基同志給我們做了一個指示,他講要高度重視加快旅遊業的發展。從今年1至9月份我們接待遊客一共是64萬人次,旅遊收入已經達到7.6億元,創匯美金是7520萬美金,實現凈利潤是2268萬元,上交稅收一共是1600多萬元,可以説拉動了消費,增加了就業崗位,繁榮了經濟。同時發展旅遊業,在對外宣傳方面起了一個非常好的作用。旅遊業也帶動了相關産業,而且更主要的是通過旅遊業可以追求致富,把過去我們守著的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變為群眾、老百姓口袋裏的錢,在這點上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發展旅遊業 帶動西藏經濟快速發展


  主持人: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這兩天我們在西藏也轉了轉,我們的記者和西藏電視臺的記者一起採訪了一個新聞短片,我們可以和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通過這個短片我們可以很直觀地了解到發展旅遊業對西藏經濟到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新聞短片

  每年來西藏旅遊的人有近70萬,他們中的許多人會選擇到西藏各式各樣的酒吧裏去坐坐。雖然還不到晚上9:00,30多位中外遊客已經將這個不足40平方米的小酒吧擠得滿滿的。

  遊客:藏族人也意識到要保持他們獨特的生活習慣,所以他們還是很吸引我,我還是覺得這裡很神秘。這邊的自然風光也確實不錯,我們可以在這裡看到一些在內地看不到的東西。

  酒吧的留言板上貼滿了散客們尋伴出遊的啟事。在拉薩,酒吧不僅是遊客消遣的地方,也成為他們組織下一條旅遊線路的新起點。

  老闆:我們這個酒吧,更多的是給這種自助揹包客提供一種聚會交流的場所,經常有客人一抬手説想去哪立刻就有幾個人給他回應,我覺得這種交流的氣氛特別好。其實西藏你説風景怎麼漂亮,可能也未必,我覺得西藏吸引別人的是一種人文的東西,她是精神的家園。來我這酒吧的都是來西藏很久的,一呆就呆幾個月,這也給我們帶來了商機。

  記者向幾名旅遊者發放了筆和紙,他們寫下了來西藏後的消費記錄。經記者統計,平均每位遊客的總消費額為13000元,其中飛機票4000元,租車2000元,住宿2000元,餐飲1600元,購買包括紀念品和登山、攝影器材在內的文化用品3000元。旅遊局的同志告訴記者,在西藏旅遊系統每收入一元錢,社會整體經濟效益就增加4.3元。

  旅遊局書記明家:這幾年西藏旅遊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每年增長20%。每年遊客增長10萬多,每年收入增加一個億。

  從1999年開始,來西藏旅遊的遊客連續兩年保持了20%的增長速度,超過全區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速度。去年西藏共接待遊客686116人次,收入7.5億元。


  主持人:通過剛才這個新聞短片,我們看到了旅遊業對西藏經濟的帶動作用。那麼我現在想問你一個問題,就是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當中你們感覺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是不是缺錢?

  尼瑪次仁:錢也不多,缺錢也不行,這是一個方面。我認為更主要的還是要改變人的意識,要樹立這種觀念。比如説隨著國家對外開放,發展旅遊業,我們群眾對旅遊業經過了一個從不認識到認識的過程,改變了我們過去抱著金娃娃過窮日子的局面。現在我們西藏發展旅遊業,群眾就成了它的操作者和受益者。這裡面我給你舉個例子,離我們拉薩比較遠的昌都地區,有一個非常小的度假村,而且交通也不太方便,但是那個度假村一共有24個人,全是本村的老百姓,他們沒出過遠門,文化程度也不算高,但是辦了這麼一個度假村,而且充分利用他們現有的溫和氣候以及比較好的資源來發展度假村。我去了以後,對我的啟發也很大。隨著對外的交往,他們現在不僅會説漢語,而且除了他們本民族的舞蹈以外,他們還會跳交際舞,這幾年的旅遊收入也相當可觀,極大地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主持人:在具體收入上他們比以前提高了多少?

  尼瑪次仁:翻了一番。更主要的是他們的觀念改變了,他們認識到我這個地方生態就是資源,溫泉就是資源。他們現在知名度越來越高,跟外面的精彩世界也接軌了。

  主持人:關於觀念轉變,這兩天我們在拉薩看了看,也有非常深切的感受。很多人到西藏來,都喜歡買一些小飾品帶回去,或者送朋友,或者自己留做紀念裝飾。我們就發現現在西藏百姓的觀念就非常新,我們在買這些東西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想到可以和他們砍價,這可以説明現在老百姓的觀念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你剛才説到旅遊業要讓全社會都受益,除了城市居民,我們看到這些人他們在經營旅遊産品,那麼最基層的農牧民是否也能夠受益?

  尼瑪次仁:農牧民應該説也是受益的。西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千方百計找路子、找途徑增加農牧民的收入。我們有些鄉村,生態比較好的、有特色的地方,我們還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

  主持人:那麼鄉村旅遊業商業運作模式是什麼?

