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我們身邊的三個代表

《焦點訪談》:政府創新促就業
09月05日 17:07

  主持人(方靜):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解決好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已經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各地政府和勞動保障部門也想了不少好的主意,採取了一些好的辦法。今天我們首先到遼寧省的大連市去看一看。

  每天一大早,家住大連市桂林街道的下崗職工李笑麗便和別人一樣去上班,不過她上班的地方不是在哪家企業,而是在同一個小區的另一戶人家。

  下崗職工李笑麗:九點鐘過來拖拖地,中午有衣服洗洗衣服。現在是做中午飯了。

  李笑麗原來在一家企業的食堂工作,現在從事的就是一般人所説的家政服務。雖然只是給這家人打掃衛生、做飯、洗衣服,但每個月都給她帶來了一份穩定的收入。據記者了解,在大連市的許多社區有許多像李笑麗這樣的下崗職工從事著社區服務工作。有的比較固定的服務於一戶人家,有的隨時根據社區的安排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

  大連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于德泉:隨著大連市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再就業工程的推進,小時工這種就業形式已經成為大連市再就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業形式之一。據我們統計,去年通過小時工和社區這種形式就業,實現了三萬多人,也就是佔大連市再就業總量的三分之一還要多一點。

  小時工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出現的新的就業形式。在大連市,這種再就業的方式是怎樣佔到下崗職工再就業總數三分之一的呢?下崗職工楊淑娟原來是一家企業的會計,1999年下崗後一直在社區從事小時工的工作。可當初在社區給她安排這份工作時,她打心眼裏卻怎麼也接受不了。

  下崗職工楊淑娟:開始就是説,抹不下這個面子來,覺得就是説這不是正兒八經的工作。

  一方面城市社區的發展需要許多人來從事家政服務這樣的小時工,而另一方面許多的下崗職工卻不願意從事這樣的工作。大連市勞動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經過一番調研後很快就發現了其中所存在的問題。

  大連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培訓就業處處長夏春光:那麼講到小時工首先就要講到合同。那麼我們過去的勞動合同應該説主要是針對比較固定的那種企業用工,它的合同內容和它的管理,包括和它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是相配套的。小時工這個合同就缺少了企業內部規章制度的一些配套東西。你比如説當出現工傷、工亡,出現一些勞動糾紛的時候管理難度比較大。第二個就是在福利待遇、保險這個問題上,就是説他到社會就業應該和在企業就業享有同等的一些待遇,比如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這些待遇。你只有把這些基本條件給他提供起來,在社會形成一個社會就業的這麼一種基本保障,他才能自願地去到社會就業。

  在摸清阻礙小時工就業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後,大連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明確了要促使下崗職工轉變擇業觀念,政府必須轉變觀念的思路。

  大連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于德泉:面臨一種新的就業形式需要兩個方面都要轉變觀念。一個是國有企業下來的這些下崗職工,他要轉變觀念,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這種要求。還有一個就是政府需要轉變觀念,那麼作為政府就要適應市場經濟這麼一個要求,用一種創新的思維,建立一種新的就業機制,不斷探索和研究就業的新辦法、新思路,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就業工作。

  2001年大連市專門為小時工這種就業形式,建立了訂立合同和實行社會保障的制度。

  大連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培訓就業處處長夏春光:在合同這個問題上,我們單獨制定了小時工的合同文本,主要明確一個是保險,一個是工資,一個是出現勞動糾紛的時候一些基本的處理方式。

  那麼大連市制定的這些管理方式落實到社區是如何進行具體操作的呢?在中山區桂林街道記者見到了社區和小時工簽訂的合同。我們看到合同中對小時工的工資標準、勞動條件等各個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規定。

  大連市中山區桂林街道辦事處劉偉:簽訂這個合同用戶首先來登記,帶著他的主要證件來登記。在選擇服務員之後覺得合適,那麼雙方簽訂勞動合同,這樣使雙方保證了合法權利和利益。同時我們還和用戶之間簽訂一個合同書,這樣保證了他們之間不拖欠工資,沒有安全等方面的一些後顧之憂。

  在有了這樣的勞動合同以後,大連市還為從事小時工的下崗職工在養老和醫療保險方面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政策,使小時工們真正感受到有了一種保障。

  大連市中山區桂林街道辦事處劉偉:他下崗以後通過在單位原企業,或者自己原來養老保險這個底數,自己到養老保險公司交納養老保險。他的醫療保險通過大連市出臺的新的政策,自己辦理了醫療保險。那在我們這塊給予相應的補貼,養老保險窗口交每月是100塊錢,我們給予補貼50塊錢,就是市政府給予補貼。那他的醫療保障在窗口交每月是60塊錢,我們給他40塊錢補貼。

  有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再加上有了社區出面簽訂勞動合同,從根本上解決了下崗職工的後顧之憂。許多下崗職工對從事小時工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認識。

  下崗職工李笑麗:這種實在保障就有了,覺得這樣就像感覺和有單位一樣。

  下崗職工劉靜:現在來看這國家給了這塊保障,現在感覺到也是再一次上崗了。

  這樣大連市通過完善小時工管理辦法,解決小時工後顧之憂的方式,僅在2001年就使三萬名下崗職工通過這種就業形式重新找到了工作。而在此之上大連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還把大齡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培訓放到了重要位置。在大連市沙河口區南沙街道有一家國強康復保健按摩所,這家按摩所的開辦人之一劉士強1999年下崗,去年聽説市勞動局開辦了按摩培訓班,劉士強就給自己報了名。

  記者:當時學這個你自己交費嗎?

  下崗職工劉士強:不交費,就是免費。大連市規定了,凡是失業和下崗的,下崗是大齡的和失業大齡的,有兩次免費學習的機會。

  這樣,經過大連市再就業培訓中心的培訓,劉士強成了一名合格的按摩師。然後在社區和有關部門的扶助下,他和另一名下崗職工租下門面開起了這家按摩所。

  下崗職工劉士強:因為我帶了一個下崗職工,他名字末尾那個字是“國”字,我名字末尾是個“強”字,所以我們倆就起了“國強”。

  目前在大連市對下崗職工,特別是大齡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已經形成了體系。在市再就業培訓中心,任何一名下崗職工只要願意,就可以隨時免費在這裡常年開設的各種培訓班學習。

  大連市勞動就業培訓中心招生部部長宋鑫:大連的再就業培訓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工作體系,就是以市勞動就業培訓中心為主體,以縣、市、區勞動就業培訓中心為補充的這麼一套體系。在市培訓中心年培訓量約在五萬人左右,全市預計今年能達到將近十萬人次。

  這樣,大連市通過對下崗職工進行廣泛的再就業培訓,使下崗職工再就業在技能上有了保障。目前為止,大連市已有30%的社區成了無待業社區。而在保證下崗職工廣泛再就業的基礎之上,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更把眼光關注到了那些具有創業潛力的下崗職工身上。從2001年開始大連市再就業培訓中心免費為這樣的下崗職工開辦了創業培訓班,這個活動被下崗職工形象地稱為“小老闆培訓”。採訪中記者剛巧碰到了一位最近結業的“創業班”學員。

  記者:今天來領的什麼證?

  大連市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創業班”第四期學員王金貞:就是結業證,培訓結業證。

  記者:學了多長時間了?

  王金貞:學了三個月。

  記者:那這三個月裏面都學了什麼課?

  王金貞:課程多了,什麼稅務、工商管理,還有會計,還有市場研究調查。東西挺多的。

  記者:去年剛下崗的時候,自己心理上肯定有一種挫折感,經過培訓之後,這時候信心跟去年相比有沒有一些什麼樣的變化?

  王金貞:現在我很安然地對待下崗這件事。下崗了不可怕,就是看自己怎樣去做。

  記者:有沒有一些具體的計劃?

  王金貞:有。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辦一個幼兒園。

  據記者了解,在“創業班”學習過的學員現在大部分都已經走上了自我創業的道路。第二期畢業的學員蔡秀震離開中學校門後就沒有正兒八經的幹過什麼工作。而去年經過培訓後小夥子在沙河口區開了一家洗衣店,生意相當不錯。

  大連市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創業班”第二期學員蔡秀震:這個培訓班,可以説作用太大了,因為以前我沒有接觸過營銷方面的東西,通過培訓班了解到很多營銷方面的知識。再一個通過培訓班老師的鼓勵,我們的信心也增強了。所以説我能下決心做這個店。

  培訓班第一期學員王健則是開了一家小編織廠,雖然廠子的規模還不算大,但他已經聘請了七名下崗職工。

  大連市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創業班”第一期學員王健:參加這個學習班之前總是想靠政府,能不能提供點資金什麼的。參加這個學習班之後,思路整個開闊了,我今年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現在為止已經找了合作夥伴,下一步開始賺錢了。

  大連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于德泉:從這幾年大連市的就業工作實踐來看,我們覺得在工作中只有認真貫徹江總書記“三個代表”的思想,在工作當中確確實實為下崗失業職工著想,不斷去創造,不斷去開拓,不斷去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才能把就業工作做好。

  主持人(方靜):大連市在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工作中,不斷的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想出了不少新的思路和新的辦法,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大連市促進再就業的做法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就是在各項具體的工作中要善於開拓思路、敢於創新,這樣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也只有堅持不斷地創新,才能夠不斷地解決新出現的問題,積極主動地把工作做好做實。


責編:劉棣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