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三個代表在基層

教育幹部 農民受惠—天津農村學習“三個代表”
09月05日 18:06

  新華網天津7月24日電(記者 孫洪磊 杜繼昌)“民心散,事難管,人人心中有不滿”。這句順口溜,是對天津市寧河縣東棘坨鎮毛毛匠村過去落後面貌的生動寫照。那時,這個村的集體經濟實力薄弱,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老百姓心中都有怨言。

  去年,村裏人均純收入從4500元提高到6000元,創造了年人均增收1500元的奇跡。老百姓高興地説:“三個代表”學習真管用,幹部作風改進了,咱老百姓也得到了實惠,咱村的發展大有希望了。

  其實,毛毛匠村的發展,只是天津市農村“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涌現出的許多先進集體和事跡中的一例。在這次學教活動中,天津市許多農村幹部都提高了思想,轉變了作風,學會了做好農村工作的新方法。

  幹部改作風 經濟大發展

  幹部作風是老百姓反映和關注的重點問題。過去,很多幹部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層少;走馬觀花多,深入調查研究少;發號施令多,辦實事、解決問題少。能否把“三個代表”的要求真正貫徹落實到基層,一個重要的檢驗標準,就是看幹部的作風是否有了轉變,與群眾的聯絡是否得到了增強。

  為此,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黨委開展了“群眾需要什麼?我們應該為群眾做點什麼?”的大討論,認真查找在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他們把“察民情、解民憂”作為轉變作風的切入點,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為解決調整結構中種植戶對新品種的擔心,這個鎮先後投資325萬元,建成500畝種植實驗示範中心,引進國內外優質苗種和新技術,讓農民吃下了“定心丸”。他們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鎮區改造緩慢的問題,結合區裏統一規劃,啟動了5大片居民住宅小區建設工程。另外,他們還健全了幹部包村制度,每年至少要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深入基層,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工作作風的轉變,使幹群關係增強,全鎮經濟也得到快速發展。今年上半年,這個鎮的國內生産總值和利稅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了12.7%和13.4%。

  民有所求 我有所為

  天津市薊縣下營農村信用社地處這個縣的北部山區,負責35個行政村、5440家農戶的存貸款業務。過去,由於考慮自身多,怕收貸難,受損失,存在惜貸、拒貸的現象,農民很有意見。在“三個代表”學習教育中,這個信用社認識到,山區群眾是信貸服務的主體,沒有群眾生産和當地經濟的發展,就沒有信用社的利益。

  今年春天,這個信用社僅用1天就為常州村辦好100多萬元的貸款手續,解決了46戶開辦家庭旅店的村民遇到的資金困難。他們還根據山區收入水平偏低、存單抵押擔保難的現狀,推出小額信用擔保貸款的新辦法,簡化繁瑣的貸款手續,放寬貸款條件。小平安村是個只有100多戶的深山村,交通不便,經濟非常落後。去年,他們幫助這個村利用200多萬元小額貸款建成散養雞和果樹種植專業村,使這個村一年人均增收600多元。

  這個信用社還把服務貫穿于山區群眾發展生産的全過程,在貸款前,幫助農戶摸清市場行情,指導農戶發展適合本地環境、適應市場需求的致富項目;貸款中實現“上門服務”,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前甘澗村非常偏僻,村民急需貸款,他們就派信貸員利用晚上時間,往返30多裏山路,為村民辦理貸款手續,幫助這個村發展養殖業。一年來,他們已幫助1580多戶農民走上了增收致富路。農民高興地稱讚他們是“老百姓的貼心人”。

  既當“管家婆” 又當“領路人”

  在“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之前,天津市武清區汊沽港鎮二街的黨總支和村委會一直有矛盾。去年春天,村支書和村主任由於相互推諉扯皮,誰也不去張羅澆小麥返青水,造成小麥減産,村民意見很大,去年夏季公糧收繳任務也沒有按時完成。對這種情況,群眾失望,村幹部寒心。

  通過“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兩委主動相互認錯,並健全了村管制度,以克服工作中的隨意性和村務管理不規範等現象。他們堅持邊學邊改,重新制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支書和村主任都積極外出聯絡項目,先後吸引5家企業入區經營,僅此一項就使全村人均增收近500元。

  村幹部還著力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投資20萬元,翻修柏油路3890平方米;投資19萬元,修建成砌磚甬道13條;還投資購買電腦,努力改善辦學條件,使全村由“散、亂村”變成了“先進村”。

  “三個代表”學教活動給天津市農村帶來了深刻變化,幹部作風轉變,幹群關係增強,經濟發展加快,農民收入增加,好人好事不斷涌現。用毛毛匠村幹部的話來説就是:“我們感到做一名稱職的村官,不僅要當好農民的‘管家婆',更要當好帶領農民致富的‘領路人',讓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


責編:白秀穎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