  尼瑪次仁:有些地方是政府通過政策指導,企業出資金、出管理,群眾出資源、出人力,採取這種模式。我聽説你們也到桑木村去看了看、轉了轉,它那個地方就是採取這種辦法的。

  主持人:你説的這種模式,我們記者也採訪了一個新聞短片可以來印證你這個理論。

  新聞短片

  85歲的村民央宗阿媽成了桑木村的旅遊明星,所到之處遊客紛紛和她握手合影,然而就在半年前,桑木村沒有開展民俗旅遊時,情況卻遠遠不是這樣。當時村裏的孩子見到外人就會被嚇哭,成年人也是羞羞答答不敢説話,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支演出隊伍則全部由桑木村民組成。他們帶領遊客在村裏摘蘋果、喝甜茶、吃羊肉,用自己的現實生活告訴中外遊客一個真實的西藏。

  浙江遊客:儘管我們是第一次來西藏,但是比起我們想像當中的西藏要好得多。想像當中這裡比較貧窮,人們的生活也是比較貧乏的,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子。一些能歌善舞的勞動者在一起,覺得他們的生活非常開心。

  當記者第二次來到桑木村時,正好趕上開發桑木村的旅行社為職工發工資。村民集體拿工資,這是桑木村有史以來從沒有過的事情。僅民俗村開村的前3個月,央宗老人已經分紅1025元,佔了去年全家總收入的1/4。全村參加旅遊項目的29戶農戶,戶均增收1040元,人均增收914元,增收最多的是巴珠家,收入達到2045元。

  桑木民俗自然村開村半年來,已接待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3000多人。


  主持人:剛才在這個新聞短片裏,我們看到外地遊客到西藏來,他們在欣賞西藏文化、感受西藏民俗的過程當中,本身也是一個消費的過程。你能不能再具體地向我們介紹一下,我們旅遊業的開發具體在增收方面都有哪些渠道。

  尼瑪次仁:遊客來了以後,都要去消費,特別是在體驗西藏民風、民俗方面。比如説客人到了牧民家裏或者是到了農民家裏起碼要吃、要喝一點兒,同時在街上還得購物,這都是直接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的。西藏有些産品可以開發成旅遊産品,從本地來講也許不成為産品的東西,在外地人眼裏它變成了旅遊産品,變成了文化産品。這不僅可以增加農牧民的收入,更主要的是增強我們的凝聚力,就是西藏和祖國內地的凝聚力。通過旅遊業,通過我們相互的交流,可以增強這種凝聚力。我覺得這不僅有經濟效益,而且有社會效益。

  
科學規劃 引導西藏旅遊業健康發展


  主持人:看來我們西藏在發展旅遊業方面,最主要的一個思路是發展民俗旅遊,民俗旅遊發展起來之後,會不會形成各縣各鄉都在辦旅遊,然後形成一種無序的競爭?會不會影響到我們旅遊業的根本利益?對此,你有沒有過考慮?

  尼瑪次仁:這個我倒考慮過。西藏旅遊業如果説盲目地開展,那也是不行的。要根據旅遊資源狀況,根據承載的能力,制定科學的規劃。政府進行引導,因為市場是開放的,是統一的,這種情況下,我們政府應起到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自治區黨委政府把增加農牧民收入作為我們工作的一個出發點和落腳點。

  主持人:我還有一個問題,很多地方在開發旅遊業方面都會遇到這種問題,就是在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會面臨環境的破壞,這往往是一對矛盾。我們經常聽到這種事情,就是資源開發導致環境受到破壞,然後再來治理。那麼西藏會不會也有這樣的問題?

  尼瑪次仁:對發展旅遊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問題,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是非常重視的,為了生態環境的安全,遏制生態環境的惡化,保持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我們走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到去年為止,我們自治區黨委政府一共有國家級的和自治區級的18個自然保護區,保護的面積可以達到40萬平方公里,約佔我們區面積120萬平方公里的1/3。我們關掉了小水泥廠8條生産線,同時我們有些工廠水污染得到了治理。關掉小水泥廠,對我們西藏來説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西藏這個地方建一個廠子,它的生産成本和運輸成本比內地要高出一倍到兩倍。

  主持人:隨著旅遊業的開發,我們的觀念也得到了改變,但是在觀念轉變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古老的美德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衝擊,你認為這對我們西藏的旅遊業是不是一種危機?

  尼瑪次仁:是。我給你講一個故事,我們拉薩附近有一個桑木村,有一個十歲的男孩給客人牽馬,然後他向客人討要兩元錢,後來他們村長髮現了,就召開全村大會批評了這種行為,他説我們給客人服務,客人如果主動地給你錢財,你可以接受,但是伸手要人家的錢這是不對的 ,這不是我們藏民族的美德,也不是我們西藏的文化。通過這個故事我覺得村長做得非常對。人家那麼老遠到西藏來,幹什麼?不就是看上你西藏的文化,不就是看上你藏民族的淳樸、熱情、好客、實在。所以這也涉及到旅遊環境的形象問題,我們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我們別的都可以丟得起,但是惟獨這種過去的美德是我們不能丟的。先做人後做事,我們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我們藏民族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過去的一些好的東西是不能丟的,我們丟不起。

  主持人:今天我們這個節目已經接近尾聲了,我想再給你一分鐘的時間為我們西藏的旅遊業再做一次廣告,這個廣告是免費的。

  尼瑪次仁:謝謝。我們西藏有中央的關心和全國人民的支援,我們西藏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藏民族文化,而且我們藏族人民熱情、好客、淳樸、豪放,加上極具民族特色的民風和民俗,所以説我希望有更多的同志、更多的遊客到西藏來。我們會創造更好的旅遊環境,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來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也非常感謝《經濟半小時》這個欄目,給我們這麼一個機會介紹一下我們西藏旅遊方面的情況。(《經濟半小時》記者 王小磊)


責編:小荷